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好河東史

作者:運城新聞網
探好河東史

探好河東史

記者 薛麗娟/文 記者 茹雅/圖

  “在運城這片土地上,抓一把黃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都是厚重文化的再現。”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運城文旅人氣爆棚,讓更多人感覺到了運城曆史的底蘊和文化的繁盛。

  這片被攬入黃河臂彎的沃土,因“鹽運之城”而得名,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

  河東文化如此豐厚,做好河東曆史挖掘的大文章是曆史自覺和文化使命。不僅要把埋藏在曆史深處的資源挖出來,拂去塵土讓其面容重制,更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核心和精髓,觀照現實煥發時代生機。

探好河東史

考古發現

厘清曆史脈絡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考古發掘的過程,即是追溯曆史、尋根文化,不忘從何處來。

探好河東史

  立夏時節,走進夏縣東下馮遺址考古基地,從業人員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把按年份、地點、機關編号的陶片,依據陶質、顔色、紋飾、制法,一一整理、分類、統計……不知道要經手多少陶片,才能幸運拼成一個完整的陶器,得以窺見河東先民生産生活的一隅。考古探索雖枯燥,但每一項新發現都讓人激動,都在拓展新的曆史知識。

探好河東史

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石斧外範

  垣曲縣境内發現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的起源向前推進了4500多萬年;芮城縣西侯度燃起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夏縣西陰遺址出土的半枚經人工切割過的蠶繭和師村遺址出土的數枚石雕蠶蛹,互相印證河東先民在6000年以前就掌握了養蠶缫絲的技術……

  從去年5月至今的一年,我們收獲滿滿。2024年第四屆山西考古新發現論壇上,最終評選出6項“2023年度山西重要考古發現”,我市3個項目入選,占一半。

探好河東史

師村遺址出土石雕蠶蛹

  一年來,我市深入主動考古發掘,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大學、山西考古研究院等考古機構合作,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晉南在中華文明程序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等重大課題,在境内共開展主動考古發掘項目6項,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36項,總計主動發掘面積5100平方米,占全省一半以上。

主動性考古工作全省第一

  其中,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一處較完整的夏時期“地坑式”窯洞院落和大量冶銅遺存,對了解早期國家階段的青銅産業格局意義重大;夏縣轅村遺址發現墓葬、房址、灰坑等遺迹60餘個,對于研究晉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啟示;绛縣西吳壁遺址考古發掘,為深入探索夏時期的經濟與社會,乃至早期國家形态等重要學術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聞喜縣上郭古城與邱家莊墓地考古發掘800平方米,進一步證明了上郭古城就是東周時期的“古曲沃”,勘探發現晉國中期、晚期“公墓”和“邦墓”;芮城縣坡頭遺址發現大量玉器殘片和部分制玉工具,為東方玉文化的西傳提供了新證據;垣曲縣北白鵝墓地發現了麻織物、葦席、漆棺等大量有機物殘留,出土了禮器、兵器、樂器等青銅器。6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一步論證了運城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探好河東史

聞喜上郭古城出土的銅鍑。

考古前置工作全省第一

  我市紮實開展基本建設考古,在全市12家省級開發區建立考古工作專班,完成基本建設考古勘探項目211項,發現古墓葬541餘座、古遺址10處,近現代墓葬92座;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37項,完成25項,出土文物标本3800餘件(套)。這些發現,為進一步延伸河東曆史軸線、增強河東曆史信度提供了關鍵資訊和線索,是填補曆史空白的重大發現。

  這些重點遺址考古工作,将時空範圍向距今七千年至一萬年的時間階段延伸拓展,将河東曆史研究引向深入,為實證大陸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考古證據。

探好河東史

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銅鼎

文化課堂

講好河東故事

  曆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曆史的血脈。做好河東曆史挖掘的大文章,就是要講好文化故事,讀懂運城。

  2023年10月,第三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夏時期的中國”學術研讨會在夏縣舉行,40餘家考古領域的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探好河東史

  活動期間,我市舉辦了3場學術研讨會和實地參觀考察等活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王巍在“河東大講堂”作《晉南地區與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專題講座等,全面推動了大陸夏文化探索和研究。研讨會上,共有17位專家圍繞“夏時期的中國”主題,對夏時期遺存考古成果展開學術研讨,并指明晉南大地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高度認可晉南地區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探好河東史

  與此同時,為期一個多月的“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大型公衆考古活動,除邀請省内外的考古愛好者近距離觀摩我市6處考古發掘工地,還邀請了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專家學者作了5場學術講座。考古專家結合考古發掘成果的深入講解,不僅讓大衆認識到了考古工作對于研究曆史文化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讓大衆直覺、立體地認識了運城。

  一年來,“運城·文化講堂”公益活動舉辦了8期,每一期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站在時代高度,深入挖掘運城厚重文化,探源河東曆史文化,對運城優秀文明成果進行細緻、全方位的解讀。

探好河東史

  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就在那裡,讓曆史“活起來”,就是要深挖文化資源蘊含的當代價值和豐富内涵,用生動、親近的方式進行展陳和講述,以喚起人們的精神共鳴、情感認同、内心接納。

展館陳列

弘揚時代價值

  “觸碰曆史,讀懂最早的中國”“最好的教育在路上,從河東尋根華夏”……

  在夏縣東下馮遺址考古基地,少先隊員近距離感受了考古發掘成果,感悟河東厚重文明。

探好河東史

  運城5條研學旅行線路的開通,讓每一位研學旅行的遊客驚歎河東的魅力和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

  從史前到夏商周,從唐宋到明清時期,運城地區的曆史文化都序列清晰、架構完整,文明程序從未間斷。衆多的曆史遺存,讓中華文明的瑰麗多彩在這裡有迹可循、有證可依。

  文物是凝固的曆史,記錄過去,映照當下,啟迪未來,其最珍貴的莫過于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傳承,便隻能是塵封的古董。

探好河東史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以運城博物館為主打,以河東池鹽博物館、河東曆史文化展示中心(河東名人館)等專題館為特色,各縣級博物館為重要補充,它們不僅訴說着運城豐富燦爛的曆史文化,還為研究曆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日前,中國博物館協會公示了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運城博物館位列其中。我市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注重文物價值挖掘闡釋,積極推進标志性專題博物館建設。目前,關公博物館已确定選址,永樂宮壁畫博物館100畝建設用地手續已完備,正在辦理土地劃撥。同時,各縣級博物館建設正加快推進,促進各級各類館藏文物及珍貴文物開放共享。尤其是2023年11月28日萬件出土文物的移交,對深挖河東曆史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學與藝術價值。

探好河東史

  一年來,我市圍繞打造晉南區域考古中心,啟動考古數字化平台建設,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建聞喜考古工作站、垣曲北白鵝考古方艙科研基地,聯合山西大學共建晉南田野考古實訓基地,會同吉林大學建設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西陰考古博物館、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國家考古公園建設也穩步推進。

  一年來,精品陳列展覽不斷,文創研發步伐加快,曆史文物資料整理工作提檔,特别是2023年通過仿真技術設計印制的《河東碑拓精粹》,獲得廣泛好評。

探好河東史

  一年來,知識活動開展不斷,“文物知識競賽活動”近3萬人次參與此次活動,知識點傳播數超過18萬;“讓文物說話 講河東故事”中國小生征文大賽活動,吸引了全市廣大中國小生積極參與投稿3098篇……運城厚重悠久的曆史文化,需要大衆感覺。

  無論是考古發現,還是曆史講堂,抑或是展館陳列,都為更好地挖掘河東曆史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提供了實證,為持續叫響“國寶第一市、天下好運城”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撐,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