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作者:小新体育 说

中国商报(记者 涂瀚文 文/图)“前两天才看完球赛,没想到还能来这儿逛书市”“在足球场支摊儿真是太酷啦”……北京书市刚刚落幕不久,又一场“含书量超90%”的图书市集“接住”了爱书人的热情,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打卡潮。在数字阅读市场繁荣、电商平台“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之下,图书市集何以逆势突围?

拥抱与书有关的一切

初夏时节,在绿茵掩映中,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出现了读书人的身影——人们静静地坐着,手捧一本书,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成为新工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5月15日至19日,“2024做書图书市集”把这座足球场变成了书的海洋,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广西、四川等地的书业人士相聚于此,与书籍、知音共度美好时光。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2024做書图书市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

“第一时间冲过来,预展日逛了3个多小时,意犹未尽,感觉这场市集有很多展览、摊位都值得驻足细看、深聊。”专业读者刘女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市集内容的多元化让她大开眼界,从试读本与蓝纸打样、等待编辑垂青的书稿、图书腰封拼贴艺术、手工立体书,到亲手制作一本书的过程,图书市集已由过去单纯卖书转变为全新的体验场,“像万花筒装着与书有关的一切。”

据市集负责人介绍,“做書图书市集”是做書举办的以编读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书展,2023年分别在北京更新场与杭州大屋顶举办了春季和秋季市集,以优越的读者体验著称。今年5月再次亮相的市集精选了15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机构、实体书店、艺术工作室、文创品牌,以及20余家由中图数科代理的国际出版品牌,其中半数参展方是“做書图书市集”上的“新面孔”。在场地扩大的同时,此次市集展览的数量、面积和质量也都超过往届,包含近40个主题策展与参展方策展项目,并加入了“做一本书”的特别策划与大量互动玩法。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消费者在展览的互动打卡墙前驻足。

“最中国传统文化”“2023德国最美的书”“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女书传奇”“点击此处,链接童年”“哈利·波特:踏上魔法旅程”“如果是漫画,我们如何讨论走路?”走进市集现场,展览的主题五花八门,书籍、文创与各式各样的装置艺术令人目不暇接。有消费者表示,在市集上偶遇“大数据不会推给我,自己都不知道原来对这个感兴趣”的新鲜内容,颇感惊喜。

做书人与爱书人的“双向奔赴”

“如果书是展览,编辑就是策展人。虽然名为‘图书市集’,但我们想做的从来都不是图书大卖场,而是一场可以让编辑舒适、自由发挥创意的派对,希望编辑能和我们一起‘玩起来’。”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广大爱书人来说,图书市集“编辑浓度高”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亮点。

从摊位旁各具特色的迷你展览,到“文学上上签”、图书盲盒、扭蛋机、拼贴共创、听歌点歌、以书换酒等各种各样的新玩法,为了吸引过往读者的目光,在市集上摆摊的编辑们把“花式卖书”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消费者正在选购感兴趣的图书。

“没想到这甚至是一场‘猫狗双全’的图书市集”,消费者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爱逛图书市集和展会,主要是因为很享受与一本书的作者、译者或编辑畅谈。此外,营销编辑的创意也经常让人眼前一亮,近两年他不止一次被年轻团队的“花活”刷新了想象。例如,先后出版的编辑们身穿“打工养猫”的工装,将“在职猫小编”带到了书市现场。无独有偶,《十月》编辑部也挂起了“买杂志撸狗”的广告牌,引来不少读者在选书之余与“毛孩子”互动。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十月》编辑部带来了小狗与读者进行互动。

“高质量陪聊”也是市集的重头戏。当谈起自己出版的书时,几乎每一位编辑都有说不完的话,热情洋溢,迫不及待地向面前的读者分享这本书的精彩之处、装帧设计的巧思、出书背后的故事。“可能是布展仓促,有的书并没有准备试阅本,但只要你一表现出对哪本书感兴趣,摊主马上说可以拆开看,不买也没关系。在这儿逛了一圈,能感受到大家的真诚。”赵先生说。

用图书市集建立连接

在纸质书遭遇数字阅读冲击、实体书店困于电商平台“价格战”的今天,密集举办的图书市集何以红火?奔赴各地参加图书市集,究竟能够为出版人、书店人带来什么?

在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负责人邢璐看来,“不止卖书”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对于来到市集的读者还是对于参展方来说,面对面沟通才是最重要的事。“即使是人流量很大的市集,其实跟出版社的整体销量相比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我们真的很想与读者见面,通过在图书市集上跟大家聊天,更好地了解大家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对万川选题的看法、对书的品相的要求等等,读者也很喜欢这种线下交流方式。”邢璐说。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消费者与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编辑交流。

2024年1月首进北京的复合业态书店方所同样将图书市集视为展示、沟通的窗口。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编辑的再编辑”一直是方所陈列、选品的核心,因此在市集上也摆放了书店每位同事精心挑选、书写寄语的图书。

此外,为了传递“文化恒如日常”的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理念,方所还带来了北京店开幕至今举办的沙龙、新书签售等所有文化活动的海报,并将5月主题企划中的主题书展也搬到现场,让读者近距离了解书店。

“我们展区的主题叫作‘读书不觉已立夏’,希望趁这次市集的机会,和北京东边的读者在夏天有一次热烈的线下奔赴,让更多读者可以认识和了解方所北京店。在这里和读者有一些交流,大家还是蛮开心的,我们也收到了不少‘很喜欢方所’的反馈。”负责人说。

没人看纸质书了?在“新工体”支摊儿的书市,让人逛3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消费者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与主打低价淘书的传统书市不同,近几年流行的图书市集变成一场‘文化快闪’。卖书不再是首要目的,很多参与者比起销量来更重视传播效应,因此市集呈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优惠促销反而淡化了。从价格来看,市集上的书明显比电商平台更贵,大多只有6到8折,有的甚至是原价售卖,消费者并非不了解差价,但他们愿意为体验、情绪价值买单。”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图书市集迎合了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消费者与出版品牌、书店、创作者建立起有温度的连接。未来,比起与线上渠道“卷”价格,进一步放大体验、传播功能,才是图书市集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