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刚兑铁律面临颠覆,三问保险投资前路

作者:财经五月花
刚兑铁律面临颠覆,三问保险投资前路

摘 要

利差损风险下,买保险还安全吗?《保险法》修法破刚兑讨论的背后,是承保端和投资端的矛盾,一边是快速上涨的保费,另一边则是逐步走低的投资收益率

文|丁艳 杨芮

编辑|袁满

“保险法将修改”“保险将打破刚兑”“允许保险公司修改合同调低利率”.....近期,伴随着《保险法》将修改的消息,投保人们的困惑纷涌而来。

长期以来,保险合同是最为稳定的金融合同,保险公司不会倒闭是保险公司代理人挂在嘴上的“刚兑圣经”,亦是长期投资者青睐保险产品的原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通知显示,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各项修订草案中,保险法修订草案位列其中,这意味着《保险法》修订步伐正在加快。

虽然拟修订条款仍在讨论中,但其中引发热议的是,拟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偿清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的内容。

修法讨论的背后,是承保端和投资端的矛盾,一边是快速上涨的保费,另一边则是逐步走低的投资收益率。

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而具备保底利率的保险产品被贴上大大的“刚兑”标签。2022年以来,3.0%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一跃成为寿险市场的绝对主力产品。

保险业有死差、费差和利差的“三差”说法,利差指保险资金运作的实际收益与保单的资金成本之差,系寿险公司最主要利润来源。当公司负债成本较高,而随着利率下降,投资收益面临压力,难以覆盖负债成本,形成“利差损”风险。

一季度数据显示了当前保险业正面临的利差损压力:据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76家人身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35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6.35%;投资端,一季度多家人身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徘徊在2%左右,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亦高于当前实际投资收益率水平。

为化解利差损风险,监管不断下调预订利率。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中,预定利率将从3.0%直接降到2.5%,窗口期预期只有一个月,不再给险企“炒停”时间,而未来2.5%预定利率或还会再继续下调。

除了下调预定利率,大力发行低成本的新保单稀释高成本保单、做好资产和负债端的匹配、追求相对稳健且长期的投资等均是化解“利差损”风险的有效途径。

“保险法的修改影响巨大,退出机制的建立是必须的,但是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亦不可估量。”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如是评论。

“保险行业‘打破刚兑’,或许是未来行业的长期趋势。”对于消费者保险产品选择方面,北美准精算师、精算视觉主理人牟剑群(Alex)建议,对于已经卖出去的保单,消费者大可不用担心其安全性,大家也无需因为焦虑而提前去退保。但是对于未来要买的保单,建议消费者选择财务实力强大、经营稳健的公司。

1.投保人的困惑与纠结

在“保险打破刚兑传闻”和3%预定利率产品将迎来下调的双重声音中,很多投保人在是否加购产品的选择上纠结不已。

4月10日,为降低净息差,招商银行已不再新发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紧接着,5月7日,民生银行多位客户经理亦表示,自5月7日起于全国范围内停售半年期及以上大额存单产品。

一直以来将存款放在银行的“70”后吴芹,近年意识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正在走低,且大额存单产品近期正在暂停。在经过和保险代理人几次沟通磨合后,吴芹选中了一款交三年保八年的银保固定收益产品,第六年利率可达近3%。

不过随着近期“保险也要打破刚兑”的传闻不绝于耳,吴芹内心也泛起了波澜。吴芹表示,她最近在一个上海银行分支机构理财经理那边还听到风声,其于上周日期去公司总部开会,提及未来3%利率保险产品将会下调至2.5%,但具体调停时间还尚未确定。

一方面是未来保险理财产品预定利率将于年中降到2.5%,3%预定利率产品将停售,另一方面未来预定利率“锁定”这一确定性似乎也较为“模糊”,吴芹最近也陷入了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的纠结中。

“银行有生意不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非但赚不到钱,甚至还亏损。”从当前代理人对于增额终身寿险推销“话术”来看,一位头部险企代理人表示,目前在售的1个-3个月大额存单,利率均为1.7%,但保险理财产品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可以“锁定”收益。

不过从跟多位头部险企代理人和头部经纪公司经纪人交流来看,其多数认为,目前情况下保险理财产品收益能够锁定,但未来如果产品调整就很难说,但保险理财产品保证本金无损是一定的。“打破收益刚兑是选项之一,未来保险理财产品很大概率上不能刚兑。但相对其他产品来看,也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走访部分上海银行网点情况来看,部分银行网点仍把增额终身寿险等银保产品作为主力爆款产品推荐,并且打上“额度有限”标签。据了解,目前市面上3%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也已不多。

刚兑铁律面临颠覆,三问保险投资前路

(图片来源:现场走访拍摄)

有站在新入和加购路口纠结的投保人,也有去年4月买了一家中小寿险公司3.53%预定利率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害怕未来无法如期兑付的投保人。

2.投保第一问:保险理财产品会否打破“刚兑”?

对于未来,目前银行网点方面反馈主要有两种:一类理财经理表示,保险理财产品的保证利率会写进保单合同里,目前《保险法》也仅仅是草案,尚无明文规定,无需焦虑;

另一类理财经理则坦言,目前国家正在制定相关条例,如果未来修改条款,后续保险理财的现金价值有可能无法保证,建议购买品牌相对较好的保险公司,其兑付能力相对较强,收益相对会稳定。

从未来利率走向来看,目前业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未来会处于低利率时代,未来5年、10年以后的投资收益会继续下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是有周期性的,比如10年是一个周期,目前处于第一个周期内,可能10年以后就会缓过来。

据一位大型险企产品精算方面人士表示,未来对于利率判断有升、有降,因为无法判断未来行业前景,那么利差损也就很难去量化,从目前大趋势来看,近两年投资收益率下降,未来2.5%可能都需要守护。

据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此前撰文表示,利差损发生的情景往往是对利率长期走势预判过于乐观,在经济上行时期积累了大量高固定利率的长期保单,随着利率水平下降,投资收益持续下行,利差损逐渐暴露。利差损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威胁寿险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最终可能导致破产并危及投保人利益。

“目前中小寿险公司利差损问题已经很严峻。”杨峻表示,行业普遍推算,目前中小寿险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在5%左右,远高于当前实际投资收益率水平。利差损,是把中小寿险公司送进ICU的 “元凶”。

为降低利差损“窟窿”,除了新保单下调预定利率至2.5%,未来万能险、增额终身寿等保险理财存量保单现金价值或将发生变动。

据一位大型险企精算方面人士透露,从整个大金融角度来看,保险业发展确实比较粗放,目前监管力度较大,主要方向是避免新的风险。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保险理财产品是3.0%预定利率定价,这是消费者的刚兑成本,但卖出去后,整个行业都要负担成本,这是监管所担心的,其希望能够从精算顶层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监管或将在保险理财存量产品上调整,产品现金价值未来可能将调整。

“未来调整存量保单,可能会引起较大的舆论,不过这是未来解决行业问题的重要方向,目前先从新业务方面试验着手,但未来最终目标还是要调整存量保单。”上述大型险企精算方面人士坦言,近年监管就行业利差损问题曾多次开会讨论,其理想模式并非将预定利率从3.5%强压至2.5%,而是希冀能够设计一套和大环境挂钩的浮动机制收益。

过去几年,多数寿险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假设在5%左右。近期,为进一步降低利差损风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上市险企纷纷将寿险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下调至4.5%,这也是该假设七年来的再度下调。

惠誉评级认为,对于依赖储蓄产品销售获利的寿险公司而言,其利率敏感性更高,利差损或利差益占比较高。风险贴现率下调通常会增加未来利润的现值,从而提高内含价值。根据寿险公司的年报,2023 年的经济假设变化导致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降低,但内含价值的收缩幅度低于新业务价值。调降投资回报率假设对新业务价值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内含价值的影响。

3.投保第二问:只要收益率高,产品选哪家公司不重要?

“能够保证收益、刚性兑付”,“保险公司不会破产,即使破产保单也肯定可以兑付”,这是保险代理人销售时,经常采用的话术。所以,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之时,很多消费者选择了收益更好的中小寿险公司产品。

如此,仅凭上述这些刻板印象,就可以忽略对于保险公司的资质判断吗?答案当然是:No。

从对消费者观察来看,房棋曾于2018年在一家小型寿险公司购买了利率为4.025%的增额终身寿险,当看到《保险法》草案拟修订条款后,她陷入了沉思,并开始着手查阅这家小型寿险近些年盈利情况,她惊讶地发现,这家公司已被暂停披露年报。

从2024年一季度寿险公司净利润表现来看,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共计76家寿险公司公布业绩,其中仅36家寿险公司盈利,40家寿险公司亏损,占比超过半数,较上年同期增加9家,共计亏损113.71亿元。同时,亏损超过10亿的公司,也从上年同期的2家增加至4家。分规模去看,亏损机构仍旧是集中在中小险企,按照2023年末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划分,规模不足百亿的险企中,就有28家亏损。

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来看,2023年78家寿险公司中,在风险评级方面,有2家为D,分别是三峡人寿和北大方正人寿;5家为C,分别是华汇人寿、平安养老、合众人寿、长生人寿和渤海人寿。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通俗来说是保险公司承保的所有保单同时理赔,所能承担的赔付次数。风险综合评级,是衡量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风险的大小。

1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介绍,2023年末人身险公司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86.2%和110.3%。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公司为偿付能力不足公司。2023年78家寿险公司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低于100%的公司共计22家,包括中邮人寿、国联人寿、弘康人寿、北京人寿、利安人寿、幸福人寿等。其中,复兴联合健康保险和渤海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较低,两者分别仅为55.3%和55.5%。

刚兑铁律面临颠覆,三问保险投资前路

(数据来源:上市险企2023年偿付能力报告)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有14家保险公司暂停披露年报或偿付能力报告,其中6家处于偿付能力豁免期(仍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包括大家保险(前安邦人寿)、瑞众人寿(前华夏人寿)、中汇人寿(前天安人寿)、海港人寿(前恒大人寿)、和谐健康、比亚迪财险(前易安财险)。

同时,另有8家为已暂停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问题险企,包括君康人寿、前海人寿、上海人寿、中融人寿、珠江人寿、生命人寿、百年人寿和昆仑健康。统计数据显示,上述机构的资产总规模大约为1.5万亿元。

牟剑群表示,由于中国保险业过去的发展历程较短,金融监管制度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同时又赶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几乎没有经历过比较严重的下行与衰退,因此在风险防范与处置方面,确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4.投保第三问:多年后,保单是否能够保证足额给付?

目前,对于保单的托底机制是保险保障基金,可为保险公司破产、清算、救助兜底。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时,保险保障基金可对受让公司提供救助,对个人、机构保单持有人的救助金额分别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和80%为限。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保险保障基金余额(汇算清缴前)2032.9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障基金1244.03亿元,占61.19%;人身保险保障基金788.95亿元,占38.81%。

近年来,消费者逐渐将投资目光转向了保险,认为保险产品虽然投资收益不高,但胜在稳定,产品“刚兑”,不会违约。

牟剑群分析,希腊的债务可以违约,美国的硅谷银行可以倒闭,日本经营了近百年的日产生命保险公司也可以破产,所以从理论上说,市场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金融投资品。投资是否安全取决于金融产品发行方或销售方背后的信用情况,以及国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

一位业内北美精算师表示,当前保险业产品形态已经逐步展现出“打破刚兑”的趋势。其称,去年3.5%利率保险产品停售之后,市场全面开始向2.5%的分红险转型,就完全体现了保险业“打破刚兑”趋势。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分红险产品提供更低的保证收益、更高的预期收益,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潜在收益的同时,把一部分投资风险转移给客户去承担,其实就是一种“打破刚兑”的思路。

“而伴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保险产品所能提供的平均保证收益也一定会进一步降低,像香港保险市场那样,将分红险作为市场的主流,逐渐降低保险公司自身的投资风险,从而让保险公司的经营能更持续、更稳定。”上述北美精算师如是说。

那么,破刚兑和利差损压力下,消费者的保单在未来,能否保证足额给付?

据一位业内精算师回应称,从保障型产品来看,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和寿险(定期寿险以及杠杆型终身寿险),这类产品主要是再保险公司的赔付额度更多一些,扣除理赔时效性考虑,是可以实现刚兑的。但是,如果保险公司经营陷入极大危机,可能保险的理赔会出现先拒赔或拖延。

从储蓄型保险产品来看,上述业内精算师表示,如果是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可以持续盈利以及有稳定的保费进入,按照合同给付是没问题的;但对于激进经营的保险公司,一旦出现现金流流动性危机,这类险企最大的问题是准备金的保证兑付部分提取不足,按合同给付会有困难。

“这类险企的兑付,国外亦有先例,最后预计按照现金价值打折或者拉回保险业同时期行业水平的平均值来给付。”上述业内精算师如是说。

(文中吴芹、房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