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作者:探秘曆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文|Neil

編輯|t

引言

成為民國文學界頂流魯迅的妻子,是一種什麼感覺?能夠感受到文人帶來的浪漫?沉浸在幸福的溫柔鄉無法自拔?每日面對文學泰鬥,展現内心的崇拜和滿足?實際上這些都沒有朱安用自己充滿悲慘白色的一生,诠釋了何謂人生的大不幸。

當封建時代的女子面對擁有進步思想的文豪,這樣的愛情,注定會充滿不幸。誰該為朱安不幸的一生負責?是封建舊俗?還是魯迅本人?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魯迅照片)

一、從遺願追溯白色的開始

1947年6月29日淩晨,朱安的眼眶中還有淚水,她一個人孤零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顯得那樣的蒼白。在離世前的一段日子裡,她幾乎每天都在哭,眼淚中是對于舊人的思念,是對孤獨的控訴。

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她留下了自己的遺願:過世之後的壽材要好一些,過“五七”的時候,安排人給自己念經,希望自己能夠和大先生魯迅合葬在一處。前兩條做到了,但是最後一條,并沒有實作。

魯迅真正意義上的夫妻許廣平,最終她的骨灰被放在了魯迅母親骨灰旁邊。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朱安照片)

沒有墓碑标記,顯得平凡且潦草。她的一生充滿白色的絕望,是典型的舊時代女性的悲劇故事。這一切悲劇的源頭,還要從朱安的身世,和那場婚姻說起。

二、時代與思想分界線下的婚姻

魯迅和朱安的這場婚姻,是典型封建時代的包辦婚姻,這是魯迅無法接受的,可是面對母親的期望,他好似不得不接受。1906年7月6日,這是魯迅和朱安結婚的日子,也是魯迅和人朱家人略微感到心驚膽戰的日子。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民國時期對朱安的報紙報導)

他們知道魯迅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排斥,但是魯迅卻顯得格外平靜,他穿着禮服,頭頂上挂着接好的辮子,服從家人的安排。之是以回到家,還是因為母親告訴他自己重病,但他趕回來後,卻發現是逼着自己結婚。

處于内心的孝心,魯迅答應了,他認為這是自己無法度過的劫。随着新娘子走下嬌子,露出她那三寸金蓮的時候,魯迅的内心痛苦不已。但是此時的朱安内心其實是存在期待的,原本在5年之前,其實她就應該結婚了。此時的她23歲,按照當時的理念,已經是個大姑娘了。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魯迅照片)

隻不過因為魯迅當時獲得了留學日本的獎學金,是以才耽誤了這麼久。朱家人認為,未來女婿要是回來,怎麼說也是一個留學生,說出去也好聽點,那就等吧。隻不過這一等就是5年,朱家人失去了耐心,魯迅的母親也忍不住了。

對于朱安,魯迅的母親是非常滿意的。這個姑娘在當時算是大家閨秀,不識字沒關系,賢惠是魯迅母親最看重的,符合舊時代對于女性完美形象的想象。結婚的當天晚上,朱安心碎了,他感受到了魯迅對自己态度的冰冷。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魯迅母親魯瑞)

一個是舊時代的大家閨秀,一個是思想先進的文學青年,兩個人的思想完全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未來的日子裡,魯迅對待自己的态度依然沒有改變,哪怕她照顧好了魯迅的母親,将家中的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展現出了絕對賢惠妻子的模樣。

唯一能夠讓朱安感到慰藉的,是魯迅母親對自己的肯定。看似是自己陪伴着魯迅母親,但實際上,真正需要感情陪伴的是朱安。在出嫁後,她太期盼每天和魯迅能夠相處的日子,隻不過陪伴顯得那麼的冰冷,沒有多少話語,沒有多少真情,她實在是太孤獨了,孤獨的害怕。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在日本留學時期的魯迅)

三、時代之錯?個人之錯?

1923年,魯迅決定搬離八道灣,這一次他詢問了朱安是否願意跟着自己走,還是回到老家紹興。朱安是一個傳統女人,她希望守着家,不希望人生有太多的變動。但是面對魯迅沒有一聲不吭直接離開,而是詢問自己,她的内心燃起了一絲希望。

她果斷的表示,自己願意陪伴魯迅去到新的地方,他在哪裡,自己就會去到哪裡照顧他。事實也是如此,無論魯迅出現在哪裡,她都是堅實的後盾,隻不過魯迅對待自己冰冷的态度,依然會讓她感到孤獨。她變得更加孤獨,這種孤獨侵蝕她的内心,卻未曾将其完全擊潰。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魯迅和夫妻許廣平以及他們的孩子周海嬰)

直到許廣平的出現,她知道眼前的這個男人的心,這輩子都不會在自己身上了。朱安并沒有抱怨,而是平靜的接受了這個結果。包辦的婚姻,進步的文豪,内心的自卑,讓這一切變得容易接受不少。

她并不排斥許廣平,曾經的她為了讓魯迅開心,提出過納妾的建議,這也符合她作為封建時代女性的行為方式。隻不過魯迅沒有答應,而是對她更加失望。她從未對許廣平擺出過任何正妻的臉色,也許是不敢,也許是自卑,也許是渴望陪伴。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魯迅和許廣平)

面對之後魯迅的離世,她怎會不悲傷,她知道自己又要面對更為刻骨的孤獨。娘家不管自己,丈夫離開了,魯迅的母親也早早離開了人世。這個世界好像和自己斷開了連接配接,一切都是孤獨的,此時的許廣平給到自己的短暫陪伴,對她而言也是渴望,并且奢侈的。

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個白色的悲劇,充滿了絕望,但是這種絕望就像是不斷加熱的溫水,一點一點的侵蝕着她的理性與内心的渴望。這一切又是誰的錯?是封建舊俗的錯,是魯迅的錯,是自己無能的錯,又或是時代轉換節點的錯。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魯迅夫妻許廣平)

魯迅脫不開關系,既然自己有着先進思想,理應排斥這一切,毅然決然的拒絕。他的孝順,毀了一個女子的一生。朱安是卡在時代轉換視窗的女子,她何曾不知道裹小腳的痛苦,可是她能改變什麼?這是這個舊俗時代女性無法逃離的痛。

對于她們而言,自己的人生是白色的,符合悲劇的色彩特征。與快刀斬亂麻的深淵黑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朱安是被時代一口一口慢慢侵蝕的可憐女子,是貫穿魯迅一身的賢惠妻子,也是舊時代女性悲劇的縮影。她值得被尊重,更值得獲得一個理應幸福的人生。

朱安絕望的一生,大病3個月後寫下遺書:壽材須好,與魯迅合葬

(左一為朱安)

參考資料:

魯迅的兩位妻子朱安與許廣平:身份相同命運各異.中國文化報,2011-12-18

王丹.論魯迅的婚戀與創作[D].延邊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