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猶藥也

作者:中華書局
書猶藥也

西漢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想,“書猶藥”,還因書的脾性與中藥的脾性神似。

中藥性子慢,擅長不動聲色不溫不火地從根上溯源祛病,是以療程長。喝一劑中藥就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隻出現在傳說或文學作品中。讀書也一樣。書對人思想和氣質的影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調,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一本書就不必說了,就是一口氣讀上十本八本《紅樓夢》之類的大部頭經典,也不一定就一下子能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氣質。欲速則不達。中藥治病急不得,讀書也急不得。一個人唯有持續不斷地閱讀,天長日久,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書猶藥也

攝于戚繼光紀念館

中藥熬之前需要泡,泡過的中藥再微火慢熬,才能充分地熬出藥物的有效成分。讀書也需要“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隻有“泡”進書中,反複品咂,才能領會書中之精華。靠狼吞虎咽搞突擊,想一口吃出個胖學問家,可能性微乎其微。

深知“泡”書之道理的不乏其人。杜甫小時候讀書,總是反複誦讀品味,把書讀得滾瓜爛熟,是以,他寫起詩來得心應手。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複閱讀,這篇論文共二十多頁,他颠來倒去念了半年多,充分領會其意後才拿去指導自己的工作。

書猶藥也

[宋] 劉松年《山館讀書圖》(局部)

大火猛熬的中藥,療效不能令人樂觀;囫囵吞棗讀下去的書,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二者都需要充分地“泡”,慢慢地“熬”。

有人說,讀書如飲蜜糖,是快樂的事。我認為這個觀點不全對。有些專業書,啃起來還是很苦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說的也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隻是一味地滿足感官的愉悅,我們滿可以刷手機、看電影或其他直覺形象的方式去獲得,似乎沒必要非讀書不可。中藥有辛、甘、酸、苦、鹹五味,中藥加了糖會改變其藥性繼而影響療效。讀書,如果隻貪圖安逸,一味地追求“甜”,跟中藥一樣,不下“苦”功夫,是讀不出來個名堂的。

書猶藥也

[宋] 劉松年《秋窗讀書圖》(局部)

中藥是個“大雜燴”,“用藥須合君臣佐使”,四者相輔相成——《神農本草經》中如是說。讀書也同理。一個人要想全面發展,必須讀不同類型的書。專業方面的書好比中藥裡的君藥,提高自身修養的書宛若臣藥,哲學政治文學方面的書類似佐藥,而社會常識類的書恰似使藥。讀書忌“偏食”。魯迅先生在談讀書時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中藏經》寫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說的是治病,也可以說指讀書。明白了自己哪方面的知識欠缺,就要有意識地去讀這方面的書。書猶中藥。我們讀過多少書,已經不記得;正如我們生病時喝過什麼什麼中藥,已回憶不起來。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中藥還是讀過的書,它們已經在悄無聲息中改變了我們的體質與氣質,已經融進我們的血液和靈魂。(本文原載《月讀》2024年第4期)

書猶藥也
書猶藥也

《月讀》雜志依托中華書局的資源優勢,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注重結合時政熱點、大事大勢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為傳統經典注入新的時代内涵,為當代社會提供傳統的營養源泉。

書猶藥也

訂閱方式1. 郵局訂閱。郵發代号:2-9582. 網上購買。登陸“雜志鋪”網站(www.zazhipu.com),搜尋“月讀”進行訂閱。3. 如錯過郵局統一征訂,或欲購買過刊,敬請垂詢中華書局伯鴻書店:010-63367362(請在工作日撥打)。

書猶藥也

征稿啟事《月讀》現面向社會征集稿件。征稿分原創來稿和選文薦稿兩類。稿件一旦采用,本刊将依著作權法規定向作者奉寄稿酬和樣刊,推薦者和原作者本刊亦會奉酬。請将作品發送至[email protected],并注明姓名、電話和通信位址。本刊會視欄目要求對稿件進行一定程度的編輯和加工,如有特别要求,請注明。凡向《月讀》雜志投稿的作者,來稿請注明詳細的通訊位址、郵政編碼、電話、電子郵箱等聯系方式,以便稿件采用後,奉寄樣刊和稿酬。原創稿件請保證首發,一稿一投 ;選文稿件請注明詳細出處、原作者姓名。來稿恕不一一回複,在一個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本刊同時享有文章的音像與數字出版權及其轉授權,授權的種類為獨占許可,稿酬中已包含對上述權利的使用收益。(統籌:一北;編輯:旋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