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作者:小新體育 說

中國商報(記者 塗瀚文 文/圖)“前兩天才看完球賽,沒想到還能來這兒逛書市”“在足球場支攤兒真是太酷啦”……北京書市剛剛落幕不久,又一場“含書量超90%”的圖書市集“接住”了愛書人的熱情,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打卡潮。在數字閱讀市場繁榮、電商平台“價格戰”的雙重擠壓之下,圖書市集何以逆勢突圍?

擁抱與書有關的一切

初夏時節,在綠茵掩映中,北京勞工體育場的看台上出現了讀書人的身影——人們靜靜地坐着,手捧一本書,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裡,成為新工體一道獨特的風景線。5月15日至19日,“2024做書圖書市集”把這座足球場變成了書的海洋,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河南、廣西、四川等地的書業人士相聚于此,與書籍、知音共度美好時光。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2024做書圖書市集”在北京勞工體育場舉辦。

“第一時間沖過來,預展日逛了3個多小時,意猶未盡,感覺這場市集有很多展覽、攤位都值得駐足細看、深聊。”專業讀者劉女士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市集内容的多元化讓她大開眼界,從試讀本與藍紙打樣、等待編輯垂青的書稿、圖書腰封拼貼藝術、手工立體書,到親手制作一本書的過程,圖書市集已由過去單純賣書轉變為全新的體驗場,“像萬花筒裝着與書有關的一切。”

據市集負責人介紹,“做書圖書市集”是做書舉辦的以編讀交流為主要目的的書展,2023年分别在北京更新場與杭州大屋頂舉辦了春季和秋季市集,以優越的讀者體驗著稱。今年5月再次亮相的市集精選了150餘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機構、實體書店、藝術工作室、文創品牌,以及20餘家由中圖數科代理的國際出版品牌,其中半數參展方是“做書圖書市集”上的“新面孔”。在場地擴大的同時,此次市集展覽的數量、面積和品質也都超過往屆,包含近40個主題策展與參展方策展項目,并加入了“做一本書”的特别策劃與大量互動玩法。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消費者在展覽的互動打卡牆前駐足。

“最中國傳統文化”“2023德國最美的書”“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女書傳奇”“點選此處,連結童年”“哈利·波特:踏上魔法旅程”“如果是漫畫,我們如何讨論走路?”走進市集現場,展覽的主題五花八門,書籍、文創與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令人目不暇接。有消費者表示,在市集上偶遇“大資料不會推給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對這個感興趣”的新鮮内容,頗感驚喜。

做書人與愛書人的“雙向奔赴”

“如果書是展覽,編輯就是策展人。雖然名為‘圖書市集’,但我們想做的從來都不是圖書大賣場,而是一場可以讓編輯舒适、自由發揮創意的派對,希望編輯能和我們一起‘玩起來’。”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廣大愛書人來說,圖書市集“編輯濃度高”也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亮點。

從攤位旁各具特色的迷你展覽,到“文學上上簽”、圖書盲盒、扭蛋機、拼貼共創、聽歌點歌、以書換酒等各種各樣的新玩法,為了吸引過往讀者的目光,在市集上擺攤的編輯們把“花式賣書”這件事做到了極緻。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消費者正在選購感興趣的圖書。

“沒想到這甚至是一場‘貓狗雙全’的圖書市集”,消費者趙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愛逛圖書市集和展會,主要是因為很享受與一本書的作者、譯者或編輯暢談。此外,營銷編輯的創意也經常讓人眼前一亮,近兩年他不止一次被年輕團隊的“花活”重新整理了想象。例如,先後出版的編輯們身穿“打工養貓”的工裝,将“在職貓小編”帶到了書市現場。無獨有偶,《十月》編輯部也挂起了“買雜志撸狗”的廣告牌,引來不少讀者在選書之餘與“毛孩子”互動。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十月》編輯部帶來了小狗與讀者進行互動。

“高品質陪聊”也是市集的重頭戲。當談起自己出版的書時,幾乎每一位編輯都有說不完的話,熱情洋溢,迫不及待地向面前的讀者分享這本書的精彩之處、裝幀設計的巧思、出書背後的故事。“可能是布展倉促,有的書并沒有準備試閱本,但隻要你一表現出對哪本書感興趣,攤主馬上說可以拆開看,不買也沒關系。在這兒逛了一圈,能感受到大家的真誠。”趙先生說。

用圖書市集建立連接配接

在紙質書遭遇數字閱讀沖擊、實體書店困于電商平台“價格戰”的今天,密集舉辦的圖書市集何以紅火?奔赴各地參加圖書市集,究竟能夠為出版人、書店人帶來什麼?

在中國勞工出版社·萬川負責人邢璐看來,“不止賣書”可以回答這兩個問題。無論是對于來到市集的讀者還是對于參展方來說,面對面溝通才是最重要的事。“即使是人流量很大的市集,其實跟出版社的整體銷量相比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我們真的很想與讀者見面,通過在圖書市集上跟大家聊天,更好地了解大家對什麼樣的内容感興趣、對萬川選題的看法、對書的品相的要求等等,讀者也很喜歡這種線下交流方式。”邢璐說。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消費者與中國勞工出版社·萬川編輯交流。

2024年1月首進北京的複合業态書店方所同樣将圖書市集視為展示、溝通的視窗。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編輯的再編輯”一直是方所陳列、選品的核心,是以在市集上也擺放了書店每位同僚精心挑選、書寫寄語的圖書。

此外,為了傳遞“文化恒如日常”的公共文化空間營運理念,方所還帶來了北京店開幕至今舉辦的沙龍、新書簽售等所有文化活動的海報,并将5月主題企劃中的主題書展也搬到現場,讓讀者近距離了解書店。

“我們展區的主題叫作‘讀書不覺已立夏’,希望趁這次市集的機會,和北京東邊的讀者在夏天有一次熱烈的線下奔赴,讓更多讀者可以認識和了解方所北京店。在這裡和讀者有一些交流,大家還是蠻開心的,我們也收到了不少‘很喜歡方所’的回報。”負責人說。

沒人看紙質書了?在“新工體”支攤兒的書市,讓人逛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消費者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

“與主打低價淘書的傳統書市不同,近幾年流行的圖書市集變成一場‘文化快閃’。賣書不再是首要目的,很多參與者比起銷量來更重視傳播效應,是以市集呈現的内容越來越豐富,但優惠促銷反而淡化了。從價格來看,市集上的書明顯比電商平台更貴,大多隻有6到8折,有的甚至是原價售賣,消費者并非不了解差價,但他們願意為體驗、情緒價值買單。”業内人士對此表示,圖書市集迎合了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為消費者與出版品牌、書店、創作者建立起有溫度的連接配接。未來,比起與線上管道“卷”價格,進一步放大體驗、傳播功能,才是圖書市集的突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