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苑】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作者:方志四川
【论苑】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论苑】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

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遵循“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践行“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以构建传承发展体系为主线,以实施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体系化项目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论苑】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构建非遗体系化保护格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求,坚持统筹推动、上下联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统一部署。注重一体推进,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政策性文件,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振兴川剧和曲艺、武术文化传承发展、巴蜀书画传承发展、老字号保护发展、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藏羌彝文化保护发展、民族音乐舞蹈保护传承等非遗相关重点工程,推动省直部门出台实施意见(方案),纳入相关领域专项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坚持系统谋划,会同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等省直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文件,统筹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实践能力、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推动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力度,为建成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强省提供保障。加强分类保护,聚焦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组织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川茶文化研究传承专项调研,制定加强川茶文化研究传承工作方案、振兴传统工艺重点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传统手工艺研究阐发、保护传承、普及传播,全面助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

【论苑】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深挖非遗时代化价值内涵

把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作为深化非遗保护、推动传承创新的基础,整合资源力量、系统谋篇布局,初步构建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阐发体系。机构建设全面推进,以建设全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为引领,带动全省有条件的科研院校建设50多所传统文化学院,其中中华国术院、中华传统音乐学院、藏羌彝文化研究院等专业性文化研究院在各自领域潜心投入、深耕细作,全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问题、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多学科跨领域研究。特别是指导建设的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开创“四所十三坊”研究体系,系统开展蜀锦蜀绣、漆艺、皮影、竹编、年画等非遗项目的理论研究和价值研究,在全省形成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发布省级单列重大项目“中华文化基本问题研究”,推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基本理论、四川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重大课题研究,先后推出《传统工艺研究与鉴赏》《巴蜀画派史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鉴赏与经典分析》《中医百部经典》《峨眉武术的体系梳理与文化审视》等重大学术成果。普及交流多元并进,举办中华国术传承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全球音乐史国际会议、中国(成都)传统工艺高峰论坛等系列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指导开展非遗系列专题培训和中医药文物特展、中国古代体育文物特展、四川非遗精品展等主题展览,推出《四川民歌音画》等一批普及读物,四川非遗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形成非遗项目化传承范式

以非遗项目为依托,聚焦各地特色非遗资源,相继实施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项目,促进非遗融入生产生活、走进社会大众。打造一批保护传承阵地,遴选建设50个传承发展有力、品牌效应突出、社会经济效益领先的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项目化带动、示范性引领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首批建设涵盖传统医药、传统武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门类的10家非遗油纸伞制作技艺——手绘技法,保护传承基地,推动形成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宣传普及、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全链条发展模式,促进非遗融入现实生活、实现发展振兴。打造一批主题传习场所,围绕武术、书法、戏曲等非遗项目,在全省范围探索建设经典诵读类、中华武术类、中国书法类和戏曲曲艺类40家省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推动基地打造传承课程体系、开展多元传习活动、建设传统文化工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传承传习体系。打造一批特色活动品牌,创新实施青少年“能文能武”计划,成功举办“文化传承强国有我”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组织开展书画传习大赛、古法造纸研学体验、书画传承发展研讨会等,推出优秀书画教学课例105个、书画传习人324人和传习导师42人,线上线下100万人次参与,掀起中国书画传习热潮。持续举办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等活动,覆盖21个市(州)近万名师生参与。

打造非遗特色化传播品牌

坚持立体化推进、时代化呈现,多元化传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打造节庆品牌引领传承,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依托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7+X”传统节日体系。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网络中国节”等活动,推动打造阆中春节、自贡元宵、眉山中秋、彝族火把节等节日文化内涵突出、群众广泛参与的非遗传播品牌。融入文艺创作活态传承,围绕蜀工蜀艺、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等文化资源,新创川剧《诗酒太白》《落下闳》等,推出四川扬琴《茶马古道》、四川清音《桑叶天下》等作品,推动创作一批四川非遗主题文艺精品,生动讲好四川“非遗故事”。融通媒体平台广泛传承,推动省直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创作推出“遇见川菜”等非遗微视频、动漫、网络文学等新媒体产品,创办《中国有川剧》《好戏连台》等品牌电视节目。结合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等活动,推动在服饰、饮食、旅游中融入非遗元素,广泛宣传推广非遗价值魅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