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瑞丰达跑路事件背后:被疯狂狙击的新三板和高净值陷阱

作者: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对于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证监会态度坚定不移,将会同有关各方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刑事衔接效率,让不法分子付出惨重代价。”5月15日,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进行了系统阐述。

就在几天前,30亿元规模私募机构瑞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丰达”)实控人失联、产品无法赎回,办公场所人去楼空,这起“跑路”事件震惊资管圈。目前,警方已经查封瑞丰达资。5月11日,中国证监会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瑞丰达公司涉嫌多项违法违规,决定对其立案调查,依法从严处理。

事件不断发酵,瑞丰达产品持仓相关新三板公司相继宣布停牌自查。

受访多位私募人不约而同地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达担忧,负面事件会消耗投资者对私募机构的信任,多年辛苦建立维护的行业声誉烟消云散。

“这几天有不少客户在看到新闻后过来询问,我知道,他们是怕我们也跑了。”谈及事件对私募行业的影响,北京一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讲述近期变化,“一家正规备案的私募机构,怎么有办法把一个二级市场证券类有托管的产品的钱给转移走,这是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的地方。”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到,这种就是利用新三板的低流动性,操纵股价互倒,或者和上市公司大股东合谋一起来做市,协助套现,一起分钱。新三板市值小流动性差的票很容易被操纵,基本上托管人主要就是执行指令,按合同约定接收指令操作即可,没有程序问题基本是没有责任的。

“具体操作方式可能就是利用操纵新三板流动性低的股票或是场外期权业务。这两种方式都能在现有的规则基础上将基金产品资金转移。关于托管人在此事件中是否有相应责任,还需要看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和风控条款而定。”言起投资总经理林志胜告诉记者。

新三板花式操作拉高股价

天眼查信息显示,瑞丰达于2016年成立于太湖江畔,总部位于上海,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750万元,管理规模为 20亿—50亿元。记者发现,与瑞丰达共用同一个办公电话的企业多达75家,其中,有20家为“日赢”系企业。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网站信息,瑞丰达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为刘力诚,副总经理为谢雪飞,合规风控负责人为陈庆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个高管此前任职过的江苏福信财富资管和锦安财富两家公司发生过暴雷。2020年,据警方通报,江苏福信财富资管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锦安财富同样被通报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记者从私募排排网了解到,目前瑞丰达共有70只产品备案,备案号P1062869,其中两只产品已经清算,29只产品未满一年。投资经理为丛立峰、孙浩、荣成,核心策略为股票策略。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两年,有16只产品年化超过10%。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瑞丰达私募产品累计收益85.3%,近一年收益5.60%,年化收益9.95%。

“在近两年资本环境下,这样的收益曲线非常漂亮,甚至可以说过于亮眼。”受访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瑞丰达时瑞一号单位净值为8.9543元,成立两年来收益高达795.43%,年化收益率191.25%。

这样的高净值,被多方认为与其在新三板“花式操作”有关。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上海资深私募人士向记者描述疑似瑞丰达使用的违规操作。具体来看,会选择股价低、流动性低、总市值低的标的,悄悄地把持股筹码先买进来,买到一定比率就会获得可操作空间。持有大量筹码后,利用多个账户彼此交叉买卖,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节奏,拉高股价,营造出漂亮的曲线。再用旗下私募基金募集来的钱,高位接盘将估值虚高的股票买回来,这样资金通过低买高卖实现合规转移。

截至5月17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告中,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10家新三板企业涉及瑞丰达事件公告停牌核查,分别为赛融信、和嘉天健、味福记、农匠科技、友联盛业、邦客乐、浩添储能、硕恩网络、伟才教育、龙参生态。其中7家停牌事由为“涉及股东瑞丰达、瑞竹相关私募基金负面消息,出现重大风险事件”,3家停牌事由是“涉及瑞丰达相关私募基金负面消息”。

具体来看,据2023年年报,瑞丰达资产旗下产品出现在6只新三板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包括味福记、和嘉天健、浩添储能、友联盛业、农匠科技和邦客乐。

记者发现,在瑞丰达产品持仓上述新三板股票后,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度波动,并且在事发前的5月7日,赛融信、和嘉天健、农匠科技等多股出现高位放量。

其中味福记股价波动最大,2024年5月14日,广东味福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停牌公告,称其股票于2023年6月29日—9月25日有成交的交易日内收盘价涨幅累计达到8718.67%,公司股价波动严重偏离市场和行业走势。记者注意到,2023年6月其股价3元,在瑞丰达现身大举买入后,到2023年11月股价持续涨至260元。

农匠科技、和嘉天健也出现同样的情况,其中农匠科技去年下半年(2023年7月19日—12月18日),股价从0.14元涨至66.66元,年报显示,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八个席位来自瑞丰达和江苏瑞竹旗下产品。

和嘉天健2023年年报显示,瑞丰达和江苏瑞竹年底高位大举买入后,二者旗下6只产品跻身前十大流通股东。

“私募基金手上就多了一堆价值非常虚高的股票,但是投资人看到账面上还是赚钱的,实际上是纸面财富。一旦投资人要用钱,当这个套路玩到一个极致快要爆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是要跑了。”前述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瑞丰达事件爆发后,某大型私募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在价值投资类的大私募一般不会选择新三板标的。

“金融机构一般对底层资产穿透很严格,一些券商期货公司投我们的产品,我们是需要上交底层的估值,透过估值表可以看得出一些东西来。”上海资深私募人士指出。

托管机构或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基金账户均由券商托管,资金交付路径清晰,逐笔可查。”瑞丰达募资宣传册这样写到。

事发至今,有投资者发问,瑞丰达是如何在托管人眼皮底下把钱转走的。券商托管这一防火墙,是否牢靠?这引发了市场对于私募基金的警惕。

中基协信息显示,目前瑞丰达共有68只产品备案,50只产品的托管人为招商证券,此外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财通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华安证券也托管了一部分产品。

瑞丰达私募基金实控人疑似“跑路”后,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与之有业务关联的托管方。那么,托管方一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私募基金管理人“跑路”后,它们需要承担责任吗?

对此,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兴尧认为,基金托管人是按照资产管理和资产保管分开的原则,为了让其代表投资人的权益,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基金托管人应为基金开设独立的基金资产账户,负责款项收付、资金划拨、证券清算、分红派息等。对于通过内幕交易、套取转移的套现方式,按照中国目前托管机构不干涉投资经营实际运作的管理方式,是极难察觉交易中的不合理之处的。

尽管如此,托管机构在此类事件中并非完全没有责任。

“托管机构如果未能按照托管协议和基金投资协议的约定,对资金流向进行严格审核,以致资金被错误地投向了不符合协议规定的资产,那么托管机构就必须为此承担赔偿责任。”王兴尧进一步指出,鉴于本次事件中明显的信息披露不足,倘若托管机构在定期审核基金净值报告时,由于疏忽而未能发现基金信息披露中的显著问题,托管机构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受访北京私募人士向记者表达了疑惑:“托管账户都是被监管,他们是如何把资金转移出去的。管理人一般是接触不到投资账户,只能下指令,但不能动上面的钱。”

“对于托管这块只要符合合同约定,能完全按流程指令操作,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在这个环节给托管过多的责任不合理,当然托管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额外问题是可以和监管汇报,但是这个不属于正常职责范围而且往往难以界定。私募基金操作指引更多的是对私募基金操作层面的指导约束,对这部分不怎么涉及。”廖鹤凯指出。

“瑞丰达这个操作就是违法的,有行业铤而走险者会有类似操作,没有事发往往难以发现,一但发现就是违法犯罪行为,因为往往涉及金额巨大,会有严重的法律后果。”廖鹤凯直言。

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

瑞丰达实控人“跑路”事件无疑将对整个私募行业形象构成负面影响。如何堵住漏洞,切实维护好投资者权益备受关注。

瑞丰达资产宣传册自称,高净值客户占比80%,期货、券商占比15%,上市公司及其他占比5%。这意味很多专业机构的投资深陷其中。

投资者如何识别风险呢?

在廖鹤凯看来,很难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是在合同条款层面有所约束,监管层面进一步地规范定期信息披露机制或许也是约束手段之一。如果在这过程中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干预,通过监管介入或司法手段尽快控制风险。

受访私募人士提醒,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那些诱人的超出市场的高收益产品,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一不下心陷入“你图他收益,他却图你本金”的悲剧。

对于私募的管理,监管趋严。半个月前,中基协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谈及文件亮点,重阳投资合伙人舒泰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引》对私募证券基金募集、投资、运作等各环节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针对存量私募证券基金设置差异化整改要求,合理设置过渡期,避免对基金正常运作造成不利影响,有利于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长期规范发展。

5月15日,中国证监会2023年执法情况综述中提到,加大对私募、期货违法的执法力度。2023年办理私募、期货案件29件,违法类型包括挪用基金财产、违反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违规承诺收益、违规投资运作、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等。紧盯相关涉风险案件,如8家私募机构通过股权代持等隐蔽方式,控制多家私募机构相互嵌套投资,虚构底层标的和估值,涉及上千名投资者,累计挪用私募基金财产上百亿元。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