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作者:汽車公社

這段時間,豐田2023财年的财報羨煞一衆汽車人:

營業收入2.09萬億人民币,同比增長21%;營業利潤2490億人民币,同比增長近一倍;淨利潤更是同比增長超100%,達到2281億人民币,這個數字意味着,豐田一家車企的淨利潤超過了國内車企TOP10的淨利潤總和。

這樣的财務資料,讓部分苦苦經營卻不見利潤增長、甚至還在虧損的國内汽車人哀自身之不幸,也讓不少圍觀群衆怒國内車企之不争。畢竟在網絡輿論中,全力邁向電動化的中國車企是車界蘋果,而豐田是岌岌可危的諾基亞,然而就财報來看,“諾基亞”似乎比“蘋果”更有“錢”途,這多少讓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但問題在于,盡管目前歐美巨頭放緩了電動化轉型步伐,可從中長期來看,電動化和智能化大趨勢并不會改變。在電動化方面落後中國車企一步的豐田,其江湖地位也許不會因緩慢的電動化程序而動搖,可在豐田身後,龐大的日本汽車産業鍊似乎很難獲得超車的機會。比如在電動車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領域,日本企業正逐漸邊緣化。

友商的圍剿

長期以來,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都是中日韓三國的競技場,而日本松下作為昔日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生産商,也是最早和特斯拉建立深度合作的企業,曾一度靠着特斯拉18650三元锂電池的獨家訂單,碾壓中國的甯德時代、比亞迪,以及南韓的LG新能源、SKI on等友商。

但時代并沒有長久眷顧松下,如今,中國的甯德時代不僅取代了松下當年在動力電池圈的地位,還和它拉開了不止一個身位的差距。

從SNE Research釋出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情況來看,今年一季度,甯德時代同比增速雖然放緩,但仍是全球動力電池裝車輛最高的企業,一季度累計裝車量60.1GWh,全球市占率為37.9%。

SNE Research一季度裝車量榜單上,僅次于甯德時代的是中國的比亞迪,裝車量為22.7GWh,全球市占率為14.3%,與甯德時代的市場佔有率加起來超過了50%。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而SNE Research榜單中,唯一的日本動力電池企業松下,今年一季度裝車量同比下滑12.6%至9.3GWh,全球市占率僅5.8%,不僅遠落後于甯德時代、比亞迪,與南韓的LG新能源也有較大差距。很顯然,松下頭頂的光環正趨于暗淡。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松下從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生産商,跌落至SNE Research榜單第四也不是一天的事。若将時間軸拉長,松下的衰落軌迹會更為清晰。

2017年之前,松下還是動力電池界的“榜一大哥”,2017年起,甯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車量超越了松下。那年甯德時代裝車量為10.8GWh,市場佔有率18.2%,松下為10GWh,市場佔有率16.9%。雖然這一年松下被甯王超越,但雙方尚未拉開差距,直到2021年,松下的警鐘才正式敲響。

2019年12月,随着上海超級工廠産線開動,特斯拉引入LG新能源作為二供;2020年1月的财報會議上,特斯拉又官宣了與甯德時代的合作。失去了特斯拉的獨家訂單後,2020年,松下在SNE Research動力電池裝車量榜單上又後退了一位。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這一年,甯德時代裝車量為35.39 GWh,全球市場佔有率26%;LG新能源為30.91GWh,全球市場佔有率22.7%,松下的裝車量為27.51,全球市場佔有率收縮至20.2%。此時,松下仍未被對手拉開差距。

直到2021年,甯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車量同比增長超150%至96.7GWh,LG新能源為60.2GWh,而松下的動力電池裝車量卻隻微增至36.1GWh。就裝車量來看,甯德時代體量幾乎是松下的三倍。

再看市場佔有率,2021年,松下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首次跌破20%,僅12.2%,甯德時代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卻首次突破了30%。無論裝車量還是增幅,抑或市占率,松下皆已全方位落後于甯德時代和LG新能源。

對松下來說,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2022年,比亞迪銷量爆發,成為中國新能源銷冠,由此帶動了旗下動力電池業務的增長,松下在SNE Research動力電池裝車量榜單上的排名進一步後退到第四位,全球市場佔有率首次跌破10%。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2023年,比亞迪超越了LG新能源,而松下的動力電池業務依舊沒多大起色,全球市場佔有率進一步縮水至6.4%。直至今年一季度,松下甚至無法維持增長,若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松下極有可能在今年被三星SDI超越,畢竟就一季度的情況來看,松下與三星SDI在動力電池裝車量上的差距僅0.9GWh,市場佔有率上的差距僅0.5%。

至此,中日韓三國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分化已很明顯。占據先發優勢的甯德時代,估計還得在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的寶座上坐幾年,比亞迪和LG新能源之間将有一場激烈角逐,而松下,它值得一聲長歎。在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世紀變局中,它曾一度有機會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的上司者,最終卻在中韓友商的圍剿中節節敗退。

特斯拉的背叛,豐田的“背刺”

松下之是以走到今天,與它自身的保守及戰略眼光不無關系,當中國和南韓公司都在不惜虧損擴張産能之時,松下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使北美業務盈利,進而令對手搶得了先機。但除此之外,特斯拉和豐田這兩家企業亦是“功不可沒”。

一直以來,松下的動力電池業務高度依賴特斯拉,是以當特斯拉的訂單被LG新能源與甯德時代先相繼分食後,松下立刻顯得體力不支。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傳遞量首次季度同比下降,更是讓松下迎來了市占率最低的一季度。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抛開大客戶特斯拉的“背叛”和傳遞量雪崩不談,豐田作為日本龍頭車企,既要又要的電動化戰略使日本汽車産業轉型遲緩,以至松下長期得不到來自本土車企的支援,也是松下被對手反超的重要原因。

縱觀甯德時代的發家史,2012年争取到來自寶馬的訂單固然是一大契機,但徹底奠定它在全球動力電池界地位的關鍵年份卻是2021年。那年正是中國電動汽車爆發元年,全年電動車滲透率突破14%,相較此前滲透率的緩慢攀升,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在這一年可謂實作了飛躍式增長。2022年中國電動車滲透率進一步突破27%,2023年突破33%.

這就意味着,會有大筆來自中國車企的訂單流向上遊的甯德時代。乘着中國電動化轉型的東風,甯德時代迅速甩開了來自南韓和日本的對手。

但松下沒有這樣的運氣,本該扛起日本汽車轉型大旗的豐田,并未擔負起這樣的責任。豐田的電動化戰略是出了名的貪大求全,一邊投資純電,一邊又不願意放棄燃油車,另一邊還說着“混動也是新能源”,同時還在氫能源,馬上又要在華推出插混。

怒賺5萬億的豐田,耽誤了松下

“既要又要還要”或許不會影響豐田的銷量,豐田或許也的确有這樣做的資本,但對整個日本汽車産業來說,龍頭車企的轉型方向模糊不清,後面的一群“小弟”則沒有可參照的樣本,因而日系車企在電動化之路上普遍落後于中國車企。

下遊訂單的确定性不足,上遊的松下自然不敢貿然投資産能,畢竟和所有汽車零部件一樣,電池也需要通過大規模的生産才能降低成本,進而盈利。是以在某種程度上,松下的敗退正是被豐田耽誤了的結果。

不過,這場關于動力電池的争霸仍未到尾聲。長期看來國際市場的動力電池需求不僅龐大且呈總體增長态勢,因而隻要松下的産能建設及時跟進,那麼一時的落後便不等于永遠。何況,作為曾經的第一大動力電池生産商,松下的家底依舊豐厚,在NCA正極材料、矽碳負極材料等方面,它仍有着堅實的技術壁壘。未來,松下和中韓電池廠商,想必會在全球市場演繹一場精彩的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