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文君、陈俊达:《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后记)|202405-54(总第2719期)

作者:喜庆的阳光khq

《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

|武文君、陈俊达 著|

武文君、陈俊达:《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后记)|202405-54(总第2719期)

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4月

ISBN:978-7-5426-8445-5

武文君、陈俊达:《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后记)|202405-54(总第2719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界首部对辽朝驻防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包括诸系统军队的驻防机制、驻防体系的平时运作与战时协作等诸多方面。辽朝整体的驻防体系存在内层与外层之别。内层驻防以辽帝—捺钵为中心,负责保护辽帝和中央政府,兼具监管地方的职能。外层驻防则镇戍地方与边疆,呈现出层级化与区域化特征。其层级化体现在存在高级、中级、低级三级军事路/军事机构,其区域化体现在以高级军事区划为主导,领衔构成区域性的驻防体系。辽朝驻防军主要征集自宫帐、部族、京州三个系统,基层建置虽分契丹(奚)、汉人(渤海),但其在实际管理和运作中,已经超出了契、汉之分,更注重的是军、政两方面。辽朝国家运作中注重的是军、政运行,而非契汉双轨。

作者简介

武文君、陈俊达:《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后记)|202405-54(总第2719期)

武文君

Wu Wenjun

武文君,河北石家庄人,1991年生。202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0年至2023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古代文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辽代部族军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1项、其他各级项目3项。

武文君、陈俊达:《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出版(附序及后记)|202405-54(总第2719期)

陈俊达

Chen Junda

陈俊达,江苏徐州人,1991年生。201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201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师从杨军教授。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史学集刊》《古代文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辽朝节镇体制研究》《从“交邻”到“封贡”:高丽与辽朝交聘研究》等四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其他各级项目10余项。

目 录

序一/001

序二/001

绪论/001

第一章 无在不卫:辽朝宫卫军驻防/039

第一节 大小禁围内外:辽帝行宫的空间格局/040

第二节 从专领到分管:辽帝四重宫卫/047

第三节 辽朝宫卫的运作机制/058

余论/066

第二章 军政二元:辽朝部族管理模式/071

第一节 军事路与部族军营:部族军事统属体系/072

第二节 营军与营部:石烈的双重性质及其演变/080

第三节 部族军事、民政分属机制/088

余论/095

第三章 分镇边圉:辽朝部族军驻防/097

第一节 部族军的兵员与兵役/097

第二节 部族军驻地及防区/113

第三节 牧场与部族军驻防/123

余论/129

第四章 镇守疆封:辽朝京州军驻防/133

第一节 京府军驻防/134

第二节 节镇军驻防/169

第三节 其他府州军驻防/193

余论/204

第五章 分区化与层级化:辽朝军事区划与驻防运作/208

第一节 释《辽史·地理志》“兵事隶/属”/210

第二节 留守知兵事与五京“军事路”/215

第三节 其他军事区划/227

第四节 辽朝三级军事区划体系/248

余论/255

第六章 集兵点将:辽朝行军体制/258

第一节 辽朝行军的兵员/259

第二节 辽朝行军的编制/267

第三节 辽朝行军的统帅/273

余论/281

结语/284

附录:辽代山西诸州的一体化/289

参考文献/307

后记/326

杨军师序

先师张博泉先生重视辽金史研究,是因为辽金两朝实为具有“自树意识”的北方民族政权之始,不仅仅因为其再建北朝,开创中国历史第二次南北朝时代而已,没有对辽金时代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此后的元明清中国历史大一统时代,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与规律。在先生的这一指引下,我也从事辽史研究有年,虽碌碌无为,多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唐宋之际是否存在转型,学界高明多有讨论,但盛唐之后的中国历史存在与此前明显的差异,似乎可以视为定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在诸多方面实具开创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限于资料,辽史研究的许多问题尚未能深入。历史研究首先要弄清楚的事情是,当时人是在何种制度下过着怎样的生活,就此视角而言,制度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而史学研究无论广度还是深度皆有长足进步的当下,制度史的研究反而令人有略显滞后之感,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在我看来,学界流行的辽朝二元体制的认识,是在辽史研究的起步阶段,具体研究尚未展开的情况下,前辈学者就对辽史的宏观认识提出了未经充分论证的看法,随着辽史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这种观点的解释力正在下降。此问题又是辽代制度史研究的基石,不解决这个问题,辽代制度的大厦是搭建不起来的,或者说,不论如何努力建构都存在崩塌的可能。

出于这种考虑,我个人曾想从事此问题的研究,但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此问题的最终解决,可能涉及辽代制度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具体研究的支撑,任何的讨论还是浮于表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我个人的能力又实在有限,因而不得不把这一宏大的设想暂时放下。概言之,我认为具体研究还没有进行到可以支撑宏观结论的程度。因此,一方面我自己在继续相关领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在指导我的学生从事辽代制度史相关问题的具体研究。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跟我读博士的,陈俊达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辽朝节镇体制研究》,武文君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辽代部族军研究》,都是相关辽代具体军政制度的深入研究,最终的指向都是要搞清楚辽朝国家的运作机制。本书的出版,是两位在此领域的又一部力作。看到他们对相关研究的推进,欣慰之余,觉得我似乎不必再从事相关问题的思考了。想起一副古人的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借以推卸责任、鞭策学生。

两位作者都是我的学生,他们的著作让我作序,我实在找不到借口推托,聊几句题外话,算作序。

杨 军

2024年2月21日於闲置斋

吴凤霞师序

武文君、陈俊达合著的《体统相承,分数秩然:辽朝驻防体系研究》一书即将出版问世,可喜可贺。我有幸成为首批读者,两位青年才俊嘱咐我写一书序,我自知才疏学浅,涉猎有限,然而,推脱不得,也欣赏二位的才气与踏实治学的态度,就学习后所感,略陈已见。或认识与评价有误,还望读者批评。

军事制度,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议题,尤其是辽代军制,辽朝自身所留文字太少,宋元人的记述间接、片段,因此,辽朝军制一直蒙着一层迷雾,让人看不清楚,心生种种疑惑。相关研究一向以来都是辽史研究的难题,当然也是理解和认识辽朝以武立国及何以长世的至为重要的问题。现代学者从辽朝战争、军事机构、军事区划等多重角度触及到辽朝军制问题,但尚未全面系统考察其军事驻防体系构成及运作的问题。本书的研究内容,厘清了辽代军事驻防体系一系列重要问题,其创获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其一,揭示出辽朝军事驻防体系的构成。辽朝行军打仗参与的军队往往属于四个系统:宫帐军(宫卫军)、部族军、京州军、属国军,作者认为,前三者构成辽朝驻防体系的基石,属国军不完全归辽朝掌控,是战时有需要才征调,不与其列。

由于宫卫军与斡鲁朵制度、四时捺钵制度的运行紧密相关,因而对其梳理颇为不易。作者从辽帝“行宫”的空间布局入手,通过宋元文献的比较,确定辽朝捺钵的守卫可分为三个区域(小禁围、大禁围、大小禁围外)四重宫卫(硬寨军和其他护卫形成小禁围的两重宫卫、诸行宫都部署之下的直属军队为大禁围宫卫军、殿前都点检所领宫卫军处于大小禁围之外)。至于宫卫系统的运作机制,作者强调,三个区域的宫卫军在职能范围上是相同的,皆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维护捺钵运行,当然也作为重要军事力量会被派出镇戍要地。不同名称的专支军队(如鹰军、凤军、龙军、铁鹞子军等)可能皆是天子禁军。隶属于不同机构的宫卫军又有不同分工,且在发展过程中,其管理机构由单一军事转向军政双重性质。

至于部族军,作者从辽朝部族军、政的管理模式切入,首先明确了部族营军的管理者及隶属机构,“由节度使或石烈夷离堇、都监统领,隶诸军事机构和大王府”。但诸军事机构主要对部族军的镇戍事务负责,部族军的调兵权通常归北枢密院。其次阐明了辽朝部族军兵员成分随部族体制而变化的特点,即最初仅包括契丹人,后来将非契丹游牧民族陆续纳入。部族军的镇戍地也以辽朝内地(位于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向外延伸,分别隶属于诸军事机构,其镇戍地的选择与牧场息息相关,并形成一定范围的驻防区。

关于辽朝京州军驻防,作者所用篇幅较长,其中,对于京府驻防的梳理是从五京留守军事职掌的讨论开始的,进而涉及五京的军队设置和军队管理,以及五京留守的武职僚佐,论证过程充分利用了辽代石刻资料,并一一绘制出南京、西京、中京、东京驻防体系的示意图。有关节镇驻防,也从分析节度使的军事职掌开启,依次论及节镇的军队设置与军队管理,节度使的其他武职僚佐、作为军事机构治所的节镇驻防布局等。作者的结论性认识是,辽朝为应对来自周边政权及部族的威胁,进一步强化了节镇的军事职能,弱化了节镇的民事职能,同时,辽朝也没有忽视大蕃府(黄龙府、兴中府等)、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的驻防事宜,使京州驻军遍布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

作者也强调,上述三个系统的军队所构成的驻防体系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以移动的捺钵为中心,负责防卫辽帝及朝廷,可视为中央驻防力量,外层镇戍要地,可视为地方驻防力量。内外军队皆由朝廷控制,天子禁军因事可派驻地方,地方驻军也有至捺钵番上者,并暂时隶属于宫卫长官指挥。从辽朝军事驻防体系及运作机制看,辽朝驻防军队动静相宜,是辽朝维持“行国”体制,管理京府州县,镇戍四邻的军力保障。

其二,总结了辽朝军事区划与驻防运作的分区化与层级化特点。

与以往学者们的认识有所不同,本书作者认为,辽朝的军事驻防具有区域分布特点,这从高级军事区划的布局可以确定。从现有文献反映出的信息看,辽朝高级军事区划主要有九处,其长官或为招讨使,或为诸京留守、都统军使,或留守兼任的都元帅、都总管、都部署等,分别布局在:上京留守辖区“上京路”、中京留守辖区“中京路”、东京兵马都部署(东京留守兼任)辖区“东京路”、南京都元帅(南京留守兼任)辖区“南京路”、西京兵马都部署(西京留守兼任)辖区“西京路”、西北路招讨司辖区“西北路”、西南面招讨司辖区“西南路”、东北路统军司辖区“东北路”、兴中府知府监察区“辽西路”。至辽末最终形成十一处高级军事区划,即黄龙府路和平州路皆升格为高级军事区划。

作者指出,辽朝军事区划的层次有三级:除了上述九处(后十一处)高级军事区划,中级军事区划包括北女真兵马司辖区、南女真汤河司辖区、黄龙府都部署司(后升格)、保州统军司辖区、乌古敌烈统军司辖区等。低级军事区划则为节镇。就三级军事区划的布列的范围看,高级军事区划覆盖全国,中级军事区划为高级军事区划的分支机构,并不是各高级军事区划普遍设置,而是因军事需要而设。低级军事区划则密布于各人口聚集地和要地。

其三,概述了辽朝行军体制问题。主要从行军的兵员、编制及统帅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如果说本书前五章以静态审视辽朝驻防体系的诸军为主,动态考察驻防运作为辅,那么本书第六章则是着力考察各驻防力量参战过程中的行动状态。只是限于史料,所论较为简略。

文君、俊达是我熟识的青年学者中敢于挑战难题,目标坚定,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典范。他们秉持开拓、创新的初衷,勤奋耕耘于辽史阵地,不断推陈出新。尽管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还不够尽善尽美,比如,在文字表述上,由于节下较少设目,虽然有内在逻辑,也是分层展开论述的,但如此专门的学术研究,着实不易读。但是,瑕不掩瑜,本书所论内容确实多有新意,值得仔细、深入研读。他们在前贤研究辽代军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研究视野,深入挖掘辽宋元时期的史料,将辽朝驻防体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诸多问题有了清晰的内涵,他们对辽朝军制研究的贡献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相信阅读本书的读者必将从中获得新知和新的启迪。

吴凤霞

2024年3月于锦州

后 记

本书的写作最初源自博士论文选题,博士入学后我与杨军师商议将辽朝的军事制度作为研究内容,并最终选定以“辽朝驻防体系研究”为题。在经过辽金史读书会讨论后,于2018年5月在专门史教研室正式开题。开题报告有幸得到程妮娜老师、赵永春老师、宋卿老师、王万志老师、陈鹏老师的斧正。之后,在搜集史料和写作过程中,发现仅部族军一个系统的研究足以支撑起一篇博士论文,在各位老师的建议下,我随即先选择单作这一系统的军事研究。

2020年博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围绕辽朝军事相继出了一些成果。以此为基础,2022年3月,我以“辽朝驻防体系研究”为选题,申请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于同年9月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此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着手进行的。

自杨若薇先生著《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王曾瑜先生著《辽金军制》、关树东先生发表系列论文、康鹏先生著《辽代五京体制研究》,我们对辽朝军事制度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化之中。本书即是在诸贤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和项目组成员陈俊达师兄多年的研究进行的深化与拓展,对学界已达成共识的问题则不再重复研究。书中部分内容曾先后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史学集刊》《古代文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南开史学》《辽金历史与考古》等刊物。本书第四章、第五章由项目组成员陈俊达执笔,其他部分由武文君执笔,并完成统稿和校对。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并出版,要感谢杨军师、吴凤霞师、向燕南师三位恩师平日的指点与教导,感谢吉林大学专门史教研室诸位老师,感谢帮助和支持我们的各位学界老师、同仁。感谢鼓励我们前行的家人。

2024年2月10日 书于长春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微信号:songshiyanjiu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