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方政府收購商品房早有試點:錢從哪來,收誰的房?

作者:南方周末
地方政府收購商品房早有試點:錢從哪來,收誰的房?

多地鼓勵将存量房源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IC photo/圖)

2022年下半年以來,多地出台商品房收購舉措,收購主體多為地方國有企業。

7月1日,河南鄭地住房租賃有限公司(下稱鄭地租賃)釋出招标公告,計劃收購鄭州四環記憶體量房源作為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8月30日,濟南城市發展集團資産營運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濟南城發集團)公開收購3000套商品房作為租賃儲備。10月,蘇州釋出收購計劃。

此外,浙江湖州、河北邯鄲、新疆阿勒泰等三、四線城市也先後釋出政策,鼓勵将存量房源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

事實上,自2021年7月國務院釋出《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以來,各地就開始加速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住建部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國40個重點城市計劃新增650 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其中,超過一半名額在2021年、2022年完成,兩年需籌建330萬套(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以往政府籌集保障性住房房源主要是新增建設,現在大多數城市房地産庫存大、開發商資金鍊緊張,政府通過國資平台直接将存量房源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在履行政府職能的同時又消化了房地産庫存。

收購的錢從哪來?哪些房源能入選?在執行過程中,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推出了不同的收購模式。

用于保障性住房

作為全國率先開展商品房收購的城市,鄭州和濟南都進行了公開招投标,通過評分和競價篩選标的。

9月1日,鄭地租賃公布了第一批存量房源收購候選人名單,22個開發商的21個樓盤項目入選,大部分為河南本地民營房企。

張軍友所在公司有兩個項目中标。他在鄭州房地産業工作了15年,現任一家本地民營房企區域公司的營銷負責人,此次公司中标的兩個項目都在他負責的區域内。

“公開招标,公開報名,詳盡的打分體系,符合流程的投标、公示等等,至少面上看起來還是很科學的。”張軍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鄭地租賃在招标公告中要求,所購房源需位于鄭州市主城區四環線内,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手續齊全、保障品質,并且“房源項目需為整棟未售,可實作封閉管理,整院優先”。

投标後,張軍友所在的公司收到一份161頁的招标檔案,詳細列明評标辦法。按照這一辦法,投标項目先按照配套設施、項目品質等進行評審,評分細則包括公交站與項目位置的距離4分、容積率3分、項目進度15分等。

項目評審滿分100分,80分以上合格。合格項目再進行競價,在不高于招标控制價的範圍内價低者得。

張軍友負責區域内的兩個樓盤在第一批收購時中标。他介紹,被收購的房源約3000套,占兩個樓盤房源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

此外,實際收購名單和公布的候選人一緻,收購價格、付款節奏、甲乙雙方權責要求等合同内容9月下旬就已全部談完。受國慶假期後鄭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合同簽訂進度延後,目前正在走審批流程。

9月1日,鄭地租賃釋出第二批招标公告。張軍友所在的公司再次參與,預計将有近2000套房源被收購。

據《鄭州日報》9月21日報道,鄭州計劃2022年全年分批收購10萬套商品房作為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首批收購2萬套目标已基本完成,第二批收購正在進行中,年底部分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可正式投入使用。

9月23日,濟南城發集團公布中标名單,5家房企入選,其中3家有央企背景。濟南城發集團由濟南市國資委全資控股。

濟南城發集團一位從業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3000套商品房已經收購完成,收購項目中有些尚未完工,要等明年才能傳遞。後續是否還有收購計劃尚未确定。這些房源将以市場化方式營運,租賃給有需求的外來年輕人。

收購商辦項目

對于收購标的,鄭州和濟南選擇的都是去化困難的商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這些項目原本用于辦公樓等商業用途,被開發商改造為可居住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商辦資産最大的問題就是去化速度特别慢。”張軍友介紹,鄭地租賃公布的第一批候選名單全部為商辦項目。鄭州之前在建立城區規劃了大量商辦,僅經開區和高新區兩個區域就達數百萬平方米。

在高新區主幹道科學大道沿線,挨着馬路的地塊全部為商辦,裡面為住宅。“一條路兩側全都是寫字樓,一眼望過去一片繁華大都市景象。”張軍友描述。

然而,鄭州規劃的大量商辦尚沒有足夠商業項目入駐。貝殼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鄭州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供應量爆發式增長,2021年庫存量已達394萬平方米,去化周期近8年。上述濟南城發集團從業人員介紹,此次濟南收購的3000套商品房也全部為商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因為此類房源相比住宅價格更低,收購後向外租賃不會虧本。

王光明在一家全國性房企山東區域工作,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公司在濟南開發的一處住宅項目售價約17000元/平方米,同樣地段的精裝商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價格低近一半。

張泉在濟南一家中标央企任中層管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濟南城發集團的收購價比市場價更低。他所在的公司有一千多套房源被收購。

濟南同樣存在商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庫存大、去化難的問題。同策咨詢濟南地産研究中心資料顯示,2020年濟南全市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整體存量已達到近五年高位,去化周期近4年。

“濟南此次收購的項目大多區位條件不佳,去化更為困難。”王光明說。

李宇嘉分析,很多商辦項目屬于政府規劃的總部基地或産業園區,原本不是用來發展房地産的。一旦規劃目标過大,又沒有足夠的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大量辦公樓消化不了,最終變相成為房地産項目。現在由政府收購,“相當于我花錢買過來,把這個故事給圓了。”

另外,保障性租賃住房一般要求建築面積不超過七十平方米,商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面積小,比大戶型住宅更适合作為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向外租賃。據受訪者介紹,鄭州和濟南收購的商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面積均三四十平方米左右。

資金要求專款專用

張軍友所在公司中标的兩個樓盤,市場價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鄭地租賃的收購價大約是市場價的八五折。這意味着,鄭地租賃要拿出約8億元收購款。

據他了解,這筆錢中20%由鄭地租賃母公司鄭州地産集團有限公司提供,該公司為鄭州市國資委100%控股。其餘資金主要由鄭地租賃以收購的房子作為抵押進行融資,其中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的貸款是重要資金來源。貸款利率1%左右,約為目前首套房商貸利率的1/4。

南方周末記者多次緻電鄭地租賃求證這一資訊,電話一直未能接通。

據《證券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9月13日,鄭州市金融工作局官網釋出《關于加大對房地産企業金融支援的建議的答複》,稱已與國開行簽訂了3000億元協定,其中1600億元用于棚改貸款,未來将通過收購現有安置房等機制緩解開發商流動性。目前該答複已從官網撤下。

李宇嘉分析,如果單純為了去庫存收購存量房源,地方政府無法獲得國開行貸款。收購存量房源用于人才住房相當于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職能,國開行的投入師出有名。

張軍友表示,被收購項目的資金要求專款專用,優先保證項目建設完成。

他所在公司中标的兩個樓盤實際還沒有建完,建設過程中,公司隻有在需要付工程款時才能向鄭地租賃申請付款。資金存放在由雙方設立的監管賬戶上,施工完成并通過驗收後由鄭地租賃将工程款直接支付給施工機關。在交房前,鄭地租賃最多支付總收購金額的90%。

張軍友估算,扣除工程款之後,公司賣給鄭地租賃的3000套房能收入約4億元,但由于市場價本身較低,算上拿地成本後公司依然是虧的。不過,“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項目現在在市場上也是賠錢賣”。

上述濟南城發集團從業人員介紹,濟南此次收購的資金來源為企業自有資金和社會融資,但沒有透露兩者所占比例及社會融資管道。

“相當于兜底”

繼鄭州和濟南之後,蘇州也開始收購商品房。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下稱蘇州住建局)向南方周末記者确認,蘇州也是以國企作為購買主體,收購存量房源用作人才租賃住房。

該局從業人員表示,此舉主要是落實2021年8月釋出的《關于加強蘇州市人才租賃住房保障工作的若幹意見》。

這一意見提出,“未來3年在全市提供不少于10萬套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房源籌集手段之一為“市場化籌建”,要求“各地可通過購買、租賃等方式整合市場房源的方式籌集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加大人才住房供給”。

網傳蘇州市政府收購量約1萬套,但蘇州住建局未向南方周末記者證明這一數字,稱具體購買計劃将結合産業發展吸引人才的需要制定。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越秀·悅見雲庭”是被收購的項目之一,南方周末記者以購房者身份向該項目置業顧問李奇咨詢,對方表示,蘇州國企在該項目收購了443套房源,占總房源約三成。

不過,蘇州沒有公開招投标。

李奇透露,收購隻要求數量,并沒有鎖定具體房源。目前收購方已向公司支付20%首付款,但所有房源依然可對外出售,隻需為政府留出443套房源即可,“相當于兜底”。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蘇州的收購本質上或許為質押,即開發商将房子抵押給收購方,獲得流動資金,房子賣出後再還錢,賣不掉則由收購方購買。

張大偉認為,收購商品房涉及大額資金交易,必須經過公開招投标。若蘇州市政府以購買方式籌集1萬套商品房,按當地房價計算,需花費上百億資金,沒有任何公示不合常理,質押則不存在這些問題。

地方政府收購商品房早有試點:錢從哪來,收誰的房?

(小塵4x/圖)

土拍托底

由于沒有公開資訊,蘇州各樓盤的置業顧問們隻能通過互相交流獲知樓盤收購情況。李奇綜合資訊估算,目前蘇州大約有1000套房源被回購,都是住宅項目,且均為國資參與開發的樓盤。

除悅見雲庭外,瀾庭叙、花語雲萃、觀瀾雅境三個樓盤也向南方周末記者确認,有房源被政府收購。

企查查顯示,上述前三個項目分别有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蘇州高新區管委會、相城區國有資産監督管理辦公室等當地國資參股,最後一個項目由央企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開發。

蘇州一位中介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了業内梳理的收購名單,所涉20個項目中主要由國資房企開發,其中以蘇州各區區屬國資為多,部分項目有央企背景。

蘇州一位本土開發商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由國企收購國資房企的存量房源,是為了讓國資房企回籠資金繼續在土拍市場托底。“就是給開發商一點信心,讓他們繼續拿地。”李奇也表示。

蘇州沒有公布收購主體,南方周末記者緻電多家可能參與過收購的國資房企,希望詢問收購細節,截至發稿未獲回複。

10月31日,蘇州第四批集中供地收官,共出讓18宗涉宅用地,拿地企業以地方國資城投為主。

濟南收購的存量房源同樣集中在國資房企開發的項目上。上述濟南城發集團從業人員表示,标的的選擇沒有傾向于國資房企,主要是根據招标規則進行評分排名。

王光明所在的房企屬于民營企業,沒有參與此次收購。他表示,主要是因為此次收購要求所開發的項目為自有資金建造,濟南目前大部分民營房企的項目都是多家公司持股,不符合要求。

濟南城發集團的招标檔案中寫明,“本項目不接受聯合體參與”。

李宇嘉分析,政府收購選擇民營房企還是國資房企,受收購資金來源影響。如果是财政資金,則傾向于收購國資房企項目,“公共資金對公共企業不會有什麼審計風險”。如果資金來源于國開行等管道貸款,則不局限于收購國資房企。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張軍友、李奇、張泉、王光明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衛琳聰

責編 馮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