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海交會遇上國際博物館日 兩張國博館藏“001”見證兩岸融合發展

作者:新福建
當海交會遇上國際博物館日 兩張國博館藏“001”見證兩岸融合發展

2013年2月,台商黃益建(右)将儲存近30年的“閩台行”企業設立準許證書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資料圖檔)

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遊人如織,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來此追尋泱泱中華源遠流長的曆史文明。

18日亦是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舉辦的日子。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兩岸同胞雲集,他們凝聚共識,攜手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兩地相距1800多公裡,其人其事看似無關,卻因兩張合頁紙産生了聯結——一張是由台胞黃益建捐贈的“閩台行”企業設立準許證書“外經貿資審字〔1986〕001号”,标志着第一家由台商單獨投資經營的外資企業在大陸成立,落戶福州;另一張是福州企業新大陸科技集團捐贈的“台北縣政府營利事業登記證”,這是2009年台灣當局開放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後,對大陸赴台企業發出的首張“登記證”,也是一個“001”。

兩個“001”如今就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内,軌迹一來一往,在海峽之間清晰地畫出一個完整的“圓”,那是兩岸經貿交流從“破冰”到交融的故事,是福州的故事,是閩台的故事,也是中華民族的故事。

也許在無人的夜晚,它們依偎在一起,也會常常“對話”,訴說着兩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雙向奔赴

16日,海峽兩岸交流交往分享會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站在舞台側方,黃益建情難自抑,忍不住淚目。台上的情景演出還原了他當年獲得那張編号為“001”的大陸營業執照的場景。沉浸其中,他的思緒回到了1984年的冬日。

那一年,黃益建辭去在日本的工作,前往北京,探望親弟弟黃阿原——第一位亮相春晚的台灣主持人。随後,兩人從首都出發,一路南下,欣賞祖國大好河山,同時也考察在大陸投資的可能。

當列車停在福州站時,黃益建找到了久違的親切感。“福州的氣候、風俗、飲食等都和台灣十分接近,我當時就被深深吸引了。”不隻是這樣,省市上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兄弟倆。得知黃益建有意在大陸投資,福州市從業人員還盡心盡力幫他選址,各級部門也給予極大支援。“這種對台商的熱情服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福州的誠意和胸懷。”黃益建是以決定,在榕投資!

願望美好,實作起來卻并不容易。彼時,台商投資沒有先例,需要逐級上報,而且程式繁瑣,黃益建陷入漫長的等待。在省市各級相關部門的極力推動下,終于在1986年,閩台行獲批,順利開業。時至今日,黃益建聊起當時聽到好消息的場景,還會激動得舉起雙手,握緊拳頭。“這張執照,不僅代表了我的努力和汗水,更代表了福州對台商的認可和支援!”就這樣,在福州的八一七北路,多了一家以經營服裝為主的“閩台行”商場。

黃益建透露,閩台行名字的寓意是希望閩台能夠自由通商。不過在此後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兩岸經貿隻局限于台商到大陸的單向投資。直到本世紀初,一家榕企赴台投資,完成了由西向東的一筆,在海峽之間畫下了一個完整的“圓”。

2008年,金融危機蔓延全球,在此背景下,新大陸希望化危為機,決定赴台投資。2009年,經商務部準許,台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北揭牌,新大陸由此成為大陸第一家赴台投資的企業,拉開了海峽兩岸雙向投資的序幕。

“當初到台灣投資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台灣産業實力雄厚,管理水準比較高;二是台灣知識産權的擁有及其保護走在國際前列;三是台灣國際化管道比較成熟。”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說。

時任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的梁志強在采訪中表示,新大陸在台灣的落地開花,正是兩岸關系越來越密切的真實寫照,也是真正意義上兩岸經貿往來的開始。

2013年,見證了兩岸關系從開創到深化的兩個“001”一前一後進入國家博物館,豐富了國家博物館中關于兩岸關系的藏品。

當海交會遇上國際博物館日 兩張國博館藏“001”見證兩岸融合發展

台北縣政府營利事業登記證收藏證書。(受訪者供圖)

你侬我侬

破冰之後,“001”如何融入兩岸發展?

先看閩台行這邊——

順利開業的閩台行憑借創新的模式、精品的定位,在福州城内一炮而紅,一時風光無限。“我們引入國外的經營模式,設定開放式櫃台,中午還不打烊,形成差異化經營。當時福州人要出國、結婚,或是有其他重要的場合,都會來閩台行選購精品服飾。”黃益建透露,盛極一時的閩台行還投資建設制衣廠等,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

同時,閩台行的落子也刺激了八一七北路商貿業的發展。周邊的土木危房被成片改造,開業的服裝商店如雨後春筍。不久之後,這條貫通南北的主街成為城内繁華熱鬧的服裝商業街。

閩台行在福州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黃益建的許多台灣朋友來福州探望時都要順道取經。“去福州投資怎麼樣?”每每面對這樣的問題,他的回答都十分幹脆:“你們就放心來吧!”

為什麼這麼說?在他看來,一則,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融入福州不是難事;二則,福州區位優勢明顯,本就有建成的港口,而且毗鄰長三角、珠三角,出口便利;三則,政府相關部門服務意識強,強調“馬上就辦”,營商環境好……許多朋友被黃益建說動,與之合作投資建制衣廠,後來還将毛衫廠開到上海。

台商來大陸投資,看重的是人口的紅利、廣闊的市場、貼心的服務,而新大陸赴台,更看重優勢互補。

早在赴台前,新大陸就一直在艱難攻關二維碼解碼技術,并于2005年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二維碼識讀模組。為使識讀裝置體積更小、功耗更低、使用更便捷,同時提升識讀的速度、精度,新大陸決定自研晶片,并赴台投資,因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産業化,與台企合作,能夠讓新大陸集中力量專注核心技術研發。

2009年,台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北揭牌,與台灣聯華電子達成戰略性合作。次年,新大陸釋出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晶片,實作了二維碼識别技術重要突破——解碼速度較軟體解碼提高10倍以上,綜合識讀率大大提高。

“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晶片的誕生,是兩岸高科技合作成功的典範。”台聯電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

“卡脖子”技術被破解,新大陸馬上遭遇國外同行堵截。2011年,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向新大陸提出其産品涉嫌侵犯了旗下碼捷公司的“具有全局電子快門控制的條形碼讀取裝置”發明專利權,要求賠付巨額專利許可費。

曆時8年,新大陸終于在與霍尼韋爾的條碼技術核心專利之争中勝出,也從中吸取了教訓。在晶片研發的同時,新大陸攜手台灣著名的知識産權咨詢公司——台灣世博科技集團,開展了知識産權專利的全球布局,圍繞二維碼解碼晶片提出了120項專利申請,使這顆晶片不再懼怕任何侵權攻擊。

如今,新大陸成功通過台灣輻射全球,實作國際化發展路線。“除此之外,我們赴台投資,還有兩個額外收獲:一是引進了台灣的知識産權管理先進理念;二是建構了引進人才的穩定管道,不少台胞加盟企業。”新大陸相關負責人說。

今日,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晶片被鑲嵌在一座水晶獎杯中,穩穩地立在新大陸企業展廳第一展區中心。不管是展示位置還是展現方式,無不在提醒參觀者,這顆隻有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在新大陸的特殊地位。

當海交會遇上國際博物館日 兩張國博館藏“001”見證兩岸融合發展

“閩台行”企業設立準許證書。(受訪者供圖)

不分你我

40年前,黃益建跨海來榕需要取道香港,足足花費一天時間。如今,從台北直航福州,行程不過一個半小時。日益便捷的交通也加快了他實施全新創業計劃的步伐。“以前,我們通過經營閩台行,積累了很多廠商的資源。現在電商平台發展得很好,我計劃,把資源整合起來,打造一個電商平台,将國内優質的産品銷往歐洲市場。”

更令人振奮的是,黃益建此次計劃彙聚兩岸青年力量,融入數字時代發展。此番受邀來榕參加海交會,他趁着間隙,與商業合作夥伴張羽溝通這項計劃在下一階段的具體實施。黃益建說,通過這次的合作,他看到了大陸青年身上的鬥志。張羽也表示,能從黃益建這樣的台商前輩身上學習到開拓進取的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組合,我們也會在未來組建團隊時吸取兩岸青年成功創業的經驗,做出我們的特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岸同胞攜手向前的故事不僅發生在黃益建的暢想中,也存在于新大陸創新發展的曆程中。

台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新大陸福州總部迎來了首名台灣員工——張俊一。因為擁有新竹清華大學實體系、政治大學知識産權研究所的複合式專業背景,張俊一在新大陸很受重視。同時,作為公司資訊識别引擎團隊的帶頭人,他全身心投入研發,獲得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數十項專利,如今已經成為福建新大陸自動識别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經理,還曾獲評2014年福州市榮譽市民、2019年福州市勞模。

今時今日,不僅是黃益建,在榕生活的台胞們享受着便捷的移動支付。亮出微信或支付寶的付款二維碼,收銀員用掃描槍輕輕一掃,便能完成付款——這一平常舉動的背後就是兩岸合作的二維碼解碼晶片。2023年,憑借二維碼技術的不斷疊代更新,新大陸支付公司登頂全球POS機市場,出貨量從全球第三一躍成為全球第一。

同時,聚焦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的治理痛點,新大陸提供從硬體、軟體、業務營運到資料營運的全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多次主持或參與制定物聯網、人工智能國家标準、行業标準,是全國唯一掌握二維碼識讀核心技術的企業,擁有國家有效專利600多項、國外有效專利9項,軟體著作權1000多項,另有在申請中專利490餘項,人臉識讀算法技術全球領先。

“面向未來,我們懷抱‘科技創新,造福人類’理念,圍繞數字人民币與數字身份兩大國家級創新試點,搶抓數字福建發展機遇,立志成為中國‘數字公民’建設、數字人民币場景應用建設的開拓創新企業。”新大陸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福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