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剛兌鐵律面臨颠覆,三問保險投資前路

作者:财經五月花
剛兌鐵律面臨颠覆,三問保險投資前路

摘 要

利差損風險下,買保險還安全嗎?《保險法》修法破剛兌讨論的背後,是承保端和投資端的沖突,一邊是快速上漲的保費,另一邊則是逐漸走低的投資收益率

文|丁豔 楊芮

編輯|袁滿

“保險法将修改”“保險将打破剛兌”“允許保險公司修改合同調低利率”.....近期,伴随着《保險法》将修改的消息,投保人們的困惑紛湧而來。

長期以來,保險合同是最為穩定的金融合同,保險公司不會倒閉是保險公司代理人挂在嘴上的“剛兌聖經”,亦是長期投資者青睐保險産品的原因。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于印發《國務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通知顯示,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各項修訂草案中,保險法修訂草案位列其中,這意味着《保險法》修訂步伐正在加快。

雖然拟修訂條款仍在讨論中,但其中引發熱議的是,拟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險公司資産不足以償清全部債務或者依法進行保險業務轉讓的,經國務院準許,可以對保險合同進行合理變更”的内容。

修法讨論的背後,是承保端和投資端的沖突,一邊是快速上漲的保費,另一邊則是逐漸走低的投資收益率。

資管新規後,理财産品打破剛兌,而具備保底利率的保險産品被貼上大大的“剛兌”标簽。2022年以來,3.0%預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産品一躍成為壽險市場的絕對主力産品。

保險業有死差、費差和利差的“三差”說法,利差指保險資金運作的實際收益與保單的資金成本之差,系壽險公司最主要利潤來源。當公司負債成本較高,而随着利率下降,投資收益面臨壓力,難以覆寫負債成本,形成“利差損”風險。

一季度資料顯示了目前保險業正面臨的利差損壓力:據資料統計,今年一季度,76家人身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達到1.35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6.35%;投資端,一季度多家人身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徘徊在2%左右,一些中小壽險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亦高于目前實際投資收益率水準。

為化解利差損風險,監管不斷下調預訂利率。據業内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中,預定利率将從3.0%直接降到2.5%,視窗期預期隻有一個月,不再給險企“炒停”時間,而未來2.5%預定利率或還會再繼續下調。

除了下調預定利率,大力發行低成本的新保單稀釋高成本保單、做好資産和負債端的比對、追求相對穩健且長期的投資等均是化解“利差損”風險的有效途徑。

“保險法的修改影響巨大,退出機制的建立是必須的,但是由此引發的信任危機亦不可估量。”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如是評論。

“保險行業‘打破剛兌’,或許是未來行業的長期趨勢。”對于消費者保險産品選擇方面,北美準精算師、精算視覺主理人牟劍群(Alex)建議,對于已經賣出去的保單,消費者大可不用擔心其安全性,大家也無需因為焦慮而提前去退保。但是對于未來要買的保單,建議消費者選擇财務實力強大、經營穩健的公司。

1.投保人的困惑與糾結

在“保險打破剛兌傳聞”和3%預定利率産品将迎來下調的雙重聲音中,很多投保人在是否加購産品的選擇上糾結不已。

4月10日,為降低淨息差,招商銀行已不再新發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産品額度。緊接着,5月7日,民生銀行多位客戶經理亦表示,自5月7日起于全國範圍内停售半年期及以上大額存單産品。

一直以來将存款放在銀行的“70”後吳芹,近年意識到銀行理财産品收益正在走低,且大額存單産品近期正在暫停。在經過和保險代理人幾次溝通磨合後,吳芹選中了一款交三年保八年的銀保固定收益産品,第六年利率可達近3%。

不過随着近期“保險也要打破剛兌”的傳聞不絕于耳,吳芹内心也泛起了波瀾。吳芹表示,她最近在一個上海銀行分支機構理财經理那邊還聽到風聲,其于上周日期去公司總部開會,提及未來3%利率保險産品将會下調至2.5%,但具體調停時間還尚未确定。

一方面是未來保險理财産品預定利率将于年中降到2.5%,3%預定利率産品将停售,另一方面未來預定利率“鎖定”這一确定性似乎也較為“模糊”,吳芹最近也陷入了購買保險理财産品的糾結中。

“銀行有生意不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其非但賺不到錢,甚至還虧損。”從目前代理人對于增額終身壽險推銷“話術”來看,一位頭部險企代理人表示,目前在售的1個-3個月大額存單,利率均為1.7%,但保險理财産品白紙黑字寫進合同,可以“鎖定”收益。

不過從跟多位頭部險企代理人和頭部經紀公司經紀人交流來看,其多數認為,目前情況下保險理财産品收益能夠鎖定,但未來如果産品調整就很難說,但保險理财産品保證本金無損是一定的。“打破收益剛兌是選項之一,未來保險理财産品很大機率上不能剛兌。但相對其他産品來看,也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走訪部分上海銀行網點情況來看,部分銀行網點仍把增額終身壽險等銀保産品作為主力爆款産品推薦,并且打上“額度有限”标簽。據了解,目前市面上3%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産品也已不多。

剛兌鐵律面臨颠覆,三問保險投資前路

(圖檔來源:現場走訪拍攝)

有站在新入和加購路口糾結的投保人,也有去年4月買了一家中小壽險公司3.53%預定利率增額終身壽險産品,害怕未來無法如期兌付的投保人。

2.投保第一問:保險理财産品會否打破“剛兌”?

對于未來,目前銀行網點方面回報主要有兩種:一類理财經理表示,保險理财産品的保證利率會寫進保單合同裡,目前《保險法》也僅僅是草案,尚無明文規定,無需焦慮;

另一類理财經理則坦言,目前國家正在制定相關條例,如果未來修改條款,後續保險理财的現金價值有可能無法保證,建議購買品牌相對較好的保險公司,其兌付能力相對較強,收益相對會穩定。

從未來利率走向來看,目前業内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未來會處于低利率時代,未來5年、10年以後的投資收益會繼續下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經濟是有周期性的,比如10年是一個周期,目前處于第一個周期内,可能10年以後就會緩過來。

據一位大型險企産品精算方面人士表示,未來對于利率判斷有升、有降,因為無法判斷未來行業前景,那麼利差損也就很難去量化,從目前大趨勢來看,近兩年投資收益率下降,未來2.5%可能都需要守護。

據百年保險資管董事長楊峻此前撰文表示,利差損發生的情景往往是對利率長期走勢預判過于樂觀,在經濟上行時期積累了大量高固定利率的長期保單,随着利率水準下降,投資收益持續下行,利差損逐漸暴露。利差損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将直接威脅壽險公司盈利能力和經營穩定性,最終可能導緻破産并危及投保人利益。

“目前中小壽險公司利差損問題已經很嚴峻。”楊峻表示,行業普遍推算,目前中小壽險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在5%左右,遠高于目前實際投資收益率水準。利差損,是把中小壽險公司送進ICU的 “元兇”。

為降低利差損“窟窿”,除了新保單下調預定利率至2.5%,未來萬能險、增額終身壽等保險理财存量保單現金價值或将發生變動。

據一位大型險企精算方面人士透露,從整個大金融角度來看,保險業發展确實比較粗放,目前監管力度較大,主要方向是避免新的風險。目前從整個行業來看,保險理财産品是3.0%預定利率定價,這是消費者的剛兌成本,但賣出去後,整個行業都要負擔成本,這是監管所擔心的,其希望能夠從精算頂層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未來監管或将在保險理财存量産品上調整,産品現金價值未來可能将調整。

“未來調整存量保單,可能會引起較大的輿論,不過這是未來解決行業問題的重要方向,目前先從新業務方面試驗着手,但未來最終目标還是要調整存量保單。”上述大型險企精算方面人士坦言,近年監管就行業利差損問題曾多次開會讨論,其理想模式并非将預定利率從3.5%強壓至2.5%,而是希冀能夠設計一套和大環境挂鈎的浮動機制收益。

過去幾年,多數壽險公司的長期投資收益假設在5%左右。近期,為進一步降低利差損風險,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上市險企紛紛将壽險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下調至4.5%,這也是該假設七年來的再度下調。

惠譽評級認為,對于依賴儲蓄産品銷售獲利的壽險公司而言,其利率敏感性更高,利差損或利差益占比較高。風險貼現率下調通常會增加未來利潤的現值,進而提高内含價值。根據壽險公司的年報,2023 年的經濟假設變化導緻新業務價值和内含價值降低,但内含價值的收縮幅度低于新業務價值。調降投資回報率假設對新業務價值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内含價值的影響。

3.投保第二問:隻要收益率高,産品選哪家公司不重要?

“能夠保證收益、剛性兌付”,“保險公司不會破産,即使破産保單也肯定可以兌付”,這是保險代理人銷售時,經常采用的話術。是以,在購買保險理财産品之時,很多消費者選擇了收益更好的中小壽險公司産品。

如此,僅憑上述這些刻闆印象,就可以忽略對于保險公司的資質判斷嗎?答案當然是:No。

從對消費者觀察來看,房棋曾于2018年在一家小型壽險公司購買了利率為4.025%的增額終身壽險,當看到《保險法》草案拟修訂條款後,她陷入了沉思,并開始着手查閱這家小型壽險近些年盈利情況,她驚訝地發現,這家公司已被暫停披露年報。

從2024年一季度壽險公司淨利潤表現來看,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共計76家壽險公司公布業績,其中僅36家壽險公司盈利,40家壽險公司虧損,占比超過半數,較上年同期增加9家,共計虧損113.71億元。同時,虧損超過10億的公司,也從上年同期的2家增加至4家。分規模去看,虧損機構仍舊是集中在中小險企,按照2023年末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劃分,規模不足百億的險企中,就有28家虧損。

從壽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名額來看,2023年78家壽險公司中,在風險評級方面,有2家為D,分别是三峽人壽和北大方正人壽;5家為C,分别是華彙人壽、平安養老、合衆人壽、長生人壽和渤海人壽。

償付能力充足率即資本充足率,是指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與最低資本的比率,通俗來說是保險公司承保的所有保單同時理賠,所能承擔的賠付次數。風險綜合評級,是衡量保險公司總體償付能力風險的大小。

1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新聞釋出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統計與風險監測司負責人劉志清介紹,2023年末人身險公司綜合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别為186.2%和110.3%。

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公司為償付能力不足公司。2023年78家壽險公司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名額低于100%的公司共計22家,包括中郵人壽、國聯人壽、弘康人壽、北京人壽、利安人壽、幸福人壽等。其中,複興聯合健康保險和渤海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名額較低,兩者分别僅為55.3%和55.5%。

剛兌鐵律面臨颠覆,三問保險投資前路

(資料來源:上市險企2023年償付能力報告)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有14家保險公司暫停披露年報或償付能力報告,其中6家處于償付能力豁免期(仍在風險處置過程中),包括大家保險(前安邦人壽)、瑞衆人壽(前華夏人壽)、中彙人壽(前天安人壽)、海港人壽(前恒大人壽)、和諧健康、比亞迪财險(前易安财險)。

同時,另有8家為已暫停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問題險企,包括君康人壽、前海人壽、上海人壽、中融人壽、珠江人壽、生命人壽、百年人壽和昆侖健康。統計資料顯示,上述機構的資産總規模大約為1.5萬億元。

牟劍群表示,由于中國保險業過去的發展曆程較短,金融監管制度處于逐漸完善的過程中,同時又趕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周期,幾乎沒有經曆過比較嚴重的下行與衰退,是以在風險防範與處置方面,确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4.投保第三問:多年後,保單是否能夠保證足額給付?

目前,對于保單的托底機制是保險保障基金,可為保險公司破産、清算、救助兜底。據《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22條規定,被依法撤銷或者依法實施破産的保險公司的清算資産不足以償付人壽保險合同保單利益時,保險保障基金可對受讓公司提供救助,對個人、機構保單持有人的救助金額分别以轉讓後保單利益不超過轉讓前保單利益的90%和80%為限。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保險保障基金餘額(彙算清繳前)2032.98億元,其中财産保險保障基金1244.03億元,占61.19%;人身保險保障基金788.95億元,占38.81%。

近年來,消費者逐漸将投資目光轉向了保險,認為保險産品雖然投資收益不高,但勝在穩定,産品“剛兌”,不會違約。

牟劍群分析,希臘的債務可以違約,美國的矽谷銀行可以倒閉,日本經營了近百年的日産生命保險公司也可以破産,是以從理論上說,市場上并不存在“絕對安全”的金融投資品。投資是否安全取決于金融産品發行方或銷售方背後的信用情況,以及國家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

一位業内北美精算師表示,目前保險業産品形态已經逐漸展現出“打破剛兌”的趨勢。其稱,去年3.5%利率保險産品停售之後,市場全面開始向2.5%的分紅險轉型,就完全展現了保險業“打破剛兌”趨勢。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分紅險産品提供更低的保證收益、更高的預期收益,在為客戶提供更高潛在收益的同時,把一部分投資風險轉移給客戶去承擔,其實就是一種“打破剛兌”的思路。

“而伴随着中國保險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保險産品所能提供的平均保證收益也一定會進一步降低,像香港保險市場那樣,将分紅險作為市場的主流,逐漸降低保險公司自身的投資風險,進而讓保險公司的經營能更持續、更穩定。”上述北美精算師如是說。

那麼,破剛兌和利差損壓力下,消費者的保單在未來,能否保證足額給付?

據一位業内精算師回應稱,從保障型産品來看,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和壽險(定期壽險以及杠杆型終身壽險),這類産品主要是再保險公司的賠付額度更多一些,扣除理賠時效性考慮,是可以實作剛兌的。但是,如果保險公司經營陷入極大危機,可能保險的理賠會出現先拒賠或拖延。

從儲蓄型保險産品來看,上述業内精算師表示,如果是經營穩健的保險公司,可以持續盈利以及有穩定的保費進入,按照合同給付是沒問題的;但對于激進經營的保險公司,一旦出現現金流流動性危機,這類險企最大的問題是準備金的保證兌付部分提取不足,按合同給付會有困難。

“這類險企的兌付,國外亦有先例,最後預計按照現金價值打折或者拉回保險業同時期行業水準的平均值來給付。”上述業内精算師如是說。

(文中吳芹、房棋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