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期間:蘇聯建小師,德軍建标準師,日軍建大師,美軍建整編師

作者:辣辣U

抗戰時期,國軍一個師的滿編人數在10000人左右,絕大多數部隊都缺乏技術兵種,比如步兵炮、迫擊炮乃至機槍,通訊器材等,補充時,往往也就是能把一線步兵充實。

常備情況下,國軍一個師也就6000人左右,3000支步槍,100多挺機槍,少量迫擊炮,這就已經是國軍一線嫡系部隊的裝備水準了。

同時期的蘇軍是小師,德軍是标準師(嚴謹,有戰術專家),日軍是大師(師團制),美軍是整編師。

蘇軍小師的優點:規模小,一線作戰兵員比例高,附屬機關少,組建快。

蘇軍小師的缺點:持續作戰能力差。

抗戰前,國軍編練的德械師是按照德軍思路編的,因缺少重武器,直屬隊規模小,多編一個團彌補,兵力在15000人左右。

1939年以後,國軍基本上都是小師了,畢竟工業水準有限,直屬隊配不夠,有限的重武器集中到軍一級使用,投入一個師,打殘後撤回修整,輪換新的師上去。

此時國軍基本戰術兵團從師變成了軍一級,師規模縮小,旅就沒有存在必要了。

抗戰後期,又學習了美軍編制,出台了整編師計劃,再次把師作為基本戰術兵團。

二戰期間:蘇聯建小師,德軍建标準師,日軍建大師,美軍建整編師

二戰期間,美軍的理念:

第一,美軍比較注重醫療隊建設,從連到團,都有大量擔架隊和衛生員,團下屬的醫療隊都有幾百人,師一級會附屬戰地醫院,全師上下醫療人員加起來有幾千人。

第二,美軍比較重視機動性。有大量汽車、裝甲車、牽引火炮。這些裝備也需要大量人員維護。

第三,美軍重視裝備應用,直屬隊規模大。師下屬有炮兵團、防空營、反坦克營、防化部隊等等;團一級有炮兵營,反坦克連,防空連等等分隊。

第四,美軍比較重視後勤生活,士兵們要想一邊嚼着口香糖、一邊喝着咖啡,就需要龐大的後勤保障能力,美軍一個師會配屬上千人的後勤人員。

美軍一個滿編的師,大約15000人左右,再配屬預備隊,通信,後勤,維修,醫療等附屬機關,很容易超過20000人。

美軍編制的優點:士兵能及時救治,降低傷亡率,預備隊龐大能及時補缺;物質生活好,展現打仗和旅遊一樣;裝備武器多,火力強;機械化率高,機動強。

美軍編制的缺點:附屬人員多,過于龐大,進攻或者撤退的效率低下。

由此可見,整編師的名義人數很多,但戰鬥兵員反而少的可憐,打起來特别吃虧。

實際上還是得看指揮能力以及通訊器械裝備水準,1941年,蘇軍師跟德軍師編制上基本一緻,都是15000人左右,但很快,蘇軍就把師的人數下降到10000人左右,師編制内的重裝備被大幅縮減。

日軍其實也在适應戰争,大編制師團被改的越來越小,撤銷旅團或聯隊這種中間層級,還編制了不少獨立的旅團或者支隊。

二戰期間:蘇聯建小師,德軍建标準師,日軍建大師,美軍建整編師

作為國軍來說,整編師雖好,卻并不符合實際:

第一,工業基礎弱,沒有大量的機械化裝備支撐,即使進口買了,後期零件壞了,沒辦法快速生産補充。

第二,後勤維護能力不夠,美軍擁有強大的汽車運輸隊,還有空中運輸機投送。

而國軍幾萬人集中一起,後勤跟不上,還不如分散成數個小師,每個小師都是獨立機關,後勤投送壓力小點。

第三,最重要的還是缺乏各種專業人才,維持機械化,需要大量專業人才。

例如,汽車修理工,技術工種,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訓練。

解放戰争的整編74師,被圍在孟良崮,插翅難飛。

抗美援朝戰争的陸戰一師,一直有空中支援,空投了大量物資,就能長期堅持。

二戰期間:蘇聯建小師,德軍建标準師,日軍建大師,美軍建整編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