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作者:沉着的思考者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的文化艺术界开始复苏和探索。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电影界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那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虽曾因其特殊性被视为难以搬上银幕,但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了一次全新的解读和呈现。本文将以严顺开和导演范岑的合作为核心,讲述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1980年的某个清晨,上海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雾霾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导演范岑接到了来自上影厂的任务——筹拍《阿Q正传》。这个任务对范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挑战,毕竟,鲁迅先生本人都曾认为这部作品难以用影像完美呈现。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范岑知道,任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找到那个能将阿Q鲜活呈现的演员。他开始了长达数月的选角之旅,从北京到广州,从剧场到电影学院,无数的面孔中寻找着那个理想中的阿Q。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场在上海的芭蕾舞剧《阿Q正传》吸引了他的注意。舞台上,44岁的严顺开以其独特的表演魅力,完美地诠释了阿Q的悲哀与喜剧,深深打动了范岑。范岑没有立即表达自己的意向,而是连续观看了几场,每一次都发现了严顺开对角色更深的把握和表现。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决心已定的范岑在一次演出后台,紧张而激动地与严顺开进行了第一次交谈。对话中,严顺开展示了他对阿Q这一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范岑激动地说:“严先生,您就是我心目中的阿Q!”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严顺开虽然被这突如其来的赞誉和提议震惊,但内心的激动不亚于范岑。他回答:“范导,我会尽我最大努力,不负您和鲁迅先生的期望。”

随后的日子里,严顺开开始了紧张的电影制作准备。他不仅要在体型和外观上进行调整,更花大量时间研读原著,深入探讨阿Q的心理活动。他与范岑和剧组成员们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和排练,试图在每一个镜头和每一个细节中,都真实地还原阿Q的形象。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经过数月的努力,电影终于杀青。首映式那天,观众的反响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严顺开的阿Q不仅令人捧腹,更让人泪目,他成功地展现了阿Q的层次和深度。电影结束时,全场起立,长时间的掌声和呼声映衬着严顺开脸上的微笑与泪水。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严顺开的表演生涯在《阿Q正传》之后如日中天,他因此片获得了无数赞誉和奖项。但在他心中,最大的成就是能够让观众通过电影感受到阿Q的精神世界,和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严顺开晚年时曾说:“阿Q不仅仅是我的角色,也是我对这个社会的一种回应。我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观众能看到每一个普通人内心的复杂和伟大。”

2017年严顺开追悼会场面:遗孀坐轮椅垂泪,“儿媳”翁虹泣不成声

严顺开如同他所饰演的阿Q,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挑战。通过严顺开的精彩表演,阿Q不再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符号,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奋斗的人。这种通过艺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表达,正是电影艺术最为宝贵的价值。如同鲁迅先生所言,艺术是社会的镜子,而优秀的艺术家,如严顺开般,能在镜中显现出时代的光辉与阴影,引领我们思考并前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