天天看點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楊萬裡在三十六歲之前的寫作都已付于火毀,其現存作品皆是從三十六歲之後開始創作。楊萬裡現存最早的涉病詩作于隆興元年,這年楊萬裡三十七歲。

可以說他的涉病詩貫穿于他的現存詩歌創作始終,時間跨度非常大,從這些涉病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患病情況與情感狀态。

從表中可見,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楊萬裡都未停止疾病詩的創作,且三個時期的涉病詩數量比較均勻。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一、楊萬裡涉病詩書寫分期

紹興三十二年至淳熙四年,這一時期,楊萬裡因父親病重而後又丁憂,基本上閑居在家鄉吉水,其詩歌自然轉向了生活化表達,疾病作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不可避免地成為其關注對象。

正是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年時期,楊萬裡卻隻能賦閑獨居,感到孤寂與有志難酬,這一時期的小病不斷更是放大了他的情感體驗,病痛的體驗使得他在這一時期呈現出頹喪萎靡的狀态。

紹熙二年,楊萬裡在政治上活動頻繁,并離開家鄉前往京城任職,可以說是仕途得意之時,其詩歌創作數量達到高峰,涉病詩歌數量也有所增加。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雖然這一時期涉病詩數量較前後兩期多,但在這一時期的總體詩歌創作中占比較小,僅占2.8%,可見這一時期楊萬裡對于疾病的關注度較低。

其時詩人已經中年,身體的病痛相較于前一階段更加頻繁和嚴重,日漸衰老的身體對于外界的感覺更加敏感,繁忙的官宦工作讓閑居頹喪的情緒散去,對于疾病的書寫更多是對健康的關注。

因為年老體弱,他對于外界天氣的變化也十分敏銳,天氣變冷之時,詩人能感受到“露滴新寒欺病骨”(《不寐四首·其一》),甚至感歎“已被新寒欺病骨”(《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呈餘處恭尚書》)、“已被山寒病老身”(《過湖駱坑·其二》)。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在《風雨》一詩中詩人甚至認為“殘風剩雨故欺人”,要“垂箔關窗護病身”。寒風冷雨詩人避之不及,要努力護住病體不讓風寒侵入。是以,詩人十分重視養護身體,注意及時添衣,明白“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

紹熙三年至開禧二年,這一時期詩人步入晚年,退居吉水,無政事煩擾,可安享清閑自在的晚年退休生活。但因為年老,是以疾病更甚,疾病詩創作數量雖不如前期,但比例卻大大提高,占比14.8%。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這一階段他患上淋疾,在《辭免召赴行在奏狀》中痛呻道:“伏自去秋,偶嬰淋疾,當平居則似乎無事,遇發作則痛不可堪,慘毒甚于割烹,呻吟達于鄰曲……”

在他的詩中,淋疾的痛苦展現得淋漓盡緻,詩人于淋疾發作時痛不欲生,“向來肝腸痛如割”“極痛過于割,通身總是災”,淋病發作的痛苦痛過刀割,讓人悚然。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清閑退休生活并不能緩解身體上的極度病痛,病痛的折磨讓詩人的負面情緒不可避免地爆發出來,前一時期的積極進取心态在病痛的折磨下煙消雲散,隻剩下痛苦的身體和絕望的心緒。

在這般難挨的痛苦中,楊萬裡依舊保持着對生命的思索,在《病中感秋》中,他感歎道:“病中一别祇三秋,況見西風在樹頭。老去能禁幾回病,秋來不為别人愁。書帷夢覺疑僧榻,竹戶涼侵似客舟。壽外康甯方是福,不然徒壽不須休。”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在病痛面前,詩人思考了生命與病痛的關系,病中一刻如同三年,痛楚讓時光難挨,讓生命力悄然流逝。如今老去不知能禁得住幾回病痛呢,這讓他想到了生命的樂趣不在于長壽,而在于康甯,相較于生命的長短,此時詩人更看重生命的品質。

無休無止的病痛讓長壽變得難挨,生命力的流逝讓衰老的病體無所适從。雖然進行了這些思考,但詩人依舊無法排遣,身體的病痛始終存在,他的心态在這一時期也變得悲觀絕望。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楊萬裡寫作涉病詩的原因

楊萬裡從重新寫作詩歌開始,涉病詩作就在他的詩歌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和他本身的疾病體驗密不可分。同時,閑居生活的孤寂無聊以及養生心态也影響了他的涉病詩創作。

楊萬裡一生多病,疾病帶給他的是疼痛和精神上的孤寂、疲倦與絕望,描繪疾病痛苦的症狀,抒發内心的孤寂苦悶,是楊萬裡進行涉病詩創作的首要原因。具體來說,楊萬裡一生主要患過以下幾種疾病。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第一,眼疾。如《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中“病眼逢書不敢開,春泥謝客亦無來”,《永和遇風》中“剩欲開懷納岩壑,可堪病眼看風沙”,《春寒早朝》中“病眼生憎紅蠟燭”,《謝張功父送牡丹》“病眼看書痛不勝”,等等。

眼疾的折磨讓詩人看書受限且“痛不勝”,讓他更是憎惡刺眼“紅蠟燭”,有風沙時更是迎風流淚。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第二,腳病。《病中複腳痛終日倦坐遣悶》中“誰知病腳妨行步”,《夜寒獨覺》中“腳到五更偏作冷,老來萬事不如人”,《寒食相将諸子遊翟園得十詩·其六》中“兒曹健走盡從渠,老腳微酸半要扶”。

《自遣》中“匹似病風兼病腳”,病腳無力,隻見兒郎健步如飛,自己卻半要人扶,平日腳痛妨礙走路,夜裡更是冰涼,詩人更生不如常人之感。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第三,肺病。《初秋玩月》中“老夫病肺怯清秋,對酒不飲月莫愁”,詩人肺病時,對清秋之涼爽感到膽怯,更是不敢對月酌酒。

第四,淋疾。《丙寅人日送藥者周叔亮歸吉縣》中“向來肝腸痛如割”,《去歲四月得淋疾今又四月病猶未愈》“極痛過于割,通身總是災”,淋疾在晚年以難以忍受的疼痛折磨着楊萬裡。

總之,楊萬裡自身的多病是他寫作涉病詩的原因之一,涉病詩成為楊萬裡抒發疾病帶來的痛苦的重要媒介。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壯年時期,楊萬裡于吉水為父丁憂,這期間他長期遠離官場事務,是以多書寫日常生活,在閑居的無聊中疾病體驗被無限放大。

《寄張敬夫二首》中他感歎道:“發于貧裡白,詩亦病來踈”,閑居無聊,詩興本就不多,疾病更是擴大了這種感受,讓詩人越加感到苦悶。在《和周仲覺三首·其三》中詩人更是歎道:“病來更憂患,淚盡隻餘哀。”

病痛的體驗讓詩人于閑居無為的憂患外更添憂患,淚水流盡隻剩下悲哀,這是詩人的真實内心寫照,病痛深化了苦悶的心理。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楊萬裡的前期涉病詩很多都與他當時離群索居的閑居生活狀态相關,閑居的生活體驗并非僅僅是閑适安逸的,更多的是孤寂苦悶和無所适從,在這種體驗下,楊萬裡對于疾病的關注更甚,并且需要作涉病詩來排遣此種苦悶。

盡管對疾病抱有悲觀态度,楊萬裡還是嘗試着養生以将養疾病。他拖着老去的病身于“天台香火濃當覓,且伴先生學養生”。同時,他還嘗試着排遣疾病的痛苦,《春盡夜坐》:“疾痛呼天豈知,知而不管亦何為。偶拈白傅長慶集,又得歡欣片子時。”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疾病之痛無法排解,不如去尋覓自己所愛的事物,能讓自己歡欣一時。除此之外,他還很注重對身體的愛惜。《感秋五首》中感到秋天來臨,溫度降低便“複卧”,不“窺柴關”;《新秋晚酌》中感到秋風忽至,便擔心自己身體不能忍受,急忙令人關窗。

楊萬裡涉病詩中的情感蘊含

楊萬裡的疾病詩創作貫穿于他三十六歲後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這些階段中疾病詩包含了豐富的情感表達,歸納起來大概包括:老病衰弱感、個體孤獨感以及對于生命的探索與追問等。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首先,老病衰弱之感。楊萬裡一生多病,從隆興元年第一首涉病詩開始,疾病便伴随着他直到老去,他一直進行着涉病詩的創作。隆興元年,楊萬裡三十七歲,正值而立之年,但他已經在疾病中感受到了老病衰弱之感。

作于這一年的《龔令國英約小小集感冷暴下歸卧感而賦焉二首》中便說道:“問吾适無恙,遽病此何因。初覺身為客,還疑老逼人。”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此時楊萬裡已經感到病痛導緻生命力的流逝,還發出疑問是否年老之故。不惑之年後,楊萬裡更是常常将老病挂在口中,如《和王才臣再病二首》“如何再卧病,對此兩添愁”《送羅永年歸永豐》中“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秋典》中“老裡還多病,貧中卻剩詩”《胡季永挽詞二首》中“霜風吹淚眼,老淚為渠潸”《病中感秋時初喪壽佺子》中“病身仍哭子,并作老來情”《病後覺衰》中“病着初無惱,安來始覺衰。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人誰長健底,老有頓來時”,病痛之後,頓時覺得衰老了不少,這種老弱衰病感是從楊萬裡創作涉病詩就開始的,這可以說是疾病和生命力消逝帶給他最開始和最直接的感受。

其次,疾病體驗中的個體孤獨之感。楊萬裡在人生的很長階段都是閑居在家鄉吉水,離群索居的生活放大了疾病的痛苦體驗,更放大了個人的孤獨感。

在他的不少涉病詩中,孤和病是結合在一起的,如《又追和功父病起寄謝之韻》“無人孤坐月将落,擁鼻清吟夜向闌”。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發趙屯得風宿楊林池是日行二百裡》“出籠病鶴孤飛後,回首金籠始欲愁”《和虞軍使易簡字知能所寄唐律二首》“柴桑卧病一茅廬,或棹孤舟或命車”等,離群索居的孤寂、遠離政事的無聊,這些都在他的疾病體驗中被無限放大。

最後,對于生命的探索與追問。疾病不僅僅讓人感到身體的苦痛和精神的孤寂,更讓人在這基礎上對生命進行探索與追問,生命的長短與生命的品質平衡是楊萬裡在經曆了病痛和孤寂後發出的疑問,并努力尋找答案。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病痛之後,他在《感秋五首·其一》中已經無可奈何地感受到生命力消逝的必然性。“歎息複歎息,誰是長少年”,少年的旺盛生命力已然不複存在,隻能歎息着接受生命力消逝的事實。在疾病中,他意識到“壽外康甯方是福”,“不然徒壽不須休”,生命重要的是品質而非長短。

哪怕生病了也要創作!楊萬裡是藝術神來,還是苦難所催?

結語

總之,楊萬裡的涉病詩在其詩歌創作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疾病作為貫穿其一生的重要生命體驗在他的詩歌中涉及了豐富的内容,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展現出了不同的情感狀态,病中的所思所想皆由涉病詩表達出來。

在楊萬裡的涉病詩中,我們看到了他的痛苦和無助,也看到了他在痛苦中對于生命的思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