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作者:周到用戶端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最近,央視和愛奇藝播出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成為現象級熱播劇,豆瓣評分目前攀升至8.8。這部改編自新疆著名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電視劇,成為首部入圍戛納電視劇節主競賽的長篇華語劇集,并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完成亞洲首映,收獲廣泛好評。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我的阿勒泰》賦予了電視劇以電影質感的畫面,還原了真實美麗的北疆風光,讓觀衆置身于一場栩栩如生的光影盛宴之中,也讓阿勒泰的故事在人們心中有了清晰的影像輪廓,似乎也讓業界看到了影視改編的一條新路徑,包括女性散文影視化改編的新可能。

本期新聞晨報·周到《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被稱為“學者型作家”的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萬燕教授,以她的獨特視角來分析這部影視劇作品和李娟的文字特點。

觀衆找到了強烈的代入感

Q 新聞晨報·周到:最近,央視和愛奇藝首播的《我的阿勒泰》成為熱播劇,你有沒有看過這部劇?

A 萬燕:看過。我喜歡看電影,平時沒時間追電視劇,總是在播出之後找時間補看,這個劇是一天看完的。

Q 新聞晨報·周到:在你看來,這部劇能夠打動許多觀衆的原因是什麼?

A 萬燕:《我的阿勒泰》能打動許多觀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想象的新疆遙遠空間找到了強烈的代入感——渴望逃離沉重壓抑的日常内卷生活,暫時陶醉于比較幹淨簡單的牧場生活。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我的阿勒泰》劇照

其實,真實牧場生活的艱辛遠遠超過大衆的承受底線。牧場生活的自然環境和老莊的自然之道完全不是一回事,“逃離”不是根本。

“生活”主題是該劇的一個誘惑,現實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和痛苦,例如惡劣的生存、偏見、愛情、糾結乃至仇殺,在劇中這個偏遠的地方都解決了。“我的”阿勒泰成為每一個“能夠代入的我的”世外桃源。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我的阿勒泰》劇照

電影視聽語言正進入電視劇

Q 新聞晨報·周到:《我的阿勒泰》僅有8集,有人稱其為迷你劇,總時長約360分鐘,運用的卻幾乎是電影級别的視聽語言,這算不算是一部精品短劇?

A 萬燕:《我的阿勒泰》屬于微型劇,但不知道是否會像歐美劇那樣開拍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德國新生代思想家韓炳哲的讨論裡,如何克服加速時代的時間危機,是叙事者和大衆之間面臨的一道深淵。《我的阿勒泰》作為叙事者,在比較短的時間裡讓大衆看見了自己曾經忽略的生活或者虛構生活,短期内是成功的;但是歐美劇在這方面已經走得很遠,他們一般五六集就能完成很好的人物和劇情。例如哈利.布拉德比爾導演的英劇《倫敦生活第一季》和《倫敦生活第二季》。再如尼克·墨菲導演的劇集《敵友難辨》等等。

未來中國,電影視聽語言進入電視劇,已然是趨勢,王家衛導演的《繁花》是先例。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在愛奇藝平台播出的《我的阿勒泰》,該劇共有8集

她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Q 新聞晨報·周到:劇版《我的阿勒泰》主創團隊在保留原著質感的同時,重構了一個新的故事。《我的阿勒泰》是作家李娟的散文集,把一部散文變成一部劇,這是不是為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提供了新的思路?

A 萬燕:這些年,有一個比散文更質感的提法:非虛構寫作。李娟的作品就屬于這種。我在微信讀書上聽過幾本李娟的作品,如《冬牧場》,她自己認為是代表作,再如《羊道.春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等。一般我不在微信讀書上聽書,但她的作品比較适合聽,因為語言幹燥、粗粝、孤獨,又富有生活質感,對于北疆風霜雪中的各種自然生命的表達很強悍。我們給學習創意寫作的學生也會講到李娟,她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如:

“于是,在葵花還沒有出芽的時節裡,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張望,天空如蓋,大地四面舒展,空無一物。我家的蒙古包是這片大地上唯一堅定的隆起。”

很有畫面感。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微信讀書:《遙遠的向日葵地》

把散文或非虛構寫作編劇,是跨界時代的追求。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自己的散文中也嘗試過很多小說手法或電影手法。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顯然更多借用了李娟的殼,重新演繹故事。

劇版《我的阿勒泰》是很幸運的

Q新聞晨報·周到:這部劇的導演是滕叢叢,她也參與了寫劇本和選角, 《我的阿勒泰》是她執導的第一部電視劇,你怎麼看這部劇的整體水準?

A萬燕:記得我的一位作家好友曾說:“任何電影和電視劇,都隻能叫好,因為它們面對市場,很殘酷。”創作者的艱辛和觀衆的角度尤其評論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是以我一般不去讨論“正在進行時”的當代影視作品。

經典需要時間證明。我們的觀衆喜怒無常,是以從商業角度來說,劇版《我的阿勒泰》是很幸運的,導演是80後,也是電影導演,祝福她。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我的阿勒泰》導演滕叢叢

Q 新聞晨報·周到:《我的阿勒泰》當中出現的主要人物角色,有沒有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或者你個人比較喜歡的?

A 萬燕:基于對李娟文字的感受,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曆,我本來對劇中在前幾集把一個笨女孩怎樣在北疆風雪的孕育下,磨砺成非虛構作家的切入點很感興趣,這是以前的主題沒有的,但該劇更多的還是表達人物之間的呼應,而不是李娟的阿勒泰,這也影響了我對角色的期待。應該說印象最深的是飾演巴太的于适。之前看過他在電影《封神》的表演,裡面帥哥太多,我有點臉盲,這次終于把于适認清楚了。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于适在劇中飾演巴太

嘉賓介紹:萬燕,學者、作家、詩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代表作有《讀解張愛玲:華美蒼涼》《畫說紅樓夢》《貓》(長篇小說)、《起風的時刻》(詩集)、《女性的精神》《張愛玲畫話》《心靈的性别》(散文集)、《落紅蕭蕭——蕭紅導讀》,主編《當代女學人》文叢十卷本。主要研究領域(方向)包括《紅樓夢》研究、張愛玲研究、文藝美學研究和文學創作。

對話作家萬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鳴的個人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