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文君、陳俊達:《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後記)|202405-54(總第2719期)

作者:喜慶的陽光khq

《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

|武文君、陳俊達 著|

武文君、陳俊達:《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後記)|202405-54(總第2719期)

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4月

ISBN:978-7-5426-8445-5

武文君、陳俊達:《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後記)|202405-54(總第2719期)

内容簡介

本書是學界首部對遼朝駐防體系進行系統研究的著作,包括諸系統軍隊的駐防機制、駐防體系的平時運作與戰時協作等諸多方面。遼朝整體的駐防體系存在内層與外層之别。内層駐防以遼帝—捺缽為中心,負責保護遼帝和中央政府,兼具監管地方的職能。外層駐防則鎮戍地方與邊疆,呈現出層級化與區域化特征。其層級化展現在存在進階、中級、低級三級軍事路/軍事機構,其區域化展現在以進階軍事區劃為主導,領銜構成區域性的駐防體系。遼朝駐防軍主要征集自宮帳、部族、京州三個系統,基層建置雖分契丹(奚)、漢人(渤海),但其在實際管理和運作中,已經超出了契、漢之分,更注重的是軍、政兩方面。遼朝國家運作中注重的是軍、政運作,而非契漢雙軌。

作者簡介

武文君、陳俊達:《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後記)|202405-54(總第2719期)

武文君

Wu Wenjun

武文君,河北石家莊人,1991年生。2020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文學院,獲曆史學博士學位。2020年至2023年,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博士後、助理研究員。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助理研究員。先後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古代文明》《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出版專著《遼代部族軍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1項、其他各級項目3項。

武文君、陳俊達:《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後記)|202405-54(總第2719期)

陳俊達

Chen Junda

陳俊達,江蘇徐州人,1991年生。2013年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日語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16年、2019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師從楊軍教授。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副教授。先後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史學集刊》《古代文明》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出版《遼朝節鎮體制研究》《從“交鄰”到“封貢”:高麗與遼朝交聘研究》等四部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其他各級項目10餘項。

目 錄

序一/001

序二/001

緒論/001

第一章 無在不衛:遼朝宮衛軍駐防/039

第一節 大小禁圍内外:遼帝行宮的空間格局/040

第二節 從專領到分管:遼帝四重宮衛/047

第三節 遼朝宮衛的運作機制/058

餘論/066

第二章 軍政二進制:遼朝部族管理模式/071

第一節 軍事路與部族軍營:部族軍事統屬體系/072

第二節 營軍與營部:石烈的雙重性質及其演變/080

第三節 部族軍事、民政分屬機制/088

餘論/095

第三章 分鎮邊圉:遼朝部族軍駐防/097

第一節 部族軍的兵員與兵役/097

第二節 部族軍駐地及防區/113

第三節 牧場與部族軍駐防/123

餘論/129

第四章 鎮守疆封:遼朝京州軍駐防/133

第一節 京府軍駐防/134

第二節 節鎮軍駐防/169

第三節 其他府州軍駐防/193

餘論/204

第五章 分區化與層級化:遼朝軍事區劃與駐防運作/208

第一節 釋《遼史·地理志》“兵事隸/屬”/210

第二節 留守知兵事與五京“軍事路”/215

第三節 其他軍事區劃/227

第四節 遼朝三級軍事區劃體系/248

餘論/255

第六章 集兵點将:遼朝行軍體制/258

第一節 遼朝行軍的兵員/259

第二節 遼朝行軍的編制/267

第三節 遼朝行軍的統帥/273

餘論/281

結語/284

附錄:遼代山西諸州的一體化/289

參考文獻/307

後記/326

楊軍師序

先師張博泉先生重視遼金史研究,是因為遼金兩朝實為具有“自樹意識”的北方民族政權之始,不僅僅因為其再建北朝,開創中國曆史第二次南北朝時代而已,沒有對遼金時代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此後的元明清中國曆史大一統時代,也無法真正了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特點與規律。在先生的這一指引下,我也從事遼史研究有年,雖碌碌無為,多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唐宋之際是否存在轉型,學界高明多有讨論,但盛唐之後的中國曆史存在與此前明顯的差異,似乎可以視為定論。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在諸多方面實具開創性,也是不争的事實。但限于資料,遼史研究的許多問題尚未能深入。曆史研究首先要弄清楚的事情是,當時人是在何種制度下過着怎樣的生活,就此視角而言,制度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而史學研究無論廣度還是深度皆有長足進步的當下,制度史的研究反而令人有略顯滞後之感,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在我看來,學界流行的遼朝二進制體制的認識,是在遼史研究的起步階段,具體研究尚未展開的情況下,前輩學者就對遼史的宏觀認識提出了未經充分論證的看法,随着遼史研究的深入,可以發現這種觀點的解釋力正在下降。此問題又是遼代制度史研究的基石,不解決這個問題,遼代制度的大廈是搭建不起來的,或者說,不論如何努力建構都存在崩塌的可能。

出于這種考慮,我個人曾想從事此問題的研究,但在思考的過程中發現,此問題的最終解決,可能涉及遼代制度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具體研究的支撐,任何的讨論還是浮于表象,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我個人的能力又實在有限,因而不得不把這一宏大的設想暫時放下。概言之,我認為具體研究還沒有進行到可以支撐宏觀結論的程度。是以,一方面我自己在繼續相關領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在指導我的學生從事遼代制度史相關問題的具體研究。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跟我讀博士的,陳俊達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遼朝節鎮體制研究》,武文君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遼代部族軍研究》,都是相關遼代具體軍政制度的深入研究,最終的指向都是要搞清楚遼朝國家的運作機制。本書的出版,是兩位在此領域的又一部力作。看到他們對相關研究的推進,欣慰之餘,覺得我似乎不必再從事相關問題的思考了。想起一副古人的對聯:“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有兒輩擔當。”借以推卸責任、鞭策學生。

兩位作者都是我的學生,他們的著作讓我作序,我實在找不到借口推托,聊幾句題外話,算作序。

楊 軍

2024年2月21日於閑置齋

吳鳳霞師序

武文君、陳俊達合著的《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遼朝駐防體系研究》一書即将出版問世,可喜可賀。我有幸成為首批讀者,兩位青年才俊囑咐我寫一書序,我自知才疏學淺,涉獵有限,然而,推脫不得,也欣賞二位的才氣與踏實治學的态度,就學習後所感,略陳已見。或認識與評價有誤,還望讀者批評。

軍事制度,無疑是有相當難度的議題,尤其是遼代軍制,遼朝自身所留文字太少,宋元人的記述間接、片段,是以,遼朝軍制一直蒙着一層迷霧,讓人看不清楚,心生種種疑惑。相關研究一向以來都是遼史研究的難題,當然也是了解和認識遼朝以武立國及何以長世的至為重要的問題。現代學者從遼朝戰争、軍事機構、軍事區劃等多重角度觸及到遼朝軍制問題,但尚未全面系統考察其軍事駐防體系構成及運作的問題。本書的研究内容,厘清了遼代軍事駐防體系一系列重要問題,其創獲主要在于以下三點:

其一,揭示出遼朝軍事駐防體系的構成。遼朝行軍打仗參與的軍隊往往屬于四個系統:宮帳軍(宮衛軍)、部族軍、京州軍、屬國軍,作者認為,前三者構成遼朝駐防體系的基石,屬國軍不完全歸遼朝掌控,是戰時有需要才征調,不與其列。

由于宮衛軍與斡魯朵制度、四時捺缽制度的運作緊密相關,因而對其梳理頗為不易。作者從遼帝“行宮”的空間布局入手,通過宋元文獻的比較,确定遼朝捺缽的守衛可分為三個區域(小禁圍、大禁圍、大小禁圍外)四重宮衛(硬寨軍和其他護衛形成小禁圍的兩重宮衛、諸行宮都部署之下的直屬軍隊為大禁圍宮衛軍、殿前都點檢所領宮衛軍處于大小禁圍之外)。至于宮衛系統的運作機制,作者強調,三個區域的宮衛軍在職能範圍上是相同的,皆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維護捺缽運作,當然也作為重要軍事力量會被派出鎮戍要地。不同名稱的專支軍隊(如鷹軍、鳳軍、龍軍、鐵鹞子軍等)可能皆是天子禁軍。隸屬于不同機構的宮衛軍又有不同分工,且在發展過程中,其管理機構由單一軍事轉向軍政雙重性質。

至于部族軍,作者從遼朝部族軍、政的管理模式切入,首先明确了部族營軍的管理者及隸屬機構,“由節度使或石烈夷離堇、都監統領,隸諸軍事機構和大王府”。但諸軍事機構主要對部族軍的鎮戍事務負責,部族軍的調兵權通常歸北樞密院。其次闡明了遼朝部族軍兵員成分随部族體制而變化的特點,即最初僅包括契丹人,後來将非契丹遊牧民族陸續納入。部族軍的鎮戍地也以遼朝内地(位于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向外延伸,分别隸屬于諸軍事機構,其鎮戍地的選擇與牧場息息相關,并形成一定範圍的駐防區。

關于遼朝京州軍駐防,作者所用篇幅較長,其中,對于京府駐防的梳理是從五京留守軍事職掌的讨論開始的,進而涉及五京的軍隊設定和軍隊管理,以及五京留守的武職僚佐,論證過程充分利用了遼代石刻資料,并一一繪制出南京、西京、中京、東京駐防體系的示意圖。有關節鎮駐防,也從分析節度使的軍事職掌開啟,依次論及節鎮的軍隊設定與軍隊管理,節度使的其他武職僚佐、作為軍事機構治所的節鎮駐防布局等。作者的結論性認識是,遼朝為應對來自周邊政權及部族的威脅,進一步強化了節鎮的軍事職能,弱化了節鎮的民事職能,同時,遼朝也沒有忽視大蕃府(黃龍府、興中府等)、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的駐防事宜,使京州駐軍遍布各戰略要地和交通要道。

作者也強調,上述三個系統的軍隊所構成的駐防體系可分為内外兩層,内層以移動的捺缽為中心,負責防衛遼帝及朝廷,可視為中央駐防力量,外層鎮戍要地,可視為地方駐防力量。内外軍隊皆由朝廷控制,天子禁軍因事可派駐地方,地方駐軍也有至捺缽番上者,并暫時隸屬于宮衛長官指揮。從遼朝軍事駐防體系及運作機制看,遼朝駐防軍隊動靜相宜,是遼朝維持“行國”體制,管理京府州縣,鎮戍四鄰的軍力保障。

其二,總結了遼朝軍事區劃與駐防運作的分區化與層級化特點。

與以往學者們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作者認為,遼朝的軍事駐防具有區域分布特點,這從進階軍事區劃的布局可以确定。從現有文獻反映出的資訊看,遼朝進階軍事區劃主要有九處,其長官或為招讨使,或為諸京留守、都統軍使,或留守兼任的都元帥、都總管、都部署等,分别布局在:上京留守轄區“上京路”、中京留守轄區“中京路”、東京兵馬都部署(東京留守兼任)轄區“東京路”、南京都元帥(南京留守兼任)轄區“南京路”、西京兵馬都部署(西京留守兼任)轄區“西京路”、西北路招讨司轄區“西北路”、西南面招讨司轄區“西南路”、東北路統軍司轄區“東北路”、興中府知府監察區“遼西路”。至遼末最終形成十一處進階軍事區劃,即黃龍府路和平州路皆升格為進階軍事區劃。

作者指出,遼朝軍事區劃的層次有三級:除了上述九處(後十一處)進階軍事區劃,中級軍事區劃包括北女真兵馬司轄區、南女真湯河司轄區、黃龍府都部署司(後升格)、保州統軍司轄區、烏古敵烈統軍司轄區等。低級軍事區劃則為節鎮。就三級軍事區劃的布列的範圍看,進階軍事區劃覆寫全國,中級軍事區劃為進階軍事區劃的分支機構,并不是各進階軍事區劃普遍設定,而是因軍事需要而設。低級軍事區劃則密布于各人口聚集地和要地。

其三,概述了遼朝行軍體制問題。主要從行軍的兵員、編制及統帥三個方面予以闡述。如果說本書前五章以靜态審視遼朝駐防體系的諸軍為主,動态考察駐防運作為輔,那麼本書第六章則是着力考察各駐防力量參戰過程中的行動狀态。隻是限于史料,所論較為簡略。

文君、俊達是我熟識的青年學者中敢于挑戰難題,目标堅定,持之以恒,潛心治學的典範。他們秉持開拓、創新的初衷,勤奮耕耘于遼史陣地,不斷推陳出新。盡管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書還不夠盡善盡美,比如,在文字表述上,由于節下較少設目,雖然有内在邏輯,也是分層展開論述的,但如此專門的學術研究,着實不易讀。但是,瑕不掩瑜,本書所論内容确實多有新意,值得仔細、深入研讀。他們在前賢研究遼代軍制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研究視野,深入挖掘遼宋元時期的史料,将遼朝駐防體系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使長久以來困擾人們的諸多問題有了清晰的内涵,他們對遼朝軍制研究的貢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相信閱讀本書的讀者必将從中獲得新知和新的啟迪。

吳鳳霞

2024年3月于錦州

後 記

本書的寫作最初源自博士論文選題,博士入學後我與楊軍師商議将遼朝的軍事制度作為研究内容,并最終標明以“遼朝駐防體系研究”為題。在經過遼金史讀書會讨論後,于2018年5月在專門史教研室正式開題。開題報告有幸得到程妮娜老師、趙永春老師、宋卿老師、王萬志老師、陳鵬老師的斧正。之後,在搜集史料和寫作過程中,發現僅部族軍一個系統的研究足以支撐起一篇博士論文,在各位老師的建議下,我随即先選擇單作這一系統的軍事研究。

2020年博士畢業後,我到北京師範大學做博士後,期間圍繞遼朝軍事相繼出了一些成果。以此為基礎,2022年3月,我以“遼朝駐防體系研究”為選題,申請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于同年9月獲得教育部準許立項。此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着手進行的。

自楊若薇先生著《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王曾瑜先生著《遼金軍制》、關樹東先生發表系列論文、康鵬先生著《遼代五京體制研究》,我們對遼朝軍事制度的認識處于不斷深化之中。本書即是在諸賢研究基礎之上,結合自己和項目組成員陳俊達師兄多年的研究進行的深化與拓展,對學界已達成共識的問題則不再重複研究。書中部分内容曾先後發表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史學集刊》《古代文明》《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南開史學》《遼金曆史與考古》等刊物。本書第四章、第五章由項目組成員陳俊達執筆,其他部分由武文君執筆,并完成統稿和校對。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并出版,要感謝楊軍師、吳鳳霞師、向燕南師三位恩師平日的指點與教導,感謝吉林大學專門史教研室諸位老師,感謝幫助和支援我們的各位學界老師、同仁。感謝鼓勵我們前行的家人。

2024年2月10日 書于長春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微信号:songshiyanjiu

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