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子10天没联系我了”妈妈深夜发的朋友圈,扎了多少父母的心?

作者:生活时代

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01

一条深夜的朋友圈

"儿子已经10天没有联系我了,我要不要给他去个电话?"凌晨刷到梅姐的一条朋友圈,最后的一个“愁”字,道出了所有心里的纠结。

这条朋友圈,炸出了不少还没入眠的朋友。

除了表关心的,还有说看法的,还有个直接回复,如果是自家娃,那么久没和自己联系,那可不能忍。

“儿子10天没联系我了”妈妈深夜发的朋友圈,扎了多少父母的心?

发朋友圈的梅姐,是我一个相处不错的前同事。

就是为了照顾孩子,她放弃了月薪6000的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成了一名学习、教育、生活一手抓的全职妈妈。

之前一次与梅姐在微信里聊到近况,她说家里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是自己,本以为在孩子心里份量最重的人,也会是自己。

可孩子越大越发现,最不耐烦听的是妈妈说话,有事儿最不愿意告诉的也是妈妈。

等到了初二,学校可以申请住宿了,还没和梅姐商量,孩子就直接通知妈妈自己要住校。

开启住校模式后,周末回家,母子俩的关系好像缓和了些。

但做母亲的总是想多关心儿子的,免不了追问和叮嘱,多相处几个小时,亲子关系又回到了冰点。

梅姐总想时时看见儿子,儿子却最爱躲在房间。

儿子和自己不“亲”,在梅姐看来是一件挖心窝子的事情,她说这让自己失落,和孩子相处也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就怕哪天儿子真的“拉不回来了”。

这个朋友圈大概又是和儿子有了矛盾,却不敢问。

这不是一个妈妈的难题,甚至有妈妈形容,自己和逐渐长大的孩子的相处,就像一个卑微的老臣:总想说几句,又总怕说多了。

“儿子10天没联系我了”妈妈深夜发的朋友圈,扎了多少父母的心?

02

孩子为什么长大后不和妈妈亲了?

孩子长大后鸡飞狗跳的场景,在有的家庭里越演越烈,而有的家庭虽然越来越少,但母慈子孝的和谐好像也没盼来。

父母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孩子语言和态度中的冷淡。

以前那个挨了训还撒娇,有委屈了直接扑在怀里的孩子,突然就不见了。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不和父母亲了?背后藏着三个真相。

“儿子10天没联系我了”妈妈深夜发的朋友圈,扎了多少父母的心?

1.陪伴里藏着情绪,孩子从察言观色到想逃离。

小时候在后面追着你,废话连篇不带停的小孩,现在却总爱躲着你的目光?

你或许忽视了这一点:在你和孩子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你每一次的不耐烦和紧锁的眉头,都被孩子悄悄捕捉到,一点一滴记在他心里。

当你开始把养孩子当工作,陪孩子当任务;

在进行的过程中无法感到其中的喜乐;

挂在嘴边的是叹气,话语间和行为里多是焦虑,那情绪波动的起伏也会影响到孩子。

长期负面情绪的陪伴下,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

为了不刺激父母的情绪,他们学会了闭嘴,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把逃离变成了本能反应。

“儿子10天没联系我了”妈妈深夜发的朋友圈,扎了多少父母的心?

2.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少提供情绪价值。

我们常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父母觉得是在爱孩子(不管以什么形式),就是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可是孩子也是独立个体,他们才是需求的发出者。

父母给的未必正好就是他们渴望的,他们渴望的,你真的有平视去看过吗?

孩子兴奋的想和你分享学校趣事,或是难过时渴望一个拥抱时,你却把“我忙着呢”,“这有啥好哭的?”当作回应。

这样对情感需求的无视,会造成孩子成长中情感价值的缺失。

情感价值的缺失,正是推开孩子的无情之手。

当妈妈需要孩子回应时,孩子只学会了用同样的态度来应对亲子相处。

“儿子10天没联系我了”妈妈深夜发的朋友圈,扎了多少父母的心?

3.强加很多大人的想法,不断给孩子提要求,自己却没有界限感。

“为你好”三个字听起来很熟悉吧?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抗拒这三个字,可成为父母时,我们却又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想要为孩子,铺好每一步的台阶,却忘了问一句,这是你想要的吗?

我们给孩子规定了很多他不能做的,或他需要做的事情。

但在很多应该由他们来思考,或进行的事情上,同样也过多干涉,这就成了缺少界限的爱。

妈妈的“跨界”,让孩子在追求自我和满足父母的愿望之间左右为难。

结语:

父母和孩子的生活距离应该是最近的,可有时心的距离却反而成了最远的。

亲子之间的距离往往不是物理上的远离,而是心理上的隔阂。

今日话题:

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和你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