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深度好文)

作者:藝境

作家馮唐說:

“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最先決條件。”

人這一生,就是一場不斷與自己博弈的過程。

隻有不斷戰勝自己、持續修煉自己,才能活好這一生。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是: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深度好文)

言有所戒

1. 戒多言

孔子觀周太祖後稷的祠宇時,看到台階上立着一個銅鑄的人像,嘴上被貼了三道封條。

銅人的背面,還刻着一行銘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從古至今,因多嘴多舌而招緻禍端的例子,比比皆是。

楊修在軍隊接連戰敗時,妄言上司心意,當即被曹操斬首;

蘇轼在朝廷變法時,大談敏感話題,結果遭貶谪,背井離鄉。

慎言則安,謹事則成。

能說會道固然是本事,但恰到好處的沉默,才是人生大智慧。

管得住嘴,守得住心,人生才能少惹麻煩,少遇禍患。

2. 戒怨言

曾國藩曾說:

“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

心中有怨氣,周遭的氣場必定不順,人生的路也會越來越難走。

放下心中挂礙,笑看世事起伏,才能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中國最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曾有過一段艱難的時期。

他被迫住進胡同裡的破舊民宅,每天早上被罰掃馬路,掃廁所。

可他從不愁眉苦臉,每天勤快地掃完地,就到護國寺的華清池泡個澡,或到北海公園打趟拳。

他始終認為:

“未來的世界會好,我不對人生的未來持悲觀态度。”

人活一世,有得到,便有失去;有坦途,也有坎坷。

遇事不怨,受挫不責,保持好心态,是一個人内心最好的自律。

3. 戒急言

人文大師柏楊,在工藝品店購物時,不小心落下了錢包。

店主不僅沒提醒他,還偷偷藏起了錢包。

等他回來尋找時,店主心虛地嚷道:

“你是懷疑我拿了嗎?

那你去叫警察來啊。”

一聽這話,本就着急的柏楊,馬上火冒三丈。

但他見店裡顧客衆多,吵起架來定會讓店主下不來台,導緻問題更難解決。

于是,他湊上前勸店主:

“保得住信譽,才能做得好生意,千萬别因小失大。”

店長看他和顔悅色,給自己留足體面,頓覺羞愧難當,将錢包還給了他。

《禮記》中說:

“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越是急躁的時候,越容易口不擇言,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

急言相向,口出惡語,無關緊要的小沖突,也會爆發成不可收拾的爛攤子。

而壓住火氣,有話慢慢說,撞上天大的難題,也能争取到幾分回旋的餘地。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深度好文)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深度好文)

行有所止

1. 止争

人生諸多煩惱,皆來自于一個“争”字。

遇到相左的觀點,非要同對方辯個明白,結果越說越模糊,白白地消耗精力;

面對一時的得失,偏要跟人家争個輸赢,最後越鬧越失控,落得個雞飛蛋打。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真正内心豐盈的人,懂得不争則甯,舍即是得。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号稱是“無競居士”。

為官幾十年,他始終堅持着自己“三不争”的原則。

一不與俗人争利,二不與文人争名,三不與無謂之人争閑氣。

不計瑣碎之事,不奪浮名虛利,将心思花在要緊的事情上,成就了他仕途的光明。

林語堂說:

“不争,乃大争。

不争,則天下人與之不争。”

是非也好,名利也罷,不争,方能赢得雲淡風輕。

2. 止貪

《左傳·恒公十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虞國的君主虞公,酷愛奇珍異寶,一看到寶物就想據為己有。

一次,他看中了弟弟虞叔的美玉,開口向虞叔索要。

虞叔不願得罪他,便将美玉獻給了他。

可他并不滿足,又惦記上了虞叔的寶劍,再次派人前來索取。

他的貪得無厭激怒了虞叔,虞叔憤而起兵,把他趕出了都城。

《管子戒》中講:

“高飛之鳥,亡于貪食;深潭之魚,死于香餌。”

控制不了欲望的人,終究會被欲望毀滅。

克制貪念,知足常樂,方能在誘惑重重的紅塵中遊刃有餘。

3. 止狂

清代山陰金先生曾說:

“為人行事勿猖狂,禍福淵潛各自當。”

一個人的鋒芒太盛,不僅會灼傷他人,還會引火自焚。

東漢末年的名士祢衡,才華橫溢,卻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他曾對提拔自己的曹操大放厥詞,也将欣賞自己的劉表罵得狗血淋頭。

被貶到黃祖手下做文書後,他仍不改桀骜做派,當衆對黃祖出言不遜,破口大罵。

黃祖顔面盡失,怒而下令,将他處死了。

本可以有一番作為的祢衡,最終為張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目中無人,容易與人結怨,言行狂妄,常會招緻嫉恨。

人生路長,站在半山腰上忘乎是以,往往很快就會墜入低谷。

飽谷總彎腰,智者常溫和。

不顯山露水,莫飛揚跋扈,人越低調,路越順遂。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深度好文)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深度好文)

心有所畏

1. 敬畏天

《論衡·福虛篇》中記載了一個典故。

楚惠王吃飯時,發現一道菜裡有水蛭。

按照當時的律法,他應将做這道菜的廚師斬首問罪。

但他不忍心處罰廚師,便不動聲色地将水蛭吞了下去。

當晚,他突然開始腹痛,接連幾天吃不下東西。

然而,等腹痛好轉後,他發現困擾自己多年的腹部積塊也随之痊愈了。

為了保全廚師性命,他不惜吞食水蛭,卻無意間治愈了自己的頑疾。

想起《道德經》中的一句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人在做,天在看。

這個“天”,便是誰都逃不過的因果。

正是你過去的一言一行,造就了當下的你自己。

不畏天道,不信因果,遲早要為自己的肆意妄為買單。

而無論何時,都存善念,走正道,幸運才會與你如影相随。

2. 敬畏地

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師,一生悲天憫人,敬畏天地萬物。

在他眼中,一花一草、一蟲一蟻皆為生靈。

就連他每次坐藤椅之前,也會特意搖一下,避免壓死藏身其中的小蟲。

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非對立抗争,而是和諧共生。

正所謂: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若無情傷害自然,肆意破壞環境,必然會因貪婪和狂妄而釀下惡果。

對大自然扔出的回旋镖,終将紮回到人類自己身上。

萬事萬物,皆有靈性,唯有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方能得到天地的厚贈。

3. 敬畏父母

《詩經》有雲: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生養之恩大于天,父母的恩情,我們一輩子也還不完。

若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放在眼裡的,便喪失了生而為人的底線。

哪怕能力再強、本事再大,對家庭和社會也是毫無益處。

而善待父母,心懷感恩,福報自會源源不斷而來。

《二十四孝》中,有個出了名的孝子,名叫江革。

戰亂時期,他背着母親四處逃難,不幸遇到了劫匪。

匪徒見他對母親呵護備至,便手下留情,放了他一條生路。

逃進城後,他靠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衣衫褴褛,卻讓母親衣食無憂。

當地權貴聽聞此事十分感動,舉薦他做了孝廉官。

後來,他仕途順利,官升五品,徹底改變了命運。

在你對待父母的态度裡,往往藏着世界對待你的态度。

古人雲: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一個家庭,感恩父母,重視孝道,方能修來最上等的風水。

《孟子》中說:

“人有不為也,然後可以有為也。”

做人貴在自知,處世貴在自制。

謹言止語,慎行守戒,心存敬畏,才能于紛繁世間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