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作者:圆明园遗址公园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实行早朝制度,叫“常朝御门仪”,也就是御门听政,俗称“上朝”。

清沿明制,顺治年间就开始实行御门听政,到了康熙皇帝时,御门听政作为一种皇帝处理政务的方式,它的礼仪制度已逐渐完备。在清代,御门听政主要场所在紫禁城乾清门或圆明园勤政殿举行。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乾清门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他“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所谓的御乾清门听政,就是从这里开始,成为定制。

根据会典的描述,康熙年间的御门听政“每日”举行。这一方面固然是处理国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康熙帝向臣僚做出勤勉政务的榜样,促使他们不致怠惰政事。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乾清门听政示意图

那么,御门听政的程序及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刊刻于康熙二十九年的《大清会典》,在《礼部·听政仪》中,对当时的御门听政有着详细记载,在此不多赘述。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到了雍正年间,御门听政的频率就大幅下降了。与御门听政次数减少相伴随的是,题本、奏本在处理规则上,也与之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雍正朝题奏本章的处理程序,已经由原来的皇帝先阅、然后下发内阁票拟,变为先呈内阁票拟、再交皇帝批准这一模式。在这种背景之下,由部院衙门面呈题奏本章给皇帝,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早先的意义,因为内阁已先于皇帝知道了题奏本章的内容,并给出了处理建议。

到了乾隆年间,御门听政的次数已大规模减少,此后各朝,更是大幅锐减。随着奏折地位的进一步提高,题奏本章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因此前述雍正朝这种先送到内阁进行票拟,再进呈给皇帝御览审阅的制度也就更加固定了下来。

尽管题本内容逐渐成为寻常事件,题本处理也逐渐沦为例行公事,御门听政从原有的重要政务商讨,逐渐演变成例行公务,对国家政务的影响也在减弱。但是,因为御门听政是由清代前期的“圣主”首创,代代坚持,已成为皇帝勤于政务的象征。所以作为一项祖制,它在礼法上、形式上的意义,远超过于它的实际内容。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圆明园四十景图 勤政亲贤

有的时候御门听政,甚至已经成为清朝君臣的负担。这一缺乏重要内容的国事活动,在清帝风华正茂、躬亲理政的时期尚可维持,但到了后期皆以幼主继位的情况下,就很难延续了。

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御乾清宫听政”;四个月后,即咸丰十年三月十三日,搬往圆明园的咸丰帝“御勤政殿听政”。这是实录中记载的咸丰帝最后的两次御门听政。五个月后,在英法联军炮声的威逼之下,咸丰帝逃往热河。在那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一个月,再也没有举行过御门听政。

在同治帝即位之后,御门听政一直停止,直至清亡,再也没能恢复。而咸丰十年三月圆明园勤政殿的御门听政,就成为这一制度的最后展现。

清代上朝在哪里?不在金銮殿,原来在门外!

故宫藏 红漆皮奏折匣

“大众化”御门听政制度的衰微,“小众化”皇帝接见军机及部院轮班奏事制度的持续,反映了清代政治日益注重实际效用及君主权力日渐加强的大趋势。御门听政这种仅具形式而无太多内容的早朝模式,到了同治朝完全停止,至清亡未再恢复。

[文章来源]

《清代的“早朝”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李文杰

[编辑]

付 怀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