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作者:秦楚刊号

@秦楚刊号

請加關注下期繼續。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我們大概都知道“花甲之年”這個詞,就是六十歲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是中國自古的幹支紀年法,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期,叫做“六十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周而複始,循環記錄,這就是“幹支紀年”。

如:今年就是甲辰年。大陸是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曆月、日,但同時采用中華民國紀年。後來新中國成立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緻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幹支來的,如甲子、乙醜、丙寅、丁卯……,這樣天幹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産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

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于是用幹支配合,而且是天幹的陽配地支的陽,天幹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互相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是以名為六十花甲。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将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作,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将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閏月,這就是陰曆的計算。而陽曆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

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曆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号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如果把這個法則予以擴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堯登位,亦即他當皇帝就職那一天,為甲辰年,後來邵康節的算法以及一般的算法,都以這個幹支為标準,這是曆史上比較有記載根據的。

在堯就位的時候,有五星聯珠的現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時呈現,把這第一個六十年定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個六十年為中元甲子,第三個六十年為下元甲子,一共為一百八十年;然後再擴大,第一個一百八十年為上元,第二個一百八十年為中元,第三個一百八十年為下元,像連環套一樣,套得整齊嚴密。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再以這種甲子的法則,和《易經》等配合演變,就知道曆史、社會、人類的現象,多少年有一個變化,如何變化;再配合中國天文學上,推算到該有什麼人物出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發現的一個很妙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儒家孔孟思想裡所說的“天人合一”。

以《易經》道理來看,這就是必變,宇宙間的事情,到了一個時候必然變。至于變成什麼現象?懂了這個大法則,再從卦裡,就可知會變成什麼現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說出來,因為怕洩露天機。

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并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内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是以萬事先知,并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現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個圓圈:

為什麼畫成圓的?因為地球與天體是圓的。——南懷瑾先生《易經雜說》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易經雜說】六十花甲與曆史驗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