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作者:孔甲丙

淮海戰役在中國軍史上的地位非常穩固,對于解放戰争而言,這也是三大戰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軍在兵力少于國民黨軍隊情況下取得的勝利戰役,毛主席後來對粟裕的評價也是高,認為在整個淮海戰場上,粟裕是立下頭功的。

然而,晚年時的粟裕在撰寫回憶錄時,卻并沒有将淮海戰役的内容加進去。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淮海戰略決策

可以說,淮海戰役既是與敵人鬥力、又是與敵人鬥智;作為最高統帥,毛主席在充分了解情況後發揚了集體智慧、并善于利用下級的正确意見、充分發揮前線指揮員的能動性,才使得這場戰役能夠取得圓滿勝利。

淮海戰役并不是個一拍腦袋就決定的事情,它有一個明确的發展過程,軍史學界也有着“小淮海”與“大淮海”之說。

最早提出要發起淮海戰役的,也正是粟裕本人。

那是在1948年9月24日,當華野大軍已經突入濟南城進行巷戰時,粟裕敏銳地判斷出濟南的解放已是闆上釘釘的事情了,徐州“剿總”方向派出的18萬大軍大有可能停止行動。

在謹慎思考後,粟裕将情況報送給了華東局、中原局:“如果敵人停止北援,則我們進行下一步行動。”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在這裡,粟裕提出了四條建議,其中就有“淮海戰役”的内容,具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攻占兩淮,趁勝收複高郵等地,全軍主力位于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若敵人不來增援或者作戰結束,那麼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全軍轉入休整。

不久後,粟裕再度發出電報,認為舉行淮海戰役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些日子,毛主席也深深陷入思考,他做了一件出乎衆人意料的事情:将“淮海戰役”兩部曲擴大至三部曲,既同意粟裕的第一方案,又把粟裕沒把握的第三方案給糅合進去。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不過,就算到了這個時候,毛主席、粟裕、劉伯承等主要上司人讨論的“淮海戰役”依舊隻是“小淮海”。

10月底,粟裕決定采用聲東擊西的政策殲滅黃百韬軍團,大戰在即,蔣介石等人意識到情況不對,在顧祝同的建議下,連雲港等地被放棄。

粟裕審時度勢,将進攻時間由11月8日改為11月6日,随後将作戰部署發給了中央軍委。

在當時看來,粟裕的做法是“先斬後奏”,很可能被視為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而被斥責。

而毛主席卻非常欣賞粟裕的當機立斷,還訓示:同意你的方案,除非有特别大的變化,就按照計劃行事。

這件事也給粟裕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談到毛主席時還說:“毛主席總是通觀和掌握戰争全局,又處處注重從戰場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十分尊重戰場指揮員的意見,給予機動權與自主權。”

後來的史料也從多方論證了:那争取到的2天,是極為寶貴的2天。

另一邊,國民黨也并不是坐着挨打,杜聿明同樣是位名将,他是11月10日晚緊急來到徐州指揮的,徐州“剿總”總指揮官明面上還是劉峙。

杜聿明根據當時的情況,制定了向徐州西南撤退、再依托淮河向解放軍實行進攻的計劃,若是他這項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那麼同樣能夠扭轉徐州的戰局,國民黨大部被圍困的部隊也能被解救出來。

若是推演來看,杜聿明的想法确實沒有錯,他是個有實力的對手。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奈何,從12月3日起蔣介石就派出飛機投放親筆信,指令部隊轉向濉溪口增援,杜聿明眼前一黑,又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作戰部署,他放棄了對主觀能動性的運用,也就等于放棄赢得戰争勝利的機會。

從這個拐點,也能看出國共雙方的不同。

國民黨軍隊從上到下隻對蔣介石負責,蔣介石稍微一句話就能改變戰争的走向,而所有将領必須得機械地執行,哪怕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依然不會當面指出,有的時候“背鍋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劉峙,他就壓根不聽杜聿明說什麼,隻聽命蔣介石。

而解放軍部隊從上到下大家隻為革命的勝利負責,在這種思考下,無論是毛主席還是粟裕都會有着充分的思考,他們也會尊重彼此的意見,當粟裕臨時決定改變想法後,毛主席的第一反應也是誇贊。

11月9日,毛主席在收到粟裕的齊辰電後,殲滅劉峙重兵集團于淮河以北的态度就更加堅決了,立即複電且言簡意赅:應極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有了這份回複,粟裕徹底能展開拳腳,“小淮海”徹底演化為“大淮海”。

11月22日黃百韬軍團走向覆滅,而李彌兵團、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則龜縮在徐州一帶;在12月初黃維兵團覆滅在即時,杜聿明集團被圍永城陳官莊,李延年、劉汝明這兩個兵團卻十分消極,根本不願意去救友軍。

畢竟,若是他們冒險趕去被圍困的話,蔣介石怪罪下來誰都吃不了兜着走。

解放軍卻不僅隻是運用軍事這一種方式向敵人發動進攻,同樣在政治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目的是讓國民黨從内部瓦解。

而國民黨軍内部已經非常混亂了,包括杜聿明在内的各級司令官除了用物質獎勵來籠絡官兵,甚至都用上了封建迷信的方式,可前線節節敗退也讓大家越來越産生懷疑。

相比于士氣高漲的解放軍,國民黨軍的軍隊數量雖擺在這個位置,可他們的作戰能力已經不斷走向下坡路。

作為淮海戰役的最高指揮官,粟裕與杜聿明盡管在很多方面有過相似之處,可兩人所經曆的戰役不同、所處的政治環境也不同,是以在思想與作戰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別。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劉伯承在淮海戰役期間更是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吃掉已圍的黃維兵團,圍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團,阻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團,這叫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以解放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徐州“剿總”幾乎全軍覆沒,隻有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趁亂逃竄。

驚心動魄的戰役,粟裕回憶錄卻少有提及

和很多開國将帥回憶自己得意之戰的濃墨重彩不同,作為淮海戰役的最大主角,粟裕晚年卻很少提及淮海戰役,他通常是沉默的。

粟裕的秘書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在1984年1月15日,77歲高齡的粟裕已經躺在病床上,他無法說話,秘書隻能含着眼淚透過窗戶看着他。

2月5日的下午,他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稱粟裕大将已于下午逝世。

在遺體火化後,骨灰中還摻雜着3枚彈片,大的那一枚都有黃豆大小,小的兩枚也有綠豆大小,秘書也曾說過:“粟裕将軍曾在戰争年月中6次負傷,這3枚彈片的存在連他本人都不知道,以前我們總聽到粟裕說自己頭疼,大家隻以為那是緊張過度。”

2月25日,粟裕将軍的妻子楚青等召開了一場小型會議,研究如何完成粟裕的遺願:出版回憶錄。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其實,這是粟裕将軍在1976年提出的,那會的他重病初愈,于是決定口述回憶錄,再由楚青和從業人員整理,沒想到在5年後他突發腦溢血,之後又是腦血栓反複發作。

楚青很了解粟裕,于是隻要發現粟裕的頭腦清醒時,就立馬提問讓粟裕口述作答。

1988年,40萬字的回憶錄終于面向大衆,書中回顧了粟裕經曆和指揮的各大戰争戰役,唯獨沒有淮海戰役。

楚青曾親口說過:“粟裕多次對我講,淮海戰役的文章我不願意寫,淮海戰役的書我也不想讀,相關電影也不想看。”

然而,當很多老同志看到那本回憶錄後,都說“寫得實事求是,寫得全面、深刻,這是粟裕留給後人的一部兵書。”

但是,也有一些老同志皺起了眉頭,詢問道:“為何沒有寫淮海戰役呢?那可是解放戰争中最為關鍵的一戰。”

可能,這與粟裕的思想觀念有着極大的關系。

其一,在粟裕大将的眼裡,淮海戰役時他已手握60萬大軍,那稱不上艱苦,最艱難的時刻還是3年遊擊戰,在嚴酷的鬥争中,不僅要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軍隊的内部也有着不同的思想觀念。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那段時間,時時刻刻都有可能面臨危險,他也對這段記憶念念不忘。

其二,粟裕一生低調,從不貪功。

在氣質方面,大兵團作戰出色的粟裕是最為低調的,早在紅軍期間,他就曾與毛主席近距離接觸過,可那時他卻幾乎不去打擾毛主席;而後來當參謀長的時候,他也因無法改變局勢很少發言。

後來,粟裕對職務總是謙讓,當陳毅去了中原軍區後,粟裕也希望能讓陳毅擔任司令員,是以,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還有一些記者和代表不認識粟裕,因為他實在太低調了。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作為一場碾壓式的勝利,粟裕認為這是他在這個位置應該做的。

其三,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内部協作的典範,絕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

在粟裕的心裡,若沒有毛主席的同意和信任,那麼就沒有後來的“大淮海”,而劉伯承也一直在側面配合,再加上幾百萬老區人民的鼎力支援,這些共同構成了淮海戰場的勝利,他個人隻起到了指揮和協調的作用。

即便粟裕有着這些想法,但大家依然堅持着毛主席當年的評價“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下第一功。”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是以,為了彌補《粟裕戰争回憶錄》中缺乏淮海戰役的缺陷,2007年時回憶錄再出版,楚青将自己整理的《粟裕談淮海戰役》以及粟裕大将的遺作《沁園春·淮海戰役》給補錄進去。

其中有這樣幾句:首殲碾莊伯韬,看徐雙甕鼈哪裡逃;笑緯國東援,損兵徒勞;雙堆黃維,稱蔣嫡系,覆滅于後‘’杜氏将軍,傾巢突圍也難逃;時迫矣,滅蔣家王朝,就在今宵。

這也同樣能看出,在粟裕大将心中,淮海戰役意義非凡。

參考資料

毛澤東粟裕與淮海大戰決策 夏明星;張甯 黨史博采(上)

1988年版《粟裕戰争回憶錄》為何唯獨沒提淮海戰役 人民網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淮海戰役意義重大,明明粟裕也參與指揮,為何他的回憶錄隻字不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