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子10天沒聯系我了”媽媽深夜發的朋友圈,紮了多少父母的心?

作者:生活時代

大家好,我是萌仔媽!

01

一條深夜的朋友圈

"兒子已經10天沒有聯系我了,我要不要給他去個電話?"淩晨刷到梅姐的一條朋友圈,最後的一個“愁”字,道出了所有心裡的糾結。

這條朋友圈,炸出了不少還沒入眠的朋友。

除了表關心的,還有說看法的,還有個直接回複,如果是自家娃,那麼久沒和自己聯系,那可不能忍。

“兒子10天沒聯系我了”媽媽深夜發的朋友圈,紮了多少父母的心?

發朋友圈的梅姐,是我一個相處不錯的前同僚。

就是為了照顧孩子,她放棄了月薪6000的工作,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成了一名學習、教育、生活一手抓的全職媽媽。

之前一次與梅姐在微信裡聊到近況,她說家裡與孩子相處時間最多的是自己,本以為在孩子心裡份量最重的人,也會是自己。

可孩子越大越發現,最不耐煩聽的是媽媽說話,有事兒最不願意告訴的也是媽媽。

等到了初二,學校可以申請住宿了,還沒和梅姐商量,孩子就直接通知媽媽自己要住校。

開啟住校模式後,周末回家,母子倆的關系好像緩和了些。

但做母親的總是想多關心兒子的,免不了追問和叮囑,多相處幾個小時,親子關系又回到了冰點。

梅姐總想時時看見兒子,兒子卻最愛躲在房間。

兒子和自己不“親”,在梅姐看來是一件挖心窩子的事情,她說這讓自己失落,和孩子相處也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就怕哪天兒子真的“拉不回來了”。

這個朋友圈大概又是和兒子有了沖突,卻不敢問。

這不是一個媽媽的難題,甚至有媽媽形容,自己和逐漸長大的孩子的相處,就像一個卑微的老臣:總想說幾句,又總怕說多了。

“兒子10天沒聯系我了”媽媽深夜發的朋友圈,紮了多少父母的心?

02

孩子為什麼長大後不和媽媽親了?

孩子長大後雞飛狗跳的場景,在有的家庭裡越演越烈,而有的家庭雖然越來越少,但母慈子孝的和諧好像也沒盼來。

父母獲得了一種新的體驗——孩子語言和态度中的冷淡。

以前那個挨了訓還撒嬌,有委屈了直接撲在懷裡的孩子,突然就不見了。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就不和父母親了?背後藏着三個真相。

“兒子10天沒聯系我了”媽媽深夜發的朋友圈,紮了多少父母的心?

1.陪伴裡藏着情緒,孩子從察言觀色到想逃離。

小時候在後面追着你,廢話連篇不帶停的小孩,現在卻總愛躲着你的目光?

你或許忽視了這一點:在你和孩子日複一日的相處中,你每一次的不耐煩和緊鎖的眉頭,都被孩子悄悄捕捉到,一點一滴記在他心裡。

當你開始把養孩子當工作,陪孩子當任務;

在進行的過程中無法感到其中的喜樂;

挂在嘴邊的是歎氣,話語間和行為裡多是焦慮,那情緒波動的起伏也會影響到孩子。

長期負面情緒的陪伴下,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

為了不刺激父母的情緒,他們學會了閉嘴,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把逃離變成了本能反應。

“兒子10天沒聯系我了”媽媽深夜發的朋友圈,紮了多少父母的心?

2.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少提供情緒價值。

我們常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隻要父母覺得是在愛孩子(不管以什麼形式),就是在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可是孩子也是獨立個體,他們才是需求的發出者。

父母給的未必正好就是他們渴望的,他們渴望的,你真的有平視去看過嗎?

孩子興奮的想和你分享學校趣事,或是難過時渴望一個擁抱時,你卻把“我忙着呢”,“這有啥好哭的?”當作回應。

這樣對情感需求的無視,會造成孩子成長中情感價值的缺失。

情感價值的缺失,正是推開孩子的無情之手。

當媽媽需要孩子回應時,孩子隻學會了用同樣的态度來應對親子相處。

“兒子10天沒聯系我了”媽媽深夜發的朋友圈,紮了多少父母的心?

3.強加很多大人的想法,不斷給孩子提要求,自己卻沒有界限感。

“為你好”三個字聽起來很熟悉吧?

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抗拒這三個字,可成為父母時,我們卻又常常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

想要為孩子,鋪好每一步的台階,卻忘了問一句,這是你想要的嗎?

我們給孩子規定了很多他不能做的,或他需要做的事情。

但在很多應該由他們來思考,或進行的事情上,同樣也過多幹涉,這就成了缺少界限的愛。

媽媽的“跨界”,讓孩子在追求自我和滿足父母的願望之間左右為難。

結語:

父母和孩子的生活距離應該是最近的,可有時心的距離卻反而成了最遠的。

親子之間的距離往往不是實體上的遠離,而是心理上的隔閡。

今日話題:

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和你更近了,還是更遠了呢?

聲明:圖檔來源于網絡,與本文内容無關,侵權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