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瑞豐達跑路事件背後:被瘋狂狙擊的新三闆和高淨值陷阱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對于零容忍打擊證券違法犯罪,證監會态度堅定不移,将會同有關各方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快建構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進一步提升行政刑事銜接效率,讓不法分子付出慘重代價。”5月15日,在“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對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進行了系統闡述。

就在幾天前,30億元規模私募機構瑞豐達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豐達”)實控人失聯、産品無法贖回,辦公場所人去樓空,這起“跑路”事件震驚資管圈。目前,警方已經查封瑞豐達資。5月11日,中國證監會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瑞豐達公司涉嫌多項違法違規,決定對其立案調查,依法從嚴處理。

事件不斷發酵,瑞豐達産品持倉相關新三闆公司相繼宣布停牌自查。

受訪多位私募人不約而同地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達擔憂,負面事件會消耗投資者對私募機構的信任,多年辛苦建立維護的行業聲譽煙消雲散。

“這幾天有不少客戶在看到新聞後過來詢問,我知道,他們是怕我們也跑了。”談及事件對私募行業的影響,北京一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講述近期變化,“一家正規備案的私募機構,怎麼有辦法把一個二級市場證券類有托管的産品的錢給轉移走,這是大家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地方。”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到,這種就是利用新三闆的低流動性,操縱股價互倒,或者和上市公司大股東合謀一起來做市,協助套現,一起分錢。新三闆市值小流動性差的票很容易被操縱,基本上托管人主要就是執行指令,按合同約定接收指令操作即可,沒有程式問題基本是沒有責任的。

“具體操作方式可能就是利用操縱新三闆流動性低的股票或是場外期權業務。這兩種方式都能在現有的規則基礎上将基金産品資金轉移。關于托管人在此事件中是否有相應責任,還需要看基金産品的投資範圍和風控條款而定。”言起投資總經理林志勝告訴記者。

新三闆花式操作拉高股價

天眼查資訊顯示,瑞豐達于2016年成立于太湖江畔,總部位于上海,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币,實繳資本750萬元,管理規模為 20億—50億元。記者發現,與瑞豐達共用同一個辦公電話的企業多達75家,其中,有20家為“日赢”系企業。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網站資訊,瑞豐達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為劉力誠,副總經理為謝雪飛,合規風控負責人為陳慶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個高管此前任職過的江蘇福信财富資管和錦安财富兩家公司發生過暴雷。2020年,據警方通報,江蘇福信财富資管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向社會不特定公衆吸收資金,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犯罪。錦安财富同樣被通報涉嫌非法集資犯罪活動。

記者從私募排排網了解到,目前瑞豐達共有70隻産品備案,備案号P1062869,其中兩隻産品已經清算,29隻産品未滿一年。投資經理為叢立峰、孫浩、榮成,核心政策為股票政策。在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兩年,有16隻産品年化超過10%。

私募排排網資料顯示,瑞豐達私募産品累計收益85.3%,近一年收益5.60%,年化收益9.95%。

“在近兩年資本環境下,這樣的收益曲線非常漂亮,甚至可以說過于亮眼。”受訪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瑞豐達時瑞一号機關淨值為8.9543元,成立兩年來收益高達795.43%,年化收益率191.25%。

這樣的高淨值,被多方認為與其在新三闆“花式操作”有關。

根據目前披露的資訊,上海資深私募人士向記者描述疑似瑞豐達使用的違規操作。具體來看,會選擇股價低、流動性低、總市值低的标的,悄悄地把持股籌碼先買進來,買到一定比率就會獲得可操作空間。持有大量籌碼後,利用多個賬戶彼此交叉買賣,按照他們的想法和節奏,拉高股價,營造出漂亮的曲線。再用旗下私募基金募集來的錢,高位接盤将估值虛高的股票買回來,這樣資金通過低買高賣實作合規轉移。

截至5月17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告中,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10家新三闆企業涉及瑞豐達事件公告停牌核查,分别為賽融信、和嘉天健、味福記、農匠科技、友聯盛業、邦客樂、浩添儲能、碩恩網絡、偉才教育、龍參生态。其中7家停牌事由為“涉及股東瑞豐達、瑞竹相關私募基金負面消息,出現重大風險事件”,3家停牌事由是“涉及瑞豐達相關私募基金負面消息”。

具體來看,據2023年年報,瑞豐達資産旗下産品出現在6隻新三闆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包括味福記、和嘉天健、浩添儲能、友聯盛業、農匠科技和邦客樂。

記者發現,在瑞豐達産品持倉上述新三闆股票後,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大幅度波動,并且在事發前的5月7日,賽融信、和嘉天健、農匠科技等多股出現高位放量。

其中味福記股價波動最大,2024年5月14日,廣東味福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釋出停牌公告,稱其股票于2023年6月29日—9月25日有成交的交易日内收盤價漲幅累計達到8718.67%,公司股價波動嚴重偏離市場和行業走勢。記者注意到,2023年6月其股價3元,在瑞豐達現身大舉買入後,到2023年11月股價持續漲至260元。

農匠科技、和嘉天健也出現同樣的情況,其中農匠科技去年下半年(2023年7月19日—12月18日),股價從0.14元漲至66.66元,年報顯示,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八個席位來自瑞豐達和江蘇瑞竹旗下産品。

和嘉天健2023年年報顯示,瑞豐達和江蘇瑞竹年底高位大舉買入後,二者旗下6隻産品跻身前十大流通股東。

“私募基金手上就多了一堆價值非常虛高的股票,但是投資人看到賬面上還是賺錢的,實際上是紙面财富。一旦投資人要用錢,當這個套路玩到一個極緻快要爆的時候,他們可能就是要跑了。”前述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瑞豐達事件爆發後,某大型私募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所在價值投資類的大私募一般不會選擇新三闆标的。

“金融機構一般對底層資産穿透很嚴格,一些券商期貨公司投我們的産品,我們是需要上交底層的估值,透過估值表可以看得出一些東西來。”上海資深私募人士指出。

托管機構或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基金賬戶均由券商托管,資金傳遞路徑清晰,逐筆可查。”瑞豐達募資宣傳冊這樣寫到。

事發至今,有投資者發問,瑞豐達是如何在托管人眼皮底下把錢轉走的。券商托管這一防火牆,是否牢靠?這引發了市場對于私募基金的警惕。

中基協資訊顯示,目前瑞豐達共有68隻産品備案,50隻産品的托管人為招商證券,此外國泰君安、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财通證券、中國銀河證券、華安證券也托管了一部分産品。

瑞豐達私募基金實控人疑似“跑路”後,不少投資者将目光投向了與之有業務關聯的托管方。那麼,托管方一般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私募基金管理人“跑路”後,它們需要承擔責任嗎?

對此,北京乾成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王興堯認為,基金托管人是按照資産管理和資産保管分開的原則,為了讓其代表投資人的權益,保證基金資産的安全。基金托管人應為基金開設獨立的基金資産賬戶,負責款項收付、資金劃撥、證券清算、分紅派息等。對于通過内幕交易、套取轉移的套現方式,按照中國目前托管機構不幹涉投資經營實際運作的管理方式,是極難察覺交易中的不合理之處的。

盡管如此,托管機構在此類事件中并非完全沒有責任。

“托管機構如果未能按照托管協定和基金投資協定的約定,對資金流向進行嚴格稽核,以緻資金被錯誤地投向了不符合協定規定的資産,那麼托管機構就必須為此承擔賠償責任。”王興堯進一步指出,鑒于本次事件中明顯的資訊披露不足,倘若托管機構在定期稽核基金淨值報告時,由于疏忽而未能發現基金資訊披露中的顯著問題,托管機構同樣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受訪北京私募人士向記者表達了疑惑:“托管賬戶都是被監管,他們是如何把資金轉移出去的。管理人一般是接觸不到投資賬戶,隻能下指令,但不能動上面的錢。”

“對于托管這塊隻要符合合同約定,能完全按流程指令操作,就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在這個環節給托管過多的責任不合理,當然托管如果在操作過程中發現了額外問題是可以和監管彙報,但是這個不屬于正常職責範圍而且往往難以界定。私募基金操作指引更多的是對私募基金操作層面的指導限制,對這部分不怎麼涉及。”廖鶴凱指出。

“瑞豐達這個操作就是違法的,有行業铤而走險者會有類似操作,沒有事發往往難以發現,一但發現就是違法犯罪行為,因為往往涉及金額巨大,會有嚴重的法律後果。”廖鶴凱直言。

切實維護投資者權益

瑞豐達實控人“跑路”事件無疑将對整個私募行業形象構成負面影響。如何堵住漏洞,切實維護好投資者權益備受關注。

瑞豐達資産宣傳冊自稱,高淨值客戶占比80%,期貨、券商占比15%,上市公司及其他占比5%。這意味很多專業機構的投資深陷其中。

投資者如何識别風險呢?

在廖鶴凱看來,很難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主要是在合同條款層面有所限制,監管層面進一步地規範定期資訊披露機制或許也是限制手段之一。如果在這過程中發現異常,就要及時幹預,通過監管介入或司法手段盡快控制風險。

受訪私募人士提醒,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風險,投資者應該擦亮眼睛,那些誘人的超出市場的高收益産品,背後隐藏着巨大風險,一不下心陷入“你圖他收益,他卻圖你本金”的悲劇。

對于私募的管理,監管趨嚴。半個月前,中基協釋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談及檔案亮點,重陽投資合夥人舒泰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指引》對私募證券基金募集、投資、運作等各環節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針對存量私募證券基金設定差異化整改要求,合理設定過渡期,避免對基金正常運作造成不利影響,有利于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的長期規範發展。

5月15日,中國證監會2023年執法情況綜述中提到,加大對私募、期貨違法的執法力度。2023年辦理私募、期貨案件29件,違法類型包括挪用基金财産、違反投資者适當性制度、違規承諾收益、違規投資運作、未按規定披露資訊等。緊盯相關涉風險案件,如8家私募機構通過股權代持等隐蔽方式,控制多家私募機構互相嵌套投資,虛構底層标的和估值,涉及上千名投資者,累計挪用私募基金财産上百億元。

(編輯:夏欣 稽核:何莎莎 校對: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