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青春之我,護錦繡山河——雜技劇《永定山河》在京成功首演

作者:中國企業報
  題記:20歲,青春洋溢,朝氣蓬勃。打開記憶的閘門,回看20歲的你,是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裡探索無限的奧秘,還是漫步在優美的校園中感受書香的氣息?是沉浸在愛情的無邊幸福裡,還是已經開始品嘗生活的艱辛?然而,當一場美好的愛情被迫卷入家國愛恨,當躊躇滿志的理想遭遇現實黑暗,20歲的他們,又将作出怎樣的選擇……

  5月17日晚,由北京雜技團出品的雜技劇《永定山河》在萬勝劇場迎來第一場演出。該劇中的男女主人公華永之、方定妤與當代青年一樣,渴望陶醉在鳥語芬芳的美麗校園,暢想沉浸在翰墨飄香的書海世界。然而,在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争的大背景下,他們毅然選擇用熾熱青春守護錦繡山河,譜寫了一曲壯麗華美的青春之歌。《中國企業報》記者受邀觀看了首場演出。

以青春之我,護錦繡山河——雜技劇《永定山河》在京成功首演

  以現代視角,喚起當代青年人的愛國風尚

  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永遠安定,是北京城經典的城門建築之一,也是中軸線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築。400多歲的永定門,像是一位時光見證者,見證北京的發展,見證中國的富強。《永定山河》的編劇劉明秋表示,該劇創作的初衷是希望以現代視角喚起當代青年人的愛國風尚,青春、愛情、事業、命運……當面臨無數個個人抉擇時,我們青年人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回望曆史,正是無數個熱血青年的家國情懷成就了如今的歲月靜好,他們在披荊斬棘中開天辟地,在劈波斬浪中奮發有為,以青春之名,投身至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又将寫下怎樣的青春答卷,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以青春之我,護錦繡山河——雜技劇《永定山河》在京成功首演

  360°旋轉舞台,抒寫“新雜技”美學範式

  《永定山河》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二零二二年度資助項目,該劇汲取了天橋雜技藝術的精華,讓中幡、皮條、軟鋼絲、飛綢、草帽、單手對立等天橋雜技絕活,在可360°旋轉的酷炫舞台上輪番上演,或展現中國青年示威遊行的血氣方剛,或渲染我軍與日軍激烈對抗的緊張氣氛,或演繹男女主角纏綿悱恻的美好愛情,或再現中國人民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通過首創的360°旋轉舞台+側台延伸裝置,擴充了舞台的叙事空間,抒寫了“新雜技”的美學範式,更為觀衆打造了全方位沉浸式的形體藝術體驗。

以青春之我,護錦繡山河——雜技劇《永定山河》在京成功首演

  南中軸璀璨之光,首次閃耀天橋舞台

  該劇運用前沿新潮的舞台藝術裝置,打造詩意化、意象化的可移動舞台場景,将北京南中軸的壯美景觀化作整個故事線上閃光的珍珠,展現出北京中軸線無與倫比的璀璨之光。同時,結合北京中軸線上的實景,全劇巧妙将鑽圈等傳統雜技道具作形象化全新設計,運用光影置景手段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盡顯天橋雜技的“難、奇、絕、美”。

以青春之我,護錦繡山河——雜技劇《永定山河》在京成功首演

  三大系列IP劇目,共築交融性美學風格

  北京雜技團是北京市非遺項目“天橋雜耍”的傳承保護機關,1957年誕生于北京民俗文化聖地——天橋,赓續着新中國現代雜技的起源——天橋雜技的文脈。除打造京味文化IP劇目《永定山河》之外,北京雜技團結合時尚元素和傳統雜技藝術,創新“雜技+”模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近幾年,北京雜技團通過創世神話新雜技IP劇目《鬥水》、《涿鹿之戰》、《四季》、《大地》煥發中國雜技藝術别具一格的新銳氣,通過經典文本改編IP劇目《春望-小蘿蔔頭》探索新媒體時代雜技藝術的突圍之路,共同推動着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交融性美學風格正在生成。(本報記者 張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