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作者:圓明園遺址公園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始實行早朝制度,叫“常朝禦門儀”,也就是禦門聽政,俗稱“上朝”。

清沿明制,順治年間就開始實行禦門聽政,到了康熙皇帝時,禦門聽政作為一種皇帝處理政務的方式,它的禮儀制度已逐漸完備。在清代,禦門聽政主要場所在紫禁城乾清門或圓明園勤政殿舉行。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乾清門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年滿十四歲的康熙帝诏命“躬親大政”。同日,他“禦乾清門聽政”,并令“嗣後日以為常”。所謂的禦乾清門聽政,就是從這裡開始,成為定制。

根據會典的描述,康熙年間的禦門聽政“每日”舉行。這一方面固然是處理國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康熙帝向臣僚做出勤勉政務的榜樣,促使他們不緻怠惰政事。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乾清門聽政示意圖

那麼,禦門聽政的程式及具體内容是什麼呢?刊刻于康熙二十九年的《大清會典》,在《禮部·聽政儀》中,對當時的禦門聽政有着詳細記載,在此不多贅述。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到了雍正年間,禦門聽政的頻率就大幅下降了。與禦門聽政次數減少相伴随的是,題本、奏本在處理規則上,也與之前産生了較大的變化。

當時雍正朝題奏本章的處理程式,已經由原來的皇帝先閱、然後下發内閣票拟,變為先呈内閣票拟、再交皇帝準許這一模式。在這種背景之下,由部院衙門面呈題奏本章給皇帝,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早先的意義,因為内閣已先于皇帝知道了題奏本章的内容,并給出了處理建議。

到了乾隆年間,禦門聽政的次數已大規模減少,此後各朝,更是大幅銳減。随着奏折地位的進一步提高,題奏本章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是以前述雍正朝這種先送到内閣進行票拟,再進呈給皇帝禦覽審閱的制度也就更加強定了下來。

盡管題本内容逐漸成為尋常事件,題本處理也逐漸淪為例行公事,禦門聽政從原有的重要政務商讨,逐漸演變成例行公務,對國家政務的影響也在減弱。但是,因為禦門聽政是由清代前期的“聖主”首創,代代堅持,已成為皇帝勤于政務的象征。是以作為一項祖制,它在禮法上、形式上的意義,遠超過于它的實際内容。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圓明園四十景圖 勤政親賢

有的時候禦門聽政,甚至已經成為清朝君臣的負擔。這一缺乏重要内容的國事活動,在清帝風華正茂、躬親理政的時期尚可維持,但到了後期皆以幼主繼位的情況下,就很難延續了。

鹹豐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上禦乾清宮聽政”;四個月後,即鹹豐十年三月十三日,搬往圓明園的鹹豐帝“禦勤政殿聽政”。這是實錄中記載的鹹豐帝最後的兩次禦門聽政。五個月後,在英法聯軍炮聲的威逼之下,鹹豐帝逃往熱河。在那裡,他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十一個月,再也沒有舉行過禦門聽政。

在同治帝即位之後,禦門聽政一直停止,直至清亡,再也沒能恢複。而鹹豐十年三月圓明園勤政殿的禦門聽政,就成為這一制度的最後展現。

清代上朝在哪裡?不在金銮殿,原來在門外!

故宮藏 紅漆皮奏折匣

“大衆化”禦門聽政制度的衰微,“小衆化”皇帝接見軍機及部院輪班奏事制度的持續,反映了清代政治日益注重實際效用及君主權力日漸加強的大趨勢。禦門聽政這種僅具形式而無太多内容的早朝模式,到了同治朝完全停止,至清亡未再恢複。

[文章來源]

《清代的“早朝” 禦門聽政的發展及其衰微》

李文傑

[編輯]

付 懷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