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好河东史

作者:运城新闻网
探好河东史

探好河东史

记者 薛丽娟/文 记者 茹雅/图

  “在运城这片土地上,抓一把黄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都是厚重文化的再现。”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运城文旅人气爆棚,让更多人感知到了运城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繁盛。

  这片被揽入黄河臂弯的沃土,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河东文化如此丰厚,做好河东历史挖掘的大文章是历史自觉和文化使命。不仅要把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资源挖出来,拂去尘土让其面容重现,更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核和精髓,观照现实焕发时代生机。

探好河东史

考古发现

厘清历史脉络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考古发掘的过程,即是追溯历史、寻根文化,不忘从何处来。

探好河东史

  立夏时节,走进夏县东下冯遗址考古基地,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把按年份、地点、单位编号的陶片,依据陶质、颜色、纹饰、制法,一一整理、分类、统计……不知道要经手多少陶片,才能幸运拼成一个完整的陶器,得以窥见河东先民生产生活的一隅。考古探索虽枯燥,但每一项新发现都让人激动,都在拓展新的历史知识。

探好河东史

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斧外范

  垣曲县境内发现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的起源向前推进了4500多万年;芮城县西侯度燃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把圣火;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半枚经人工切割过的蚕茧和师村遗址出土的数枚石雕蚕蛹,相互印证河东先民在6000年以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从去年5月至今的一年,我们收获满满。2024年第四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上,最终评选出6项“2023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我市3个项目入选,占一半。

探好河东史

师村遗址出土石雕蚕蛹

  一年来,我市深入主动考古发掘,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大学、山西考古研究院等考古机构合作,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重大课题,在境内共开展主动考古发掘项目6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36项,总计主动发掘面积5100平方米,占全省一半以上。

主动性考古工作全省第一

  其中,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一处较完整的夏时期“地坑式”窑洞院落和大量冶铜遗存,对了解早期国家阶段的青铜产业格局意义重大;夏县辕村遗址发现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60余个,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启示;绛县西吴壁遗址考古发掘,为深入探索夏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乃至早期国家形态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闻喜县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考古发掘800平方米,进一步证明了上郭古城就是东周时期的“古曲沃”,勘探发现晋国中期、晚期“公墓”和“邦墓”;芮城县坡头遗址发现大量玉器残片和部分制玉工具,为东方玉文化的西传提供了新证据;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发现了麻织物、苇席、漆棺等大量有机物残留,出土了礼器、兵器、乐器等青铜器。6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进一步论证了运城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探好河东史

闻喜上郭古城出土的铜鍑。

考古前置工作全省第一

  我市扎实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在全市12家省级开发区建立考古工作专班,完成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项目211项,发现古墓葬541余座、古遗址10处,近现代墓葬92座;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37项,完成25项,出土文物标本3800余件(套)。这些发现,为进一步延伸河东历史轴线、增强河东历史信度提供了关键信息和线索,是填补历史空白的重大发现。

  这些重点遗址考古工作,将时空范围向距今七千年至一万年的时间阶段延伸拓展,将河东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为实证大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考古证据。

探好河东史

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铜鼎

文化课堂

讲好河东故事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做好河东历史挖掘的大文章,就是要讲好文化故事,读懂运城。

  2023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夏县举行,40余家考古领域的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探好河东史

  活动期间,我市举办了3场学术研讨会和实地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在“河东大讲堂”作《晋南地区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专题讲座等,全面推动了大陆夏文化探索和研究。研讨会上,共有17位专家围绕“夏时期的中国”主题,对夏时期遗存考古成果展开学术研讨,并指明晋南大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高度认可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探好河东史

  与此同时,为期一个多月的“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活动,除邀请省内外的考古爱好者近距离观摩我市6处考古发掘工地,还邀请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专家学者作了5场学术讲座。考古专家结合考古发掘成果的深入讲解,不仅让大众认识到了考古工作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大众直观、立体地认识了运城。

  一年来,“运城·文化讲堂”公益活动举办了8期,每一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站在时代高度,深入挖掘运城厚重文化,探源河东历史文化,对运城优秀文明成果进行细致、全方位的解读。

探好河东史

  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就在那里,让历史“活起来”,就是要深挖文化资源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丰富内涵,用生动、亲近的方式进行展陈和讲述,以唤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情感认同、内心接纳。

展馆陈列

弘扬时代价值

  “触碰历史,读懂最早的中国”“最好的教育在路上,从河东寻根华夏”……

  在夏县东下冯遗址考古基地,少先队员近距离感受了考古发掘成果,感悟河东厚重文明。

探好河东史

  运城5条研学旅行线路的开通,让每一位研学旅行的游客惊叹河东的魅力和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从史前到夏商周,从唐宋到明清时期,运城地区的历史文化都序列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众多的历史遗存,让中华文明的瑰丽多彩在这里有迹可循、有证可依。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其最珍贵的莫过于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便只能是尘封的古董。

探好河东史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运城博物馆为主打,以河东池盐博物馆、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河东名人馆)等专题馆为特色,各县级博物馆为重要补充,它们不仅诉说着运城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还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日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公示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运城博物馆位列其中。我市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积极推进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目前,关公博物馆已确定选址,永乐宫壁画博物馆100亩建设用地手续已完备,正在办理土地划拨。同时,各县级博物馆建设正加快推进,促进各级各类馆藏文物及珍贵文物开放共享。尤其是2023年11月28日万件出土文物的移交,对深挖河东历史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与艺术价值。

探好河东史

  一年来,我市围绕打造晋南区域考古中心,启动考古数字化平台建设,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建闻喜考古工作站、垣曲北白鹅考古方舱科研基地,联合山西大学共建晋南田野考古实训基地,会同吉林大学建设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西阴考古博物馆、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稳步推进。

  一年来,精品陈列展览不断,文创研发步伐加快,历史文物资料整理工作提档,特别是2023年通过仿真技术设计印制的《河东碑拓精粹》,获得广泛好评。

探好河东史

  一年来,知识活动开展不断,“文物知识竞赛活动”近3万人次参与此次活动,知识点传播数超过18万;“让文物说话 讲河东故事”中小学生征文大赛活动,吸引了全市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投稿3098篇……运城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大众感知。

  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讲堂,抑或是展馆陈列,都为更好地挖掘河东历史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提供了实证,为持续叫响“国宝第一市、天下好运城”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