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譜寫數字金融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在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譜寫數字金融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中時薦書

該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國内外數字金融發展的狀況與特點,而且深化了我們對數字金融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治理創新的認知,更厘清了大陸數字金融創新與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數字金融發展的主要趨勢,為大陸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指明了方向。

王修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展數字金融既是大陸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實作金融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實作金融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和經濟高品質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衆金融服務需求的必然選擇。對此,中央财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聯合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易觀、零壹财經·零壹智庫成立了中央财經大學數字金融藍皮書課題組,在與相關部委、地方政府、市場機構、專家學者展開廣泛、深入地合作與交流,赴多省(區)市開展調研,利用統計資料、大資料開展測算分析的基礎上,課題組通過反複讨論和研究分析,形成包括一個總報告、五個專題報告在内的研究成果。《中國數字金融創新發展報告(2023)》這本書就是這一重大研究課題成果的結集。

該書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了2021—2022年中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和治理。一是數字金融的理論創新。目前,數字金融研究迫切需要實作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努力形成理論支撐與共識。在數字化發展浪潮下,金融理論在研究假設、研究方法、理論邏輯等方面發生了諸多變革,對金融實踐帶來了深遠影響。數字金融創新将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例如,數字的資産價值挖掘将有效提升社會經濟資本水準,智慧金融将成為繼網際網路金融後金融業轉型與發展的大方向。有鑒于此,該書在對數字金融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圍繞數字普惠金融、産業數字金融、消費金融等重點領域的理論脈絡與進展進行了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引導數字金融創新實踐。例如,該書認為,數字普惠金融進一步下沉對支援鄉村振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書提煉的産業數字金融研究架構,對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是數字金融的技術創新。該書強調了大陸數字金融底層技術是以大資料、人工智能、智能合約等技術為代表,呈現出精準化、智能化、安全化、規範化的發展特點。一方面,大資料技術是各類數字金融技術實作的先導技術,也是面向各類客戶提供精準化服務的底層支撐。為此,金融機構在加強資料治理、提高資料品質的同時,也要提升大資料的分析能力,擴大資料分析次元和覆寫範圍,緩解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更好地為營銷、風控、反欺詐等環節提供支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金融行業的運作效率,促進金融行業向智能化發展,尤其是在産品設計、市場營銷、風險控制、客戶服務等環節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業務量增加、成本減少、風險降低、客戶滿意度提高等諸多價值。此外,生成式AI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态和客戶需求,進而提供定制化的産品和服務。是以,未來在數字金融技術創新中應注重對生成式AI的應用,改進現有金融服務和工具,推動金融創新和新業務模式發展。

三是數字金融的模式創新。該書聚焦綠色金融、數字人民币、數智化營銷、元宇宙金融等方面展開研究。該書指出,數字人民币發展迅速,數字人民币支付滲透率不斷攀升,但與移動支付相比,其發展相對緩慢。事實上,數字人民币作為一種數字化法定貨币,在應用推廣過程中,需要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系統的穩定性、産品的易用性及場景的适用性等方面給予支援。目前,數字人民币的探索已經從國内業務走向跨境支付探索,各方應基于數字人民币的具體應用場景推出定制化産品,并積極參與B端應用場景的創新與應用。此外,該書指出,金融機構數字化基礎設施已逐漸趨于成熟,但金融科技工具的開發和應用并未能有效解決分支機構營銷工作中面臨的難題。對此,一方面應利用人工智能大資料平台解析目标客群,為數字化營銷做好資料準備;另一方面應加強新技術應用,利用算法模型,從客戶基本屬性、持有産品、資金流向等方面刻畫目标客群的資料畫像。

四是數字金融的治理創新。做好數字金融的大文章,需要從根本上把握好數字金融價值與安全的“跷跷闆”。該書從數字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防範化解數字金融風險、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和場景建設、金融科技治理體系建設四個方面進行了讨論。數字金融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增強金融服務普惠性,彰顯金融創新價值的重要抓手。例如,農村數字金融依托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數字技術,不僅有助于減少資訊不對稱,降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門檻,緩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還有利于催生鄉村新模式新業态,推動農業生産模式轉型更新。從以往發展曆程來看,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導緻監管滞後,金融科技的應用使得非持牌金融行為越發隐蔽,各類金融業務趨于複雜,金融監管難度上升。盡管近年來“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等管理原則愈加凸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經營環境逐漸開放的大背景下,此類邊界依然存在模糊地帶,可能帶來監管真空。是以,監管科技要和金融科技齊頭并進,及時發現并防範潛在風險,以便更好地推動數字金融發展。

該書紮根中國沃土,立足全球視野,以“深化數字技術應用、推進業态模式創新、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優化數字金融環境”為研究目标,以數字金融創新發展為主題,深入分析和研究2021—2022年中國數字金融的創新與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相統一,從新理論新研究、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态新模式和新成就新治理四個次元全面探讨了數字金融發展現狀、特征與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該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國内外數字金融發展的狀況與特點,而且深化了我們對數字金融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治理創新的認知,更厘清了大陸數字金融創新與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數字金融發展的主要趨勢,為大陸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院長、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