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隻剩6個地方——北上廣深海南天津,還有一些樓市限購措施,其他城市基本已經完全打開限購,并有各種首套認定優惠。
現在的主流認識是:
筆者以為:
引入市場機制為要
如果現在告訴你,汽車市場産大于供,需要去庫存,普通人會立即行動買車嗎?
答案是:也許更陷于觀望,也許對價格下降有各種期盼,甚至是不切實際的期盼。真的碰到五五購物節、六六購物節,發行一些短期優惠券,汽車消費者未必會立即行動。
是以,
筆者以為:讓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意味着最适銷對路的産品,會一舉浮出水面;最不适銷對路的産品,隻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削價處理去庫存。
實驗室已有了結果
把住宅與其他産品消費對立起來,是一種曾經流行的叙事方式。具體邏輯是這樣的:因為大家都去樓市負債消費了,掏空了六個口袋,成了“百萬負翁”,是以已經沒有錢從事正常消費了。樓市消費擠壓了其他消費。
實驗室的作業,按照設定的程式進行了。群衆過于積極的投機型消費,随着限購的全面更新幾乎完全擠出。直至最後正常的消費,因為看見商品跌價,也逐漸退出了。樓市總體銷售年年退步,降到了目前“有點吃不消”的水準。那些慷慨激昂的“經濟學家”,怎麼又言之鑿鑿要“挽救樓市”了?
樓市價格下調的顯性化,照實驗室的實驗邏輯,應當滿意度提升了。現在真的滿意度提升了嗎?
說句實在話:哪有家庭固定資産估值下降,家庭主人卻滿意度提升的事?
恢複樓市的基本生态
樓市股市,是迄今最主要盛放金錢的地方。未來也許還有虛拟世界的樓、虛拟的錢、虛拟世界的藝術品,但是此刻我們還生存在現實世界。
樓市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符合需求的居住産品,收走居民手裡百分之幾十的收入。宏觀上的把控,可以讓規劃意見、土地供應、貸款政策去展現。微觀上的把控,其實就交給開發商和消費者去市場博弈了。
至于兜住底部困難戶,是政府去做的事,與樓市應當是兩條線的。正确的提法是:部分群衆走保障通道解決居住問題。
讓消費的意見領袖進場。變各種限制消費為鼓勵消費。,比如不僅退出限購,可以公開宣布取消限購5年10年不動搖。
也要鼓勵不動産置業長期持有,而不搞短期行為,不搞過激或過緩消費。你短我短,大家蘿蔔洗一段吃一段,才會從火焰須臾轉進冰山,忽冷忽熱人吃不消的。
樓市都搞了幾十年了,涉及絕大多數城市居民的基本财産,把限購或取消限購,同産品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捆綁,怎麼看,都隻顧了眼前,太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