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苑】體系化傳承 項目化推進 時代化呈現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作者:方志四川
【論苑】體系化傳承 項目化推進 時代化呈現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論苑】體系化傳承 項目化推進 時代化呈現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産”增刊

體系化傳承 項目化推進 時代化呈現

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作出的重要訓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遵循“兩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踐行“兩個結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把握導向、立足學術、着眼傳承,以建構傳承發展體系為主線,以實施重點工程項目為抓手,推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體系化項目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論苑】體系化傳承 項目化推進 時代化呈現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建構非遺體系化保護格局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求,堅持統籌推動、上下關聯,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納入四川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統一部署。注重一體推進,将非遺保護工作納入《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四川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等政策性檔案,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振興川劇和曲藝、國術文化傳承發展、巴蜀書畫傳承發展、老字号保護發展、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藏羌彜文化保護發展、民族音樂舞蹈保護傳承等非遺相關重點工程,推動省直部門出台實施意見(方案),納入相關領域專項規劃,形成黨委上司、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良好工作格局。堅持系統謀劃,會同财政廳、文化和旅遊廳等省直部門印發《關于實施财政支援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重點工程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專項檔案,統籌做好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對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實踐能力、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等方面進行系統部署,推動加大省、市、縣三級财政投入力度,為建成非遺資源保護利用強省提供保障。加強分類保護,聚焦推動優秀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組織開展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川茶文化研究傳承專項調研,制定加強川茶文化研究傳承工作方案、振興傳統工藝重點工作計劃,統籌推進傳統手工藝研究闡發、保護傳承、普及傳播,全面助力傳統手工藝産業發展和品牌打造。

【論苑】體系化傳承 項目化推進 時代化呈現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深挖非遺時代化價值内涵

把加強非遺理論研究作為深化非遺保護、推動傳承創新的基礎,整合資源力量、系統謀篇布局,初步建構起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研究闡發體系。機建構設全面推進,以建設全省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為引領,帶動全省有條件的科研院校建設50多所傳統文化學院,其中中華國術院、中華傳統音樂學院、藏羌彜文化研究院等專業性文化研究院在各自領域潛心投入、深耕細作,全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重大問題、重點區域、重大項目的多學科跨領域研究。特别是指導建設的成都大學傳統工藝研究院開創“四所十三坊”研究體系,系統開展蜀錦蜀繡、漆藝、皮影、竹編、年畫等非遺項目的理論研究和價值研究,在全省形成較好示範帶動作用。研究成果不斷湧現,釋出省級單列重大項目“中華文化基本問題研究”,推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川劇”的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國術文化基本理論、四川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等重大課題研究,先後推出《傳統工藝研究與鑒賞》《巴蜀畫派史論》《中國古典音樂藝術鑒賞與經典分析》《中醫百部經典》《峨眉國術的體系梳理與文化審視》等重大學術成果。普及交流多元并進,舉辦中華國術傳承與發展高端學術論壇、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全球音樂史國際會議、中國(成都)傳統工藝高峰論壇等系列大型學術交流活動,指導開展非遺系列專題教育訓練和中醫藥文物特展、中國古代體育文物特展、四川非遺精品展等主題展覽,推出《四川民歌音畫》等一批普及讀物,四川非遺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形成非遺項目化傳承範式

以非遺項目為依托,聚焦各地特色非遺資源,相繼實施一批示範性引領性項目,促進非遺融入生産生活、走進社會大衆。打造一批保護傳承陣地,遴選建設50個傳承發展有力、品牌效應突出、社會經濟效益領先的省非遺保護傳承基地,項目化帶動、示範性引領全省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首批建設涵蓋傳統醫藥、傳統國術、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門類的10家非遺油紙傘制作技藝——手繪技法,保護傳承基地,推動形成學術研究、産業發展、宣傳普及、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等全鍊條發展模式,促進非遺融入現實生活、實作發展振興。打造一批主題傳習場所,圍繞國術、書法、戲曲等非遺項目,在全省範圍探索建設經典誦讀類、中華國術類、中國書法類和戲曲曲藝類40家省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傳習基地,推動基地打造傳承課程體系、開展多元傳習活動、建設傳統文化工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建構具有四川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傳承傳習體系。打造一批特色活動品牌,創新實施青少年“能文能武”計劃,成功舉辦“文化傳承強國有我”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組織開展書畫傳習大賽、古法造紙研學體驗、書畫傳承發展研讨會等,推出優秀書畫教學課例105個、書畫傳習人324人和傳習導師42人,線上線下100萬人次參與,掀起中國書畫傳習熱潮。持續舉辦中國小川劇傳習普及展演、青少年國術套路錦标賽等活動,覆寫21個市(州)近萬名師生參與。

打造非遺特色化傳播品牌

堅持立體化推進、時代化呈現,多元化傳播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當代價值,推動非遺資源禀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不斷增強人民群衆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打造節慶品牌引領傳承,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依托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建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巴蜀風格的“7+X”傳統節日體系。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網絡中國節”等活動,推動打造阆中春節、自貢元宵、眉山中秋、彜族火把節等節日文化内涵突出、群衆廣泛參與的非遺傳播品牌。融入文藝創作活态傳承,圍繞蜀工蜀藝、川劇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等文化資源,新創川劇《詩酒太白》《落下闳》等,推出四川揚琴《茶馬古道》、四川清音《桑葉天下》等作品,推動創作一批四川非遺主題文藝精品,生動講好四川“非遺故事”。融通媒體平台廣泛傳承,推動省直媒體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專欄,創作推出“遇見川菜”等非遺微視訊、動漫、網絡文學等新媒體産品,創辦《中國有川劇》《好戲連台》等品牌電視節目。結合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等活動,推動在服飾、飲食、旅遊中融入非遺元素,廣泛宣傳推廣非遺價值魅力。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