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作者:沉着的思考者

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的文化藝術界開始複蘇和探索。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國電影界迎來了一次曆史性的機遇,那就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電影化改編。魯迅的《阿Q正傳》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裡程碑,雖曾因其特殊性被視為難以搬上銀幕,但終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得到了一次全新的解讀和呈現。本文将以嚴順開和導演範岑的合作為核心,講述這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1980年的某個清晨,上海的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霧霾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在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裡,導演範岑接到了來自上影廠的任務——籌拍《阿Q正傳》。這個任務對範岑來說既是榮譽也是挑戰,畢竟,魯迅先生本人都曾認為這部作品難以用影像完美呈現。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範岑知道,任務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找到那個能将阿Q鮮活呈現的演員。他開始了長達數月的選角之旅,從北京到廣州,從劇場到電影學院,無數的面孔中尋找着那個理想中的阿Q。

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一場在上海的芭蕾舞劇《阿Q正傳》吸引了他的注意。舞台上,44歲的嚴順開以其獨特的表演魅力,完美地诠釋了阿Q的悲哀與喜劇,深深打動了範岑。範岑沒有立即表達自己的意向,而是連續觀看了幾場,每一次都發現了嚴順開對角色更深的把握和表現。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決心已定的範岑在一次演出背景,緊張而激動地與嚴順開進行了第一次交談。對話中,嚴順開展示了他對阿Q這一角色的深刻了解和情感投入。

範岑激動地說:“嚴先生,您就是我心目中的阿Q!”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嚴順開雖然被這突如其來的贊譽和提議震驚,但内心的激動不亞于範岑。他回答:“範導,我會盡我最大努力,不負您和魯迅先生的期望。”

随後的日子裡,嚴順開開始了緊張的電影制作準備。他不僅要在體型和外觀上進行調整,更花大量時間研讀原著,深入探讨阿Q的心理活動。他與範岑和劇組成員們進行了無數次的讨論和排練,試圖在每一個鏡頭和每一個細節中,都真實地還原阿Q的形象。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經過數月的努力,電影終于殺青。首映式那天,觀衆的反響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嚴順開的阿Q不僅令人捧腹,更讓人淚目,他成功地展現了阿Q的層次和深度。電影結束時,全場起立,長時間的掌聲和呼聲映襯着嚴順開臉上的微笑與淚水。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嚴順開的表演生涯在《阿Q正傳》之後如日中天,他是以片獲得了無數贊譽和獎項。但在他心中,最大的成就是能夠讓觀衆通過電影感受到阿Q的精神世界,和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嚴順開晚年時曾說:“阿Q不僅僅是我的角色,也是我對這個社會的一種回應。我希望通過我的表演,觀衆能看到每一個普通人内心的複雜和偉大。”

2017年嚴順開追悼會場面:遺孀坐輪椅垂淚,“兒媳”翁虹泣不成聲

嚴順開如同他所飾演的阿Q,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面對生活的苦難和挑戰。通過嚴順開的精彩表演,阿Q不再隻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符号,而是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征,激勵着每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奮鬥的人。這種通過藝術對生活的深刻反思和表達,正是電影藝術最為寶貴的價值。如同魯迅先生所言,藝術是社會的鏡子,而優秀的藝術家,如嚴順開般,能在鏡中顯現出時代的光輝與陰影,引領我們思考并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