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作者:人文之光網

  對北京人來說,與新中國同齡的北京電影制片廠(簡稱“北影廠”)是這座城市的一處景觀。對中國電影人和影迷來說,誕生了《祝福》《小兵張嘎》《駱駝祥子》等近千部電影的北影廠是他們夢想成真的地方。這裡曾作為中國三大電影基地之一,是中國電影的“金字招牌”。如今,經過重組,承載着幾代人集體記憶的北影廠,繼續書寫中國電影業的光榮與夢想。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56年,北影廠攝影師在北海公園拍戲。(攝影:馮文岡)

  成立後先拍紀錄片後拍劇情片

  北京,是中國電影事業的誕生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留學日本的任景豐在琉璃廠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第一部中國人自制電影《定軍山》。然而此後四十多年中,由于戰亂連連,北京并沒有成為中國電影産業的中心。北平和平解放後,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國民黨當局的中央電影攝影場第三分廠(簡稱“中電三廠”)。1949年4月21日,北平電影制片廠在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中電三廠”原址上正式成立,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北平電影制片廠更名為北京電影制片廠(簡稱“北影廠”),從此掀開了中國電影史嶄新的一頁。

  成立之初的北影廠,将主要精力放在拍攝新聞紀錄片上。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拍攝了《成渝鐵路》《抗美援朝》《紅旗漫卷西風》《解放了的中國》等一批珍貴的大型新聞紀錄片。與此同時,廠上司注意挖掘、培養劇情片的編劇、導演和演員,于1950年出品了該廠第一部劇情片《呂梁英雄》。1956年,北影廠把紀錄片業務剝離,轉型攝制劇情片,以改編文學名著為主,在創作上大膽探索,在五十年代中後期創作了《祝福》《青春之歌》《林家鋪子》等優秀作品。成功轉型後的北影廠成為國有制片廠中的領軍者。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58年7月29日,《北京晚報》2版

  創作于1956年的《祝福》是大陸第一部彩色劇情片,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藝術價值和技術水準都堪稱一流。劇作家夏衍根據魯迅小說改編了劇本,使影片的藝術結構更加嚴謹和精煉;導演桑弧對原著所反映的社會環境和人物性格把握準确;主演白楊有着多年北方鄉下的生活經曆,表演真實自然。拍攝《祝福》時,北影廠彩色電影的一些技術裝置還在籌建中,從蘇聯學習歸國的洗印總技師周從初和國内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先将一部黑白洗片機改裝成彩色洗片機,經試用後投入生産。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56年5月5日,《北京日報》3版

  新廠曾是國内最大的電影制片廠

  為了适應拍攝長劇情片的要求,1956年1月,蘇聯派出設計專家協助北影廠規劃新廠建設。新廠址標明安定門外小關,1959年建成時,全部建築面積約5.5萬平方米,是當時國内規模最大的電影制片廠,可以年産24部普通銀幕和寬銀幕影片。廠區内有環境優美的外景地,包括小山、人工湖、河流和一些半永久性的布景,比如南方的村鎮、北方的四合院等。廠内建有三個攝影棚、一個錄音剪接工廠中的房間、一個布景修配工廠中的房間和一座技術綜合樓。攝影棚内有良好的隔音裝置,棚内的布景和燈光操縱都有機械裝置,還有完善的通風裝置和冷氣暖氣裝置。這座廠區從籌建到設計、施工,蘇聯前後曾派遣了八位專家來幫助指導。通過北影廠的建設,北影人也與蘇聯電影界建立起比較密切的聯系。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59年10月1日,《北京日報》7版

  上世紀60年代是北影廠藝術創作的高峰時期。此時的北影廠擁有一批活躍于影壇、有代表性的導演群體,成為北影廠的核心力量。其中,成蔭、崔嵬、水華、淩子風四位擁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導演,被稱為“北影四大帥”。成蔭擅長革命戰争和革命曆史題材的作品,代表作有《鋼鐵戰士》《南征北戰》《萬水千山》等;崔嵬充滿激情,既能導又能演,還擅長拍攝戲曲影片,代表作有《小兵張嘎》《楊門女将》等;水華擅長名著改編,《林家鋪子》《革命家庭》是他的傑作;而淩子風被稱為“拼命三郎”,《紅旗譜》《駱駝祥子》等是他的代表作。除了優秀的導演,此時的北影廠還擁有錢江、聶晶、高洪濤、朱今明等一批優秀的攝影師和謝芳、于洋等知名演員,可謂群星荟萃,精品疊出。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60年,北影廠攝影師在北京站拍攝《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攝影:高宏)

  拍攝于1963年的《小兵張嘎》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兒童電影,2005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片中的“嘎子”形象鮮明,有不馴的一面,也有正直的一面。鮮為人知的是,尋找小演員的過程頗費周折。導演崔嵬動員全劇組的同志深入到北京城裡、郊區最後又到外省;從學校到少年宮、從兒童劇團到合唱團,甚至在汽車或馬路上偶然碰到一個形象合适的孩子,他們也不肯放過。前後曆經兩個月之久,劇組每個人都結交了近百個形象、性格像“嘎子”的小朋友。最後,大家共同選出了一個濃眉大眼、聰明伶俐的男孩子。但是,崔嵬憑借對原著的了解和對嘎子形象的琢磨,認為“嘎子”光聰明還不夠,還得有在嚴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那股“嘎勁兒”。

大家想到了于蘭推薦的13歲内蒙古男孩安吉斯,他的媽媽參加過地下工作。當劇組人員在呼和浩特找到安吉斯時,他正好抓住一個偷公家的雞窩闆子的小偷。試鏡時,安吉斯身背着一支小口徑步槍,挺着胸,握着拳,叉開雙腿站在那裡,目光中透着剛毅。大家一看都非常興奮——“嘎子”終于找到了!(1963年10月9日《北京晚報》4版,《“嘎子”是怎樣找到的?》)崔嵬也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1964年“百花獎”的“導演獎”。

  這一時期,北影廠還拍攝了不少戲曲電影,比如《楊乃武與白菜》《野豬林》等。其中梅蘭芳主演的《遊園驚夢》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梅蘭芳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該影片由許珂執導,梅蘭芳扮演杜麗娘,昆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扮演柳夢梅。《遊園驚夢》作為昆曲《牡丹亭》中的一折,是梅蘭芳的拿手好戲之一,但由于電影與舞台表演形式不同,梅蘭芳在拍攝《遊園驚夢》電影時幾乎對每一個身段、每一句唱詞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拍攝完成後,梅蘭芳表示:“四十年中,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窄銀幕到全景,拍過不少次影片,而我認為這一次拍攝的‘遊園驚夢’是比較滿意的。”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61年3月18日,《北京日報》3版

  建仿古街景推中外合拍片

  上世紀70年代,考慮到小關廠區位置偏僻,地勢低窪,經周恩來總理等上司批示,北京市政府決定在北太平莊原總參測繪學院舊址重建北影廠。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北三環中路77号的廠區,是北影廠的第三個廠址。

  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北影廠迎來了鼎盛時期,拍攝出《小花》《駱駝祥子》《茶館》《瞧這一家子》《夕照街》《血,總是熱的》等經典劇情片。中外合拍戲也開始出現,主要有《火燒圓明園》《馬可·波羅》《末代皇帝》等,豐富了上世紀80年代的國内銀幕。随着這些作品的推出,劉曉慶、張豐毅、斯琴高娃等一批演員逐漸被觀衆所熟知。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78年,北影廠《巨瀾》攝制組正在攝影棚内拍戲。(攝影:王振民)

  拍攝《駱駝祥子》時,為了更好地再現當時的曆史環境,導演淩子風決定在廠區裡攝影棚後面的空場上建築一條街道,搭起西四牌樓。《駱駝祥子》攝制組的美工師俞翼如毅然承擔起設計和監督施工的重擔。曆經四個月的緊張施工,這條全長近150米、全部磚瓦結構的半永久性街道終于竣工。房屋前有條寬18米的馬路,高大的牌樓聳立于馬路之上,路面還鋪設着有軌電車道。十幾家店鋪門臉的結構、樣式集中了舊北京的建築特色。(1981年11月8日《北京日報》3版,《四牌樓又豎起來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拍攝電影版《紅樓夢》,廠區内還修建了榮國府和甯國府。後來古裝影視劇開始流行,西四牌樓街被改造為明清風情一條街,和榮、甯兩府一起成為北影廠的重要地标。《霸王别姬》《還珠格格》《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等諸多影視劇均在北影廠的仿古街景中取景拍攝。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81年11月8日,《北京日報》3版

  上世紀80年代的北影廠擁有國内一流的技術裝置。不僅有專門的主樓、洗印樓和錄剪樓,還有近5000平方米的攝影棚、從英國和美國引進的杜比立體聲錄音裝置和3D立體攝影機。當時大陸最新研制的冷光攝影鹵鎢燈也在這裡得到應用。1984年中日合拍了大陸第一部3D立體傳奇武打劇情片《俠女十三妹》,該影片也是一部立體聲電影。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86年1月7日,《北京日報》3版

  打造全國電影創作交流中心

  然而,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北影廠的危機也悄然而至。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随着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電視劇越來越受大衆歡迎,電影業遭遇了票房危機。與此同時,電影制作成本上升,離開了計劃經濟軌道的國有老牌電影廠對于電影制作的市場化運作還不熟悉,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

  據《北京日報》1989年1月16日4版《北影廠将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報道,因連續幾年大陸電影行業生産不景氣和廠内經營管理不善,北影廠負債累累。廠裡向銀行借的貸款早已到期,但無力償還。因為廠裡經濟拮據,無力支付每天一萬元的采暖費,隻得減少宿舍區的供暖。為了擺脫困境,北影廠嘗試采取合作拍片、以賣影片股份的形式向全廠職工和社會各界集資拍片以及在廠内各機關實行全面承包等手段。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随着電影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曾經被國有制片廠、電影公司壟斷的電影生産發行體制被打破,民營影視公司開始崛起,也擠壓着北影廠的生存空間。盡管《霸王别姬》《天堂回信》《過年》《四十不惑》《民警故事》等一批獲國際大獎的影片暫時挽回了北影廠經營下滑的勢頭,但企業發展前景仍令人堪憂。

  1999年2月12日,北京電影制片廠、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等八家電影企事業機關組建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1999年2月12日《北京晚報》13版,《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今天挂牌》)2008年,中影集團電影數字制作基地在懷柔區楊宋鎮建成。中影集團的成立和懷柔基地的建成,為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北影廠獲得了重生。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1999年2月12日,《北京晚報》13版

  這一時期的北三環北影廠門口,有一道獨特的風景——“蹲活兒”的群衆演員。隻要“群頭”一出現,立即就會呼啦啦圍攏來一大批遞履歷的群衆演員。“群頭”根據需要挑選演員,再把他們帶到各個片場。王寶強在北影廠門口被導演發現的故事就像灰姑娘的故事一樣,鼓舞着這些懷揣明星夢的北漂人。随着2012年北影廠最後一批部門搬到懷柔基地,群衆演員紮堆兒北影廠門口的景象也成為曆史。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2012年,在北影廠門口“蹲活兒”的群衆演員。(攝影:戴冰)

  2019年2月,北影廠大院啟動保護修繕計劃。主要對被稱為“八一樓”的北影廠三大樓——主樓、錄剪樓和洗印樓等總面積1.2萬平方米的近現代建築群進行修繕保護。修繕後的建築群,由中影集團打造為全國電影創作交流中心。此外,北影廠主區136畝的土地上,還要規劃建設電影文化雕塑公園、電影博物館區、電影文化長廊等。(2019年2月21日《北京日報》10版,《北影廠大院啟動保護修繕》)未來的北影廠,将成為集結電影創作、電影交流、電影傳承等六大功能于一體的首都電影文化新地标。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2019年2月21日,《北京日報》10版

北影廠 中國電影“夢工廠”

2021年,北影廠修繕完工後的“八一樓”主樓。(攝影:潘之望)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5月10日,第14版;作者:張品秋;圖檔來源:原文配圖;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原文有删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