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有範兒的拜師禮成為中醫藥人才相承的最好見證

作者:大河健康報

河南日報記者 李倩

遞拜師帖、行拜師禮、奉茶獻花,老師回帖、贈中醫書籍和葫蘆……古樸莊重的拜師儀式,是中醫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最好見證。

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和活态傳承的獨特方式,俗稱“師帶徒”的師承教育模式,正源源不斷地為中醫藥的傳承發展輸送大量人才。

5月8日,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裡,在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和衆多中醫藥學名家的見證下,全國第七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南省仲景方藥技能大師許二平教授正式收了7個徒弟。

讓有範兒的拜師禮成為中醫藥人才相承的最好見證

10天前,“吾願執弟子之禮,拜之于師門,遵恩師教誨,懷救世之心……”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陝西、天津等地的22名中醫藥領域青年人才齊聚鄭州共誦拜師帖,向全國名中醫趙文霞教授拜師,成為其學術經驗傳承的第二批弟子,95歲國醫大師張磊親自到場,見證其師承弟子趙文霞的收徒儀式。

讓有範兒的拜師禮成為中醫藥人才相承的最好見證

兩年多前,還是相似的情景。在國醫大師張磊首屆13名弟子出師儀式上,作為弟子之一、已是中醫肝膽病學知名專家的趙文霞向恩師行拜謝禮,國醫大師張磊對弟子們孜孜訓勉。

有的已是名醫大腕,甚至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醫院的學科帶頭人,為啥還要拜師學習?

這與中醫藥的師承教育離不開關系。幾千年的中醫藥發展史上,名醫、名師燦若星辰,“師帶徒”既是中醫藥的傳統傳承方式,也是繼承名老中醫衣缽的重要方式。通過師承教育,能讓凝聚了幾千年智慧和經驗的中醫文化薪火相傳。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每個中醫人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看着弟子學成出師,國醫大師張磊仍叮囑弟子不放過一個“細”字:“從細處着眼,從書本學習,向臨床讨經驗,還要開好‘有藥處方和無藥處方’,走正确的中西醫結合道路。”

讓有範兒的拜師禮成為中醫藥人才相承的最好見證

如果說有藥處方可以從臨床經驗和中醫經典中習得,那“無藥處方”便是靠口傳心授的悟性、醫術仁心的磨煉,用一輩子的修行來踐行“大醫精誠”。

“師父以‘方小、藥少、量小、效奇’蜚聲杏林,也是我們弟子們一直想要傳承下去的診療經驗。”首屆省名中醫、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孫玉信教授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長期臨床工作後,醫術進入瓶頸期,有的病反複治療效果不顯著,非常苦惱。

于是,他開始跟随張磊老師學習,這一學就是3年。

近年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等多個政策檔案對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通過建設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開展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等項目,以師承教育帶動中醫藥人才建設。

截至目前,河南省建設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4個、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3個、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3個,全國和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共160個;有國醫大師4人,全國名中醫7人,中醫藥首席科學家1人,岐黃學者6人,河南省名中醫111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180人——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格局正逐漸形成。

目前,河南也在積極創新中醫藥師承教育,不斷探索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

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輔相成,是充實中醫藥人才隊伍舉足輕重的培養途徑,河南省将在今後一個時期内,着力發展創新中醫藥師承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規範師承過程管理,擴大師帶徒範圍和數量,培養出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

讓有範兒的拜師禮成為中醫藥人才相承的最好見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