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作者:吾愛律法
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1988年,粟裕将軍的回憶錄正式出版。

曾經一起戰場厮殺的老戰友們,拿到他的回憶錄,仿佛又見到那已經逝去的老朋友,心中無比感慨,既激動又傷痛。

将軍的回憶錄寫得非常平實,幾乎沒做任何的渲染,但大家還是看出問題。

回憶錄中關于淮海戰役的内容,将軍一個字都沒有提,毛主席都曾說粟裕在淮海戰役“立了首功”。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如此重要的戰役,粟裕為什麼不提呢?

建國之戰

1948年,随着我軍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的連戰連捷,國民黨困獸猶鬥,派出最精銳的武裝力量欲與我軍最後殊死一搏。

國共最後一戰再所難免,下一步的作戰方向如何?

這個問題一直在粟裕腦海中不斷盤旋,當華北野戰軍收複濟南後,粟裕看着地圖上距濟南不遠的徐州方向皺起了眉。

徐州有18萬的國軍,沒有救回濟南,他們會去哪裡?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次日 ,毛主席收到粟裕的前方情報,他對未來戰局提出的四條建議。

打開情報,其中有“若敵人停止北上,那麼我們進行後續行動”,粟裕的建議勾勒出淮海戰役的雛形。

在粟裕的作戰計劃中,淮海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其一攻占兩淮,收複高郵,把住宿遷殲滅來犯之敵,第一階段勝利後,三個縱隊繼續擴大戰果,攻占連雲港、海州。

粟裕的作戰計劃未遞之前,毛主席已經開始思考我軍的下一步作戰方向。

而粟裕的計劃中,很多方面都與主席的想法不謀而合,主席高興地稱贊,“粟裕作戰思路清晰”。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毛主席馬上回複“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同意粟裕的意見”。

西柏坡政治局會議上由毛主席提出,經大家積極讨論,确認了“由遊擊戰争過渡過正規戰争”的方針。

很快,毛主席向各野戰軍向達淮海戰役的作戰計劃,結合粟裕送出的兩個重點階段之外。

主席又額外增加了粟裕沒有想到的内容,粟裕看到後也甚為歎服主席的戰略思想。

粟裕很激動,淮海戰役是國共戰争到如今,我軍首次主動出擊。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雖然目前我軍隻有60萬,而國民黨部隊卻有80萬之多,在數量上差距懸殊,但此戰可稱得上是建國之戰。

最終的進攻時間定為11月8日,進攻的第一個目标便是蔣介石的主力部隊黃百韬軍團。

若一舉擊潰其部,等于給國民黨當頭一擊,雖不能不能一招擊斃,但也元氣大傷。

粟裕想到了孫子兵法中的聲東擊西,想在黃百韬身上練練手,剛剛布置完畢,不料,形勢意外發生了變化。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從小變大

11月初,西柏坡突然收到粟裕的電報,臨時将進攻時間改成11月6日。

消息傳來,指揮部的氣氛有些凝重,粟裕的行為屬于嚴重的違紀行為,對于他個人來說很不利。

但毛主席卻并沒有是以有任何氣憤的情緒,他急急拿過戰報,看了最新傳來的情報,陷入沉思。

與共産黨交戰多年,蔣介石還是察覺到不妙,直接放棄連雲港,回防徐州。

若國民黨部有所準備,那麼勢必破壞我軍的前期布置,提前進攻的确是最好的選擇。

主席馬上回電“同意,按實際情況執行”,給予前方指戰員粟裕最高的信任和支援。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坐鎮的徐州總指揮官,便是在國民黨中素有“長勝将軍”之稱的劉峙。

蔣介石為保戰局穩妥,又将他的心腹愛将杜聿明部派去支援。

杜聿明不愧國軍名将,頗有頭腦,分析了華東野戰軍的進攻路線後,杜聿明下令國民黨向徐州西南撤退。

然後以淮河為屏障,憑着精良的武器裝備反擊,公正的說杜聿明的戰術很高明,卻漏算了一點。

蔣介石得知徐州守軍撤退的消息,大怒,連夜用飛機向徐州空投了自己的親筆信。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内容簡明扼要:停止撤退,轉向濉溪口增援。杜聿明急的亂蹦,無奈蔣介石油鹽不進。

他也想先斬後奏,無奈國民黨各部都是直接聽命于蔣介石的,劉峙與杜聿明本就面和心不和,遇此關鍵時刻,劉峙巴不得踩杜聿明一腳。

這個小插曲竟然成為了國共的轉折點。

同樣是前線形勢變化,主帥要先斬後奏,我黨部隊是上下一心,領袖支援贊揚,而國民黨卻是互相傾軋,上峰猜忌,怎能取得勝利?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11月22日,在我軍隆隆的炮火聲中,黃百韬軍團一潰千裡,死亡被俘無數。

而就在附近的徐州,李彌兵團、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就這麼眼睜睜的看着友軍覆滅。

12月初,國民黨黃維軍團再次走向覆滅,而杜聿明部被華中野戰軍在陳官莊打得擡不起頭,曆史又開始重制。

在他們的旁邊,李延年、劉汝明部冷漠的袖手旁觀,而我軍三個縱隊,像一把鋒利的大鐵鉗一般。

夾斷了黃百韬,吃掉了黃維兵團,困住了杜聿明總,又夾住了李延年部,如此“吃一看二照顧三”,國民黨部隊全線崩潰。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1949年1月份,淮海戰役大獲全勝,粟裕将我黨最初制訂的小淮海計劃,硬生生的打成了大淮海計劃。

如此漂亮的翻身仗,難怪毛主席稱他為“淮海戰役最大功臣 ”。

全力支援

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的作戰區域可說是空前巨大。

以徐州為中心,作戰面積波及半個中國,如此廣大的作戰範圍,三個縱隊聯合作戰,需要數量龐大的軍用物資支援。

而陳毅同志就曾經深情的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我們60萬解放軍在前線浴血厮殺,來自魯、冀、蘇、皖四地540萬民工全力保障支援。

這些民工不但出車,出力,還帶着家鄉幾乎全部糧食支援。

淮海戰役期間,各地總計籌集糧食9億餘斤,四省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全部上了戰場,不是打仗,便是運糧。

戰争到了關鍵時刻,前方戰士拼勇殺敵,後方的百姓便拼命運輸。

戰區戰火硝煙,上有飛機轟炸,下有炮火坦克,無數群眾在運輸途中壯烈犧牲,一人倒下,馬上有人補上。

甚至出現一家老少齊上陣,就為保證軍糧征衣能夠送到前線戰士手中。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陳毅與粟裕

戰後統計,戰争中戰士與民工的比例高達一比九,可見運送的路上危險重重,無數民工犧牲在運送的路上。

而戰士們收到補給,看着這些經無數運輸民工生死接力,好容易運送上來的糧食補給,上面都浸了運輸民工的鮮血。

淮海戰役的勝利,緣于我黨的英明上司,各縱隊聯合作戰,戰士們的英勇殺敵,但這也是人民的勝利。

是軍民一心,共同作戰才能夠取得戰鬥最終的勝利。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淮海戰役

可是,如此輝煌的戰績,晚年的粟裕 将軍卻一字不提,諱莫如深,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衆人之功

粟裕将軍為人性格内斂,低調樸實,一貫不願提及自己的功勞。

人至晚年,連夫人楚青提出整理編寫回憶錄的建議,也被粟裕拒絕了,而對淮海戰役,粟裕則格外回避。

後來粟裕将軍大病一場後,終于同意撰寫回憶錄,将自己一生的經曆如實的記錄下來,留于後世紀念。

所有的經曆,所有打過的戰役都一一記錄,但唯獨沒有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粟裕

如今想來,粟裕将軍之是以對于淮海戰役如此回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導緻。

淮海戰役最初的作戰計劃,确實是粟裕提報給毛主席的,毛主席認可粟裕計劃的同時,又做了完善和補充才是最終計劃。

實際指揮雖然是粟裕,當時名義上是由陳毅、鄧小平負責統一調動各部。

而陳鄧二位同志,對粟裕給予的充分的肯定和全力的支援,粟裕的各項指令才能順利下達。

是以粟裕對于淮海戰役絕口不提,也有不想争功,表現自己的意思,符合他低調沉穩的性格。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而淮海戰役讓魯、冀、蘇、皖四地的人民帶來幾乎傾家蕩産,人财兩失。

粟裕作為戰役的提議者,對四地的百姓巨大犧牲愧疚不已。

用百姓慘烈的犧牲換來的戰争勝利,更不肯提及自己在戰役中的功績,是以對于淮海戰役更是一字不提,不看。

最後,淮海戰役在粟裕的眼中,實在不算一場艱難取勝的戰争。

當時的我軍,無論從部隊人數,還是軍事裝備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與國民黨部隊相比已經不落下風。

淮海戰役粟裕立首功,但為何他拒絕在回憶錄寫淮海?究竟什麼原因

周恩來和粟裕

比起早年打遊擊戰時的重重危機,物資匮乏,前途未知的艱難時刻。

淮海戰役雖然于我軍而言意義重大,但于粟裕将軍的生平所經曆的戰争,淮海戰役依舊無需一提。

粟裕将軍對于淮海戰役唯一的文字記錄,便是一首《沁園春·淮海戰役》的詞作。

最後一句“滅蔣家王朝,還看今朝”,道盡将軍的風發意氣,盡在不言中。

圖檔來源:百度圖檔

資訊來源:

百度百科:——淮海戰役

今日頭條:;孔甲丙

https://www.toutiao.com/c/user/token/MS4wLjABAAAAlIBiDQq77PcRBQY8ZhtMQXMwHNVdKRUkUlCDujfaOew8FRaMtAv-1JW8MBl4o3zB/?source=tuwen_detai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