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盛開在故鄉土地上的文學之花

作者:YIYA學習足球
盛開在故鄉土地上的文學之花

盛開在故鄉土地上的文學之花

胡道林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動物都如此,何況人也乎。作為遠走在天涯的遊子,故鄉就是握住風筝線的那個人,就是永遠也無法割舍的牽挂。是以來自故鄉的任何點滴資訊,均有家書抵萬金之珍貴。

2014年,遠在他鄉的我收到一本《新城文學》,它是由沭陽縣文學研究會賢官分會主辦的内部文學交流期刊,其裝訂與樣式和《小說月報》、原來的《青春》雜志相差無幾。雖然隻是内部交流資料,但對于我來說,不亞于知己遙寄來的梅花,因為我迫切想得到故鄉的資訊,了解故鄉的變化,故鄉淮沭新河疏浚通航沒有,是否一如往昔白帆點點?還有故鄉的風土人情,——還是我童年時代的故鄉嗎?

《新城文學》,正是來自我家鄉賢官亭(鎮)幾位退休幹部編輯的類似于文學雜志性質的内部刊物,内容繁富,五彩紛呈:小說、詩歌、散文、地方名勝、人物掌故、野史傳說、書法繪畫……誇張點說,就是故鄉的百科全書。

一本《新城文學》,拉近了天涯與家鄉的距離,便讓故鄉安靜地卧在我的手中,躺在我的書案上,伴在我的枕頭旁。

時光荏苒,星移鬥轉。不經意間,《新城文學》已陪我度過約十個年頭,此間該文學刊物與時俱進,幾易其名:伴一世英雄項羽的《虞姬》,現更名為地方色彩濃郁的《賢官亭》——賢官亭,因一個古老的傳說名聞遐迩,流芳至今。然而不論名稱如何變更,她都來自賢官鎮新城文學社,這如同子瞻、和仲、東坡居士,鐵冠道人,都是蘇轼一樣。

三千六百天的時光裡,我從《新城文學》中,領略了故鄉作家夏炳文文筆優美的菜園小記系列,帶我回憶上中學時的浪漫歲月;李國典老師富含哲理的獨幕喜劇文,讓我口味生香,慨人生之百态;鮑全業的詩歌,楊鶴高的民間文學,李漢喬等老師的散文作品,散發着賢官鎮特有的泥土清香,又點綴着些許陽春白雪的高雅韻味。尤其是書法家李國建老師的墨痕,宛如梅花,以蒼勁的意志鬥雪,又能綻放柔麗的花朵,運筆之流暢,堪比我家東側的淮沭新河水,使遊子的我一次次重回孩提重回故鄉重回母親河裡暢遊。還有那些知名的畫家,其美妙的畫作,讓我多少次在聞名全國的新河花鄉漫步,在風景如畫的賢官鎮公園徜徉,駐足北宋科學家、沭陽縣主簿沈括的雕像前沉思……

這種幸福惬意如真如幻的感覺,不禁使我想起賀敬之筆下的經典名句:一次次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這些作家和藝術家有的已經八十高齡,在文學與書畫的園地裡,仍然像我故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鄉親父老,筆耕不辍,研墨不止,用藝術的色彩打扮出故鄉的俏麗,描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文畫卷。

盛開在故鄉土地上的文學之花

在《新城文學》,抑或《賢官亭》這枚靓麗文學花朵的背後,奮鬥着一批郁郁蔥蔥的綠葉,正是他們默默無私的奉獻與“襯托”,才使故鄉的文學之花開得嬌豔欲滴,芳香撲鼻。他們就是《新城文學》的編輯們 :李國建,鮑宜龍,楊立奇,胡新年,章國華等等 ,這些編輯者中年齡最小的都已六十多歲。筆者知道一本刊物的出版成書,須經過如下工序:來稿登記,篩選,編審,定稿,排版,制版,照排,印刷,校對,裝訂,尤其是校對工作,必須做到細緻入微,才能避免病句和添字漏字及錯别字等等的出現,一本書的完美與否,與校對工作是息息相關的。

盛開在故鄉土地上的文學之花

由此可以看出編輯們十年來的辛勤付出。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文學内部交流刊物十年來的出版,其所有費用都是編輯們自籌的;請允許我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編輯的業務平台當作疆場,那麼在如今這個紙醉金迷,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沒有李白六十從戎東征的一往無前,沒有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的忘我精神,是難以做到的,他們幾乎用人性中最清純的品德,默默地堅守與奉獻,甘做一名育花和護“花”使者。為此借本文向全體編輯人員緻以深深的敬意,也向眼量高遠的故鄉政府深表謝忱,沒有政府的支援,《新城文學》就無法在故鄉大地上行走十年,甚至更長更久。

春華秋實。香飄溢遠。得益于春天的播種和勤勞的汗水,才有秋天的累累碩果。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十年,《新城文學》及新城文學社不但活躍了地方豐富的文化生活,傳播正能量,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作出了成績,同時還培養了大批作家、詩人和書畫等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獲得過省、市獎,更有國家級獎項收入囊中。有的加入國家省市協會會員。而每一個會員所取得的成就、領取獎項獲得贊揚時,也多多少少地帶有《新城文學》的印記。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都會老,人非金石。盼望新城文學社培育更多文學新人,備足後勁,以待接力,共同把盛開在故鄉土地上的《新城文學》(《賢官亭》)這朵小花,澆水培土,使其長成為四季綻放的月季,長開長馨,并以自己獨具的芳姿,跻身于中國文學的百花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