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作者:原鄉書院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交汇处,必有浪花

——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何圭襄

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第一作者,我将成为一个多么平庸多么无趣的人。是的,是她,点亮了我和我的人生。让我和以前不同,和他人不同。

第一作者周淑娟,是我妻子。

这是我们俩的第三本合著作品。在第一部共同署名的作品《我俩的徐州》中,她是她,我是我。在第二部共同署名的作品《贾汪真旺》中,她中有我,我中有她。在这第三本合著作品《香两岸》中,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人过中年,更觉幸运——既为二人携手走过半生旅程,更为二人兴趣和爱好的相同、精神和灵魂的相通。英国作家毛姆在《刀锋》里说:“在治学上有合群的狼,也有单身的狼。”在文学创作和漫漫人生中也是如此吧。

感谢第一作者,为完成本书所进行的所有采风和写作,每一次头顶烈日的出发,每一天挥汗如雨的写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热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当然,写作并不仅仅是靠艰辛得以进行的。她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阅读,使她得以在表现每一位受访者的时候,都能发现那个领域的更多知识、故事、人物、内涵。这对我们理解当下和我们笔下的人物,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比如,她长期对《红楼梦》的探微式研究,她对常州张门才女的代入式解读,她对古代朝鲜官员崔溥《漂海录》的邂逅式阅读,她对古琴、花木、砚台、丝绸、刺绣、摄影的沉浸式了解……虽然体现在本书中的只是一则故事或一段感悟,但都令这本书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养分。一个有责任感的写作者,难道不应该让他的读者从文章中接收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吗?

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常常议论起前人的种种优秀品质,比如吕凤子的才比天高和古道热肠,杨守玉的义薄云天和钻研创新,以及更为久远的——米芾的痴迷颠狂和不落俗套、唐顺之的耿直不阿和爱民如子。我们也常常议论起笔下今人的种种优秀品质,比如序守文的勇、单卫林的义、孙燕云的静、贺敬华的拼、李敏和夏正平的强……原来,优秀的品质不独在古人身上体现,在今人身上同样绽放人性的温暖的光芒。

当今人成为古人,他们一样会在历史的幽深处继续发光。是的,古人、今人,无一例外地,他们的人性之光,汇聚成辉映历史天空的灿烂星河。我们身处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之中,真的有一份“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幸运。

作家阿来在《西高地行记》中说过:“读历史,无论是朝代史,还是地方史,都孜孜于‘国族神话’的构建。中心从来都是那些处于权力中枢的政教人物。汉文史,是皇帝权臣充任主角。藏文史,是高僧大德。都难见到小人物的身影。历史书中,几乎不见他们在时代迁递中的命运与感受。这时,我们得感谢文学,留下一些彼时彼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零星写照。”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本次创作将笔触对准了新时代运河畔的一群普通人。

出现在本书的主角们,每个人都有一手“绝活儿”。一些技艺进入了更广阔的生活,一些能人进入了更广阔的世界。

采风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力图以“活儿”证人,也以人验“活儿”。人和“活儿”的互相验证中,其实隐藏着一个小小的野心——沿着他们的人生,去梳理发现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流变、创新。

在历史的进程中,今人相比前人又走了多远?如何让后人理解当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质态?我们希望以此次创作为契机,为后人存留一份可能、一个路径,也为自己的文学之旅标记一个坐标。

之所以萌生出这样的野心,是想将人们从对权力和财富的无尽追逐中拽回来一点,从而回归内心、回归自我、回归传统。这样做,旨在赋予我们更广阔的视野,研究中国传统、中国技艺、中国人文、中国精神。

我们的主角,因为他们的钻研,既活在过去的传统中,也活在今天的传承中,更活在未来的曦光中。所有的写作,都是写作者的一次自我观照、自我发现、自我启迪、自我成长。他人,是我们眼中的他人。换句话说,呈现在我们笔下的“他们”,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从“自己”出发,倾听、记录、呈现他们,却不自觉地带上了我们对人生、对品格、对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这种奔赴,其实是双向的——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鼓舞了我们,他们在人生奋斗过程中的独特品质激励了我们。

感谢所有的受访者。如果这一本书写得还算不错,只能说,在我们与受访者之间达成了精神、人格方面的某种一致。生命的精彩,不正是“这一个”和“那一个”的彼此照亮吗?

感谢链接起我们和受访者的那些热心人。他们是苏州的杨佳靓、徐炳嵘、赵维康,无锡的魏平、孙梦,常州的马燕、纪萍,南京的李响,扬州的方晓伟、夏鹭、赵亚光,淮安的朱月娥、于兆文,宿迁的霍云、吕述谡、丁华明、刘成君,徐州的钦林文、吕峰。他们的名字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本书中,下一次保不准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其他作品里。让我们共同创造。

某些时候,也确实要感谢分离。儿子长年在异国他乡求学,从大学本科一路念到博士,站在科学的山峰上,感念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引领诗意父母看向更为旷达的远方,而且给父母留下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出游、阅读、采风、写作、讨论,让我们不必为庸常琐碎的事情操心分神。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夫妇共同厮守的时间极其紧缺,却有了意外收获——给彼此留出了思考的可能以及独立表达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相聚和团圆因期待而弥足珍贵,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精神塑造反而得以密切。一家三口,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又乐于分享那些在各自领域里收获的见闻。由此,我们的写作奇妙起来,既属于这个三口之家,又属于家中的每一个成员。

这本书,从“动议”到写成,用去两年多的时间。隔绝时,读万卷书——快递忠实地绘制出我们的阅读地图;阳光下,行万里路——车票忠诚地保守着我们的行走秘密。每一次走近运河,甚至想起运河,她都以自己的悠长、宽阔、深沉、明澈,对我们施以援手——这是一条坚韧的大河,更是一条治愈的大河。

士无故不撤琴瑟。这段人生历程,也正是我们身处困境、极力突围的时期——其间的经历足够写一两本书了。好在,爱好文学的人可以被文学所爱。文学是我们所能拥有并虔诚使用的避难所和桃花源,让我们得以超脱,得以超拔。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条大河。当您读到这部作品,恰似我们的生命之河流经了您的生命。我们相信,您的生命之河也流经了我们。交汇处,必有浪花。

感谢所有的遇见。

正如每一滴河水都滋养了一条生命,每一种强烈的人生感受也被我们灌注到一粒粒文字当中。但愿,每一个篇章都是一方花田、每一粒文字都是一朵鲜花,那里有茉莉,有玫瑰,有苍兰,有野蓟。请您放眼去望,花儿盛开在河流的两岸。请您低头一嗅,花香飘散在河流的两岸。

本书付梓之前,我们的又一部作品入选大型报告文学《十万里山河壮阔——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新图景》创作计划。新的旅途即将开启,江苏“南大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古镇正等着我们。

猛一回首,纪实文学的创作已经进行七八年,这时候难免会想到起点处的江苏“北大门”——徐州市贾汪区。从《贾汪真旺》的“汪”,到震泽的“泽”,恰好由《大河奋楫》中的那条京杭大运河串起,或静水流深,或大水汤汤,或汪洋恣肆。

我们的一生从未离开江河,我们的文学生命亦是如此。数十万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了我们的“江河三部曲”——江苏的江、运河的河。

让我们在下一部作品中再见。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何圭襄,原名何桂香,男,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高级编辑,江苏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十届戈公振新闻奖、徐州市首届汉风文华奖等。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何圭襄:交汇处,必有浪花——纪实文学《大河奋楫》后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