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作者:周到客户端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最近,央视和爱奇艺播出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成为现象级热播剧,豆瓣评分目前攀升至8.8。这部改编自新疆著名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并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完成亚洲首映,收获广泛好评。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我的阿勒泰》赋予了电视剧以电影质感的画面,还原了真实美丽的北疆风光,让观众置身于一场栩栩如生的光影盛宴之中,也让阿勒泰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有了清晰的影像轮廓,似乎也让业界看到了影视改编的一条新路径,包括女性散文影视化改编的新可能。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被称为“学者型作家”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万燕教授,以她的独特视角来分析这部影视剧作品和李娟的文字特点。

观众找到了强烈的代入感

Q 新闻晨报·周到:最近,央视和爱奇艺首播的《我的阿勒泰》成为热播剧,你有没有看过这部剧?

A 万燕:看过。我喜欢看电影,平时没时间追电视剧,总是在播出之后找时间补看,这个剧是一天看完的。

Q 新闻晨报·周到:在你看来,这部剧能够打动许多观众的原因是什么?

A 万燕:《我的阿勒泰》能打动许多观众,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想象的新疆遥远空间找到了强烈的代入感——渴望逃离沉重压抑的日常内卷生活,暂时陶醉于比较干净简单的牧场生活。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我的阿勒泰》剧照

其实,真实牧场生活的艰辛远远超过大众的承受底线。牧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老庄的自然之道完全不是一回事,“逃离”不是根本。

“生活”主题是该剧的一个诱惑,现实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痛苦,例如恶劣的生存、偏见、爱情、纠结乃至仇杀,在剧中这个偏远的地方都解决了。“我的”阿勒泰成为每一个“能够代入的我的”世外桃源。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我的阿勒泰》剧照

电影视听语言正进入电视剧

Q 新闻晨报·周到:《我的阿勒泰》仅有8集,有人称其为迷你剧,总时长约360分钟,运用的却几乎是电影级别的视听语言,这算不算是一部精品短剧?

A 万燕:《我的阿勒泰》属于微型剧,但不知道是否会像欧美剧那样开拍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讨论里,如何克服加速时代的时间危机,是叙事者和大众之间面临的一道深渊。《我的阿勒泰》作为叙事者,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让大众看见了自己曾经忽略的生活或者虚构生活,短期内是成功的;但是欧美剧在这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他们一般五六集就能完成很好的人物和剧情。例如哈利.布拉德比尔导演的英剧《伦敦生活第一季》和《伦敦生活第二季》。再如尼克·墨菲导演的剧集《敌友难辨》等等。

未来中国,电影视听语言进入电视剧,已然是趋势,王家卫导演的《繁花》是先例。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在爱奇艺平台播出的《我的阿勒泰》,该剧共有8集

她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Q 新闻晨报·周到:剧版《我的阿勒泰》主创团队在保留原著质感的同时,重构了一个新的故事。《我的阿勒泰》是作家李娟的散文集,把一部散文变成一部剧,这是不是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新的思路?

A 万燕:这些年,有一个比散文更质感的提法:非虚构写作。李娟的作品就属于这种。我在微信读书上听过几本李娟的作品,如《冬牧场》,她自己认为是代表作,再如《羊道.春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等。一般我不在微信读书上听书,但她的作品比较适合听,因为语言干燥、粗粝、孤独,又富有生活质感,对于北疆风霜雪中的各种自然生命的表达很强悍。我们给学习创意写作的学生也会讲到李娟,她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如:

“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我家的蒙古包是这片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

很有画面感。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微信读书:《遥远的向日葵地》

把散文或非虚构写作编剧,是跨界时代的追求。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自己的散文中也尝试过很多小说手法或电影手法。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显然更多借用了李娟的壳,重新演绎故事。

剧版《我的阿勒泰》是很幸运的

Q新闻晨报·周到:这部剧的导演是滕丛丛,她也参与了写剧本和选角, 《我的阿勒泰》是她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你怎么看这部剧的整体水平?

A万燕:记得我的一位作家好友曾说:“任何电影和电视剧,都只能叫好,因为它们面对市场,很残酷。”创作者的艰辛和观众的角度尤其评论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一般不去讨论“正在进行时”的当代影视作品。

经典需要时间证明。我们的观众喜怒无常,所以从商业角度来说,剧版《我的阿勒泰》是很幸运的,导演是80后,也是电影导演,祝福她。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

Q 新闻晨报·周到:《我的阿勒泰》当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角色,有没有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或者你个人比较喜欢的?

A 万燕:基于对李娟文字的感受,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我本来对剧中在前几集把一个笨女孩怎样在北疆风雪的孕育下,磨砺成非虚构作家的切入点很感兴趣,这是以前的主题没有的,但该剧更多的还是表达人物之间的呼应,而不是李娟的阿勒泰,这也影响了我对角色的期待。应该说印象最深的是饰演巴太的于适。之前看过他在电影《封神》的表演,里面帅哥太多,我有点脸盲,这次终于把于适认清楚了。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于适在剧中饰演巴太

嘉宾介绍:万燕,学者、作家、诗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代表作有《读解张爱玲:华美苍凉》《画说红楼梦》《猫》(长篇小说)、《起风的时刻》(诗集)、《女性的精神》《张爱玲画话》《心灵的性别》(散文集)、《落红萧萧——萧红导读》,主编《当代女学人》文丛十卷本。主要研究领域(方向)包括《红楼梦》研究、张爱玲研究、文艺美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对话作家万燕教授:李娟的文字具有和宇宙共鸣的个人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