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作者:原鄉書院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交彙處,必有浪花

——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何圭襄

很多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第一作者,我将成為一個多麼平庸多麼無趣的人。是的,是她,點亮了我和我的人生。讓我和以前不同,和他人不同。

第一作者周淑娟,是我妻子。

這是我們倆的第三本合著作品。在第一部共同署名的作品《我倆的徐州》中,她是她,我是我。在第二部共同署名的作品《賈汪真旺》中,她中有我,我中有她。在這第三本合著作品《香兩岸》中,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人過中年,更覺幸運——既為二人攜手走過半生旅程,更為二人興趣和愛好的相同、精神和靈魂的相通。英國作家毛姆在《刀鋒》裡說:“在治學上有合群的狼,也有單身的狼。”在文學創作和漫漫人生中也是如此吧。

感謝第一作者,為完成本書所進行的所有采風和寫作,每一次頭頂烈日的出發,每一天揮汗如雨的寫作,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熱愛的力量是多麼強大!當然,寫作并不僅僅是靠艱辛得以進行的。她廣泛的學習和深入的閱讀,使她得以在表現每一位受訪者的時候,都能發現那個領域的更多知識、故事、人物、内涵。這對我們了解當下和我們筆下的人物,都具有非凡的意義。比如,她長期對《紅樓夢》的探微式研究,她對常州張門才女的代入式解讀,她對古代北韓官員崔溥《漂海錄》的邂逅式閱讀,她對古琴、花木、硯台、絲綢、刺繡、攝影的沉浸式了解……雖然展現在本書中的隻是一則故事或一段感悟,但都令這本書具有了更為豐厚的文化養分。一個有責任感的寫作者,難道不應該讓他的讀者從文章中接收到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嗎?

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常常議論起前人的種種優秀品質,比如呂鳳子的才比天高和古道熱腸,楊守玉的義薄雲天和鑽研創新,以及更為久遠的——米芾的癡迷颠狂和不落俗套、唐順之的耿直不阿和愛民如子。我們也常常議論起筆下今人的種種優秀品質,比如序守文的勇、單衛林的義、孫燕雲的靜、賀敬華的拼、李敏和夏正平的強……原來,優秀的品質不獨在古人身上展現,在今人身上同樣綻放人性的溫暖的光芒。

當今人成為古人,他們一樣會在曆史的幽深處繼續發光。是的,古人、今人,無一例外地,他們的人性之光,彙聚成輝映曆史天空的燦爛星河。我們身處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之中,真的有一份“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幸運。

作家阿來在《西高地行記》中說過:“讀曆史,無論是朝代史,還是地方史,都孜孜于‘國族神話’的建構。中心從來都是那些處于權力中樞的政教人物。漢文史,是皇帝權臣充任主角。藏文史,是高僧大德。都難見到小人物的身影。曆史書中,幾乎不見他們在時代遷遞中的命運與感受。這時,我們得感謝文學,留下一些彼時彼地普通人生存狀況的零星寫照。”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本次創作将筆觸對準了新時代運河畔的一群普通人。

出現在本書的主角們,每個人都有一手“絕活兒”。一些技藝進入了更廣闊的生活,一些能人進入了更廣闊的世界。

采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力圖以“活兒”證人,也以人驗“活兒”。人和“活兒”的互相驗證中,其實隐藏着一個小小的野心——沿着他們的人生,去梳理發現中國傳統藝術和傳統技藝的傳承、流變、創新。

在曆史的程序中,今人相比前人又走了多遠?如何讓後人了解當下的生存狀态和情感質态?我們希望以此次創作為契機,為後人存留一份可能、一個路徑,也為自己的文學之旅标記一個坐标。

之是以萌生出這樣的野心,是想将人們從對權力和财富的無盡追逐中拽回來一點,進而回歸内心、回歸自我、回歸傳統。這樣做,旨在賦予我們更廣闊的視野,研究中國傳統、中國技藝、中國人文、中國精神。

我們的主角,因為他們的鑽研,既活在過去的傳統中,也活在今天的傳承中,更活在未來的曦光中。所有的寫作,都是寫作者的一次自我觀照、自我發現、自我啟迪、自我成長。他人,是我們眼中的他人。換句話說,呈現在我們筆下的“他們”,其實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從“自己”出發,傾聽、記錄、呈現他們,卻不自覺地帶上了我們對人生、對品格、對文化等方面的認知和了解。這種奔赴,其實是雙向的——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卓越成就鼓舞了我們,他們在人生奮鬥過程中的獨特品質激勵了我們。

感謝所有的受訪者。如果這一本書寫得還算不錯,隻能說,在我們與受訪者之間達成了精神、人格方面的某種一緻。生命的精彩,不正是“這一個”和“那一個”的彼此照亮嗎?

感謝連結起我們和受訪者的那些熱心人。他們是蘇州的楊佳靓、徐炳嵘、趙維康,無錫的魏平、孫夢,常州的馬燕、紀萍,南京的李響,揚州的方曉偉、夏鹭、趙亞光,淮安的朱月娥、于兆文,宿遷的霍雲、呂述谡、丁華明、劉成君,徐州的欽林文、呂峰。他們的名字以這種方式出現在本書中,下一次保不準會以主角的身份出現在其他作品裡。讓我們共同創造。

某些時候,也确實要感謝分離。兒子長年在異國他鄉求學,從大學大學一路念到博士,站在科學的山峰上,感念着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引領詩意父母看向更為曠達的遠方,而且給父母留下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出遊、閱讀、采風、寫作、讨論,讓我們不必為庸常瑣碎的事情操心分神。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夫婦共同厮守的時間極其緊缺,卻有了意外收獲——給彼此留出了思考的可能以及獨立表達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相聚和團圓因期待而彌足珍貴,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關系和精神塑造反而得以密切。一家三口,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又樂于分享那些在各自領域裡收獲的見聞。由此,我們的寫作奇妙起來,既屬于這個三口之家,又屬于家中的每一個成員。

這本書,從“動議”到寫成,用去兩年多的時間。隔絕時,讀萬卷書——快遞忠實地繪制出我們的閱讀地圖;陽光下,行萬裡路——車票忠誠地保守着我們的行走秘密。每一次走近運河,甚至想起運河,她都以自己的悠長、寬闊、深沉、明澈,對我們施以援手——這是一條堅韌的大河,更是一條治愈的大河。

士無故不撤琴瑟。這段人生曆程,也正是我們身處困境、極力突圍的時期——其間的經曆足夠寫一兩本書了。好在,愛好文學的人可以被文學所愛。文學是我們所能擁有并虔誠使用的避難所和桃花源,讓我們得以超脫,得以超拔。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條大河。當您讀到這部作品,恰似我們的生命之河流經了您的生命。我們相信,您的生命之河也流經了我們。交彙處,必有浪花。

感謝所有的遇見。

正如每一滴河水都滋養了一條生命,每一種強烈的人生感受也被我們灌注到一粒粒文字當中。但願,每一個篇章都是一方花田、每一粒文字都是一朵鮮花,那裡有茉莉,有玫瑰,有蒼蘭,有野薊。請您放眼去望,花兒盛開在河流的兩岸。請您低頭一嗅,花香飄散在河流的兩岸。

本書付梓之前,我們的又一部作品入選大型報告文學《十萬裡山河壯闊——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新圖景》創作計劃。新的旅途即将開啟,江蘇“南大門”——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古鎮正等着我們。

猛一回首,紀實文學的創作已經進行七八年,這時候難免會想到起點處的江蘇“北大門”——徐州市賈汪區。從《賈汪真旺》的“汪”,到震澤的“澤”,恰好由《大河奮楫》中的那條京杭大運河串起,或靜水流深,或大水湯湯,或汪洋恣肆。

我們的一生從未離開江河,我們的文學生命亦是如此。數十萬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奏響了我們的“江河三部曲”——江蘇的江、運河的河。

讓我們在下一部作品中再見。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何圭襄,原名何桂香,男,江蘇南通人,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進階編輯,江蘇省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曾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江蘇省第十二屆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第十屆戈公振新聞獎、徐州市首屆漢風文華獎等。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何圭襄:交彙處,必有浪花——紀實文學《大河奮楫》後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