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壇】以“人工智能+”行動着力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黃勇

作者:方志四川

以“人工智能+”行動

着力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黃 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又一大創新,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并支撐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産業叢集,成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

1

人工智能

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

與傳統生産力形成鮮明對比,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的先進生産力,其基本内涵包含了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實作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

在算法、算力、資料的內建創新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臻成熟,為生産力要素提質增效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從勞動者的角度來說,新一代人工智能可将人類現有知識進行資料化處理,通過海量資料投喂和深度學習模拟人類思維方式,能夠學習遠超人腦掌握的知識,同時對資訊化的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并進行創造性運用,進而具有能動的、主動的知識創造和運用能力,形成文案設計、文生圖檔、文生視訊、代碼生成等功能多樣的智慧能力,為人類智力勞動提供有力的輔助工具,甚至在諸多領域形成“機器替代人”的顯著優勢,為全方位提升勞動力素養和技能、提高智力勞動效率提供了重要動力。從勞動資料的角度來說,作為“颠覆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人工智能技術孕育出更多新型生産工具,使得勞動資料由原來的物質性向虛拟性轉化,極大拓展了生産空間,進一步解放了勞動者、削弱了自然條件對生産活動的限制。從勞動對象的角度來說,資料作為新型生産要素成為重要勞動對象,人工智能将生産過程簡化為勞動者(人/智能機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将勞動對象(資料)進行智慧化處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及所智慧化處理的事物都是新質生産力概念下的勞動對象。同時,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群組織效率,實作經濟活動過程的智能化、綠色化,為培育新質生産力提供廣闊的降本增效空間。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要陣地,通過全面作用于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對整個經濟運作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

一是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目前,大陸人工智能産業已形成以算力和資料為上遊基礎層、以大模型平台為核心的中遊技術層、以各類産業場景為導向的下遊應用層的新型産業鍊,在自動翻譯、圖像識别、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推薦等多個領域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一些行業垂直領域,人工智能技術與專業領域知識或經驗相結合,顯著提升了生産效率與産業競争力。據統計,2023年大陸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達5784億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已經展現出了新質生産力的蓬勃生機。

二是加速傳統産業的智能化改造和更新。人工智能在制造、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湧現出礦山大模型、氣象大模型、交通大模型等一批數字化轉型新标杆,創造出新的産品、服務和商業模式,推動傳統行業的轉型更新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目前在大陸已經建成的2500多個數字化工廠中的房間和智能工廠中,經過AI改造的工廠研發周期縮短了約20.7%、生産效率提升了約34.8%,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開辟出傳統生産力向新質生産力涅槃重生的新路徑。

三是助力宏觀經濟調控。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科學的經濟分析算法模型能夠對經濟資料進行深度挖掘,進一步掌握經濟運作态勢,助力提升國家經濟監測研判和宏觀調控水準,為宏觀經濟調控、産業政策制定等發展改革工作提供決策依據,確定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形勢下,宏觀經濟調控的思維理念和政策工具也需要深刻變革與創新,如何更加科學高效地排程算力資源、資料要素、數字産能,成為經濟運作排程工作的新命題。

2

以“人工智能+”行動

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深化大資料、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産業叢集。為此,要緊密圍繞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大陸超大規模市場應用場景豐富的獨特優勢,通過資料驅動、算法優化、模型創新等手段,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技術創新,以人工智能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應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是發展新質生産力、搶占戰略制高點的重中之重,也是國際科技競争的焦點領域。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主攻通用大模型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立關鍵共性技術體系,打造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廣泛參與的産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着力實作算力晶片、高帶寬記憶體等關鍵元器件的突破,加快推動國産大模型創新疊代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加快實作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

“人工智能+産業發展”。圍繞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健全“人工智能+”千行百業的産業應用生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促進産品創新、産業聚集、應用賦能的作用,拓展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廣度和深度,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産業化,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産品和新服務,促進人工智能同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建構科技創新和産業應用創新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有序賦能重點領域,加強人工智能與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對傳統産業生産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環節的更新改造,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引智育才”。根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趨勢加快學科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推進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建設,支援大型科技企業和教培機構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加強産學研用合作,設立研發基地和實習基地等平台。加強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探索建立差異化、長周期、多元化的專業人才評價體系。打通科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創新的人才循環。同時,搭建對外交流平台、暢通引進管道、完善人才引進相關服務,為全球人工智能頂尖人才來華工作和創業提供便利條件。

“人工智能+科學治理”。人工智能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的道德倫理和治理挑戰問題。要加快建構起人工智能領域的倫理架構,推進國家層面關于人工智能的綜合性立法和制度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提升監管手段,建構基于風險等級及權責劃分的人工智能技術監管制度。全面強化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的服務管理,健全完善人工智能常态化備案指導和包容審慎監管的工作機制。同時,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導向,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人工智能治理制度規則和技術标準建設,深化人工智能監管領域的國際合作,共同做好風險防範,推動全球人工智能共治共享,讓人工智能創新成果惠及全人類。

【論壇】以“人工智能+”行動着力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黃勇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5月13日第1版

作者:黃 勇(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作調節局局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