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作者:探秘历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文|Neil

编辑|t

引言

成为民国文学界顶流鲁迅的妻子,是一种什么感觉?能够感受到文人带来的浪漫?沉浸在幸福的温柔乡无法自拔?每日面对文学泰斗,展现内心的崇拜和满足?实际上这些都没有朱安用自己充满悲惨白色的一生,诠释了何谓人生的大不幸。

当封建时代的女子面对拥有进步思想的文豪,这样的爱情,注定会充满不幸。谁该为朱安不幸的一生负责?是封建旧俗?还是鲁迅本人?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鲁迅照片)

一、从遗愿追溯白色的开始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的眼眶中还有泪水,她一个人孤零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显得那样的苍白。在离世前的一段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都在哭,眼泪中是对于旧人的思念,是对孤独的控诉。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她留下了自己的遗愿:过世之后的寿材要好一些,过“五七”的时候,安排人给自己念经,希望自己能够和大先生鲁迅合葬在一处。前两条做到了,但是最后一条,并没有实现。

鲁迅真正意义上的爱人许广平,最终她的骨灰被放在了鲁迅母亲骨灰旁边。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朱安照片)

没有墓碑标记,显得平凡且潦草。她的一生充满白色的绝望,是典型的旧时代女性的悲剧故事。这一切悲剧的源头,还要从朱安的身世,和那场婚姻说起。

二、时代与思想分界线下的婚姻

鲁迅和朱安的这场婚姻,是典型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这是鲁迅无法接受的,可是面对母亲的期望,他好似不得不接受。1906年7月6日,这是鲁迅和朱安结婚的日子,也是鲁迅和人朱家人略微感到心惊胆战的日子。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民国时期对朱安的报纸报导)

他们知道鲁迅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排斥,但是鲁迅却显得格外平静,他穿着礼服,头顶上挂着接好的辫子,服从家人的安排。之所以回到家,还是因为母亲告诉他自己重病,但他赶回来后,却发现是逼着自己结婚。

处于内心的孝心,鲁迅答应了,他认为这是自己无法度过的劫。随着新娘子走下娇子,露出她那三寸金莲的时候,鲁迅的内心痛苦不已。但是此时的朱安内心其实是存在期待的,原本在5年之前,其实她就应该结婚了。此时的她23岁,按照当时的理念,已经是个大姑娘了。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鲁迅照片)

只不过因为鲁迅当时获得了留学日本的奖学金,所以才耽误了这么久。朱家人认为,未来女婿要是回来,怎么说也是一个留学生,说出去也好听点,那就等吧。只不过这一等就是5年,朱家人失去了耐心,鲁迅的母亲也忍不住了。

对于朱安,鲁迅的母亲是非常满意的。这个姑娘在当时算是大家闺秀,不识字没关系,贤惠是鲁迅母亲最看重的,符合旧时代对于女性完美形象的想象。结婚的当天晚上,朱安心碎了,他感受到了鲁迅对自己态度的冰冷。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鲁迅母亲鲁瑞)

一个是旧时代的大家闺秀,一个是思想先进的文学青年,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未来的日子里,鲁迅对待自己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哪怕她照顾好了鲁迅的母亲,将家中的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展现出了绝对贤惠妻子的模样。

唯一能够让朱安感到慰藉的,是鲁迅母亲对自己的肯定。看似是自己陪伴着鲁迅母亲,但实际上,真正需要感情陪伴的是朱安。在出嫁后,她太期盼每天和鲁迅能够相处的日子,只不过陪伴显得那么的冰冷,没有多少话语,没有多少真情,她实在是太孤独了,孤独的害怕。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鲁迅)

三、时代之错?个人之错?

1923年,鲁迅决定搬离八道湾,这一次他询问了朱安是否愿意跟着自己走,还是回到老家绍兴。朱安是一个传统女人,她希望守着家,不希望人生有太多的变动。但是面对鲁迅没有一声不吭直接离开,而是询问自己,她的内心燃起了一丝希望。

她果断的表示,自己愿意陪伴鲁迅去到新的地方,他在哪里,自己就会去到哪里照顾他。事实也是如此,无论鲁迅出现在哪里,她都是坚实的后盾,只不过鲁迅对待自己冰冷的态度,依然会让她感到孤独。她变得更加孤独,这种孤独侵蚀她的内心,却未曾将其完全击溃。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鲁迅和爱人许广平以及他们的孩子周海婴)

直到许广平的出现,她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的心,这辈子都不会在自己身上了。朱安并没有抱怨,而是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结果。包办的婚姻,进步的文豪,内心的自卑,让这一切变得容易接受不少。

她并不排斥许广平,曾经的她为了让鲁迅开心,提出过纳妾的建议,这也符合她作为封建时代女性的行为方式。只不过鲁迅没有答应,而是对她更加失望。她从未对许广平摆出过任何正妻的脸色,也许是不敢,也许是自卑,也许是渴望陪伴。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鲁迅和许广平)

面对之后鲁迅的离世,她怎会不悲伤,她知道自己又要面对更为刻骨的孤独。娘家不管自己,丈夫离开了,鲁迅的母亲也早早离开了人世。这个世界好像和自己断开了连接,一切都是孤独的,此时的许广平给到自己的短暂陪伴,对她而言也是渴望,并且奢侈的。

她的一生就像是一个白色的悲剧,充满了绝望,但是这种绝望就像是不断加热的温水,一点一点的侵蚀着她的理性与内心的渴望。这一切又是谁的错?是封建旧俗的错,是鲁迅的错,是自己无能的错,又或是时代转换节点的错。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鲁迅爱人许广平)

鲁迅脱不开关系,既然自己有着先进思想,理应排斥这一切,毅然决然的拒绝。他的孝顺,毁了一个女子的一生。朱安是卡在时代转换窗口的女子,她何曾不知道裹小脚的痛苦,可是她能改变什么?这是这个旧俗时代女性无法逃离的痛。

对于她们而言,自己的人生是白色的,符合悲剧的色彩特征。与快刀斩乱麻的深渊黑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朱安是被时代一口一口慢慢侵蚀的可怜女子,是贯穿鲁迅一身的贤惠妻子,也是旧时代女性悲剧的缩影。她值得被尊重,更值得获得一个理应幸福的人生。

朱安绝望的一生,大病3个月后写下遗书: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左一为朱安)

参考资料:

鲁迅的两位妻子朱安与许广平:身份相同命运各异.中国文化报,2011-12-18

王丹.论鲁迅的婚恋与创作[D].延边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