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侖——懸在雲端的草原
郝菊先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是童話的世界,純淨得沒有一絲雜質。草地碧綠,空氣透着清新;木質棧道伸向遙遠的天邊;天空仿佛被水洗過,如羽毛般輕盈;白雲在碧草連天的地方飄落;百花與百花在風中起舞;草和草因為同根而手拉着手,仿佛心連心的甯武人民。
自打揚起牧鞭的那一刻,馬兒像長上了翅膀,但馬的夢想不隻是草原。跟着一匹馬你可追溯到春秋戰國,追溯邊塞風情,追溯曆代帝王在這裡牧養無數戰馬;說起山西、汾源、甯武關......南桂馨、台骀、周遇吉.....也一個個走來,又走遠,但馬侖草原始終是他們熱愛的沃土。穿過一片原始森林,可騎馬、可徒步,抵達一個高過呼侖貝爾的草原,但你終究無法抵達草原的遼闊。
這裡是馬侖草原,陽面是萬仞花崗石壁,陰面森林覆寫,頂部芳草如茵,秋冬之交時,百草金黃,故又稱黃草梁;這裡是蘆芽山的北峰,萬畝青草在山頂鋪開巨大的天然牧場;這裡是管涔山頂,萬裡雲海聳立在海拔2721米的高山之巅,風起雲湧,白浪逐流,時而似千軍萬馬席卷而來,時而波平如鏡,一鋪萬頃;這裡是華北最大的亞高山草甸之一;這裡是“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裡,形成于75萬年前的草甸與海拔2736米的蘆芽山相距2公裡,南北相望;在這裡,草甸、森林、高山、峽谷、奇松、怪石、長城、将台、基塔集為一體,成為絕妙的風景聖地。
金龜馱寶
馬侖草原形成于75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至今冰石河景觀仍保留在西北隅,廣闊的草甸系冰川期的冰蝕台面,蒼茫寬廣,是和五台山亞高山草甸草原、曆山自然保護區的舜王坪亞高山草甸齊名的“山西省三大高山草甸”之一。
黃草梁是随蘆芽山同時期形成,為馬侖背斜的單面小平夷地形,與荷葉坪相呼應,平均海拔26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2-3℃,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為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是典型的亞高山草甸區,總面積約9996畝。
該區内最主要的特征是:在高寒溫帶半濕潤氣候條件下,亞高山草甸土進行濕草氈腐殖質積累和凍融氧化還原過程發育形成草氈層,腐殖質層和暗灰色田質層,因本範圍内基本為灌叢草皮層發育,但松緊度降低,彈性小,呈谷緣山坡地,田質為花崗岩、砂闆岩的殘積物和冰積物構成。加之由于溫差很大,冬季溫度為-38℃左右,區内形成明顯的風凍球地貌。
行走在茫茫的草原上,你會感覺草甸子并不平坦,到處都是隆起的尺餘大小的包,從生态學角度講,這包叫做凍脹丘,是由于地下水受當機地面和下部多年凍土層的遏阻,在薄弱地帶當機膨脹,地表變形隆起而成。老鄉們給這些包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金龜駝寶。其牧草營養價值大,素有“放牧半月,增膘一拔,瘦畜可肥,病畜可醫”的美譽,踩上去軟綿綿的。你若來,最好在七、八月份,即使要走那木棧小路,也要踩踩這軟綿綿的"金龜馱寶",會給你帶來别樣的感覺,别樣的好運。
草原主要植被有耐寒喜濕性的荷草科、菊科、豆科如早熟禾、鴨舌草、蒲公英、泥胡菜、菠葉酸模等草本植物。主要動物獸類有西藏鼠兔、中華鼢鼠、褐宗鼠等,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生态生物圈。
馬侖草原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濃厚的人文景觀,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植物資源,使其成為管涔林區最有典型意義、最有旅遊價值和科研價值的地域,是中外遊人觀賞大自然研究地球地質、地層的視窗。
北齊長城遺址
北齊長城遺址縱貫馬侖草原東西。城牆有紫羅石壘砌而成,露在地面上高一米多,寬五米許,經曆了時間長河的浸潤,這長城早已變身為一條綠色的巨龍,锲而不舍地守護着這片土地。每一塊石頭裡都寫着悲與喜;每一塊石頭裡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塊石頭裡都有戰鬥的風煙。
北齊長城築于那個曾經親自送蘭陵公主于樓煩之北的東魏大丞相高歡及其子高洋執政期間。為了確定晉陽安全,東魏武定元年(543),高歡于西至馬陵(今岢岚縣境)、東至上澄(即甯武盤道梁)一帶修築長城。北齊天保三年(552),文宣帝高洋又從黃栌嶺(今離石、汾陽境内)起築長城,北至杜平戍(今岢岚縣境),總長200多公裡。北齊天保六年(555),又調民夫180萬築長城,西起恒川,東至幽州夏口(今北京居庸關)。天保七年(556),又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于海。前後所築長城1500多公裡,每隔5公裡設一戍,其要害處皆設州鎮,凡25所。其中管涔山一帶的長城屬肆州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柔然、突厥入塞南襲。如今,有兩處儲存比較完整的段落位于甯武和岢岚交界處的懸崖上。裡外兩側都用當地的紫羅石砌成,中間填有大量的碎石,無灰漿,随山崖就勢而築,頂寬3米左右,高約4米左右,是目前全國儲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北齊長城。這古老的長城見證了一段不朽的曆史。這一群築長城的人,把他們的信仰屹立在這高山之巅,向我們昭示着它在當年用以抵禦北敵南襲的卓越功用。
當我們在如此高遠的深山峻崖之巅,品賞這塞上地域“破格”擁有的塞外風情,觀覽先輩們苦心構築的堅固防守工事時,我們除了感慨這壯美奇景,有誰能不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超凡力量,更加肅然起敬,引以自豪呢!
塔群,将台
馬侖草原西南的一片窪地,有古代建的石佛寺,寺後有舍利塔群,是唐代以來曆代僧侶的墓葬,今多已坍塌,大多半掩半露。據有心人仔細尋找,曾見到碣碑上有"貞元年間”字樣。林立的殘垣斷壁,讓人不禁遐想起當年蘆芽山周圍群眾安居樂業,寺院林立,香客芸芸的情景。
馬侖草原的西北方海拔最高,有草帽頂之稱,頂上有一高台,傳說這裡是遼将韓昌的點将台,它與荷葉坪的楊六郎點将台遙相呼應,提醒着後人不忘曆史上民族之間的紛争與融合。關于《楊家将》忠貞愛國的故事早已成了寫在高原上的文字,流淌在甯武人的血脈裡,成了世代不朽的愛國主義教材,不斷更新着其神聖的教育意義及遠大影響。
奇松怪石
馬侖草原東南方向有一片松杉林,人稱怪松苑。一棵棵松、杉,盡管不是那麼高大筆直,但是它們盤紮的枝丫盡顯蒼勁與堅韌,是大自然造化下的鬼斧神工,才能有如此的巨型盆景傑作。那些落葉松孤獨堅韌地活着!生命的力量,在高處淩冽的風中,依然挺拔着,影響着來過這裡的每一個人。
馬侖草原正南面還有奇石坡,其間山石造型各異,怪石險峻嵯峨,奇巒疊出。其中“繡球獅子”、“天書”、“壽桃”、“八戒思鄉”、“八仙醉酒”、“黃龍洞”、“黑龍洞”、“佛指嶺”、“金菩薩”、“金蟾含珠”等,皆為佳景。遊人遊覽其間,宛若進入仙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春有萬畝綠芽兒的希望;夏有大海的碧波蕩漾;秋有一地黃金甲;冬有林海雪原。馬侖草原這絕頂平原,這全國罕見的亞高山草甸,不僅是孕育中國北方農業文明生态系統的最好寫照,更是探究中國古代戰争文化的寶貴資源,具有較高的保護、科研、生态、人文和旅遊價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科學的論斷,“牢牢守住生态保護紅線”是時代的要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是黨的二十大以來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馬侖草原不僅是一副美麗的畫卷,更是一本天然的教科書。保護生态環境,建設美麗甯武是甯武縣政府和人民不懈的努力。我們仿佛看到了在天高雲淡的萬裡長空,英姿勃發的甯武“鳳凰”正展翅騰飛,而且必将越飛越高。甯武正站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的新起點!甯武正進入高歌猛進的新時期!
馬侖草原
在天與地相接的地方
白雲落下來
羊走進去也成了白雲
在馬侖草原上繡花、
走方正、變圖形,
其實我從未放棄走進去的沖動
隻是沒有羊兒的白袍
如此也好
越走草原越遼闊
眼前始終是綠色的浪濤
也許長一雙風的翅膀更好
風剛起
草原上的百花就翩翩起舞
我挨個兒吻過她們的臉
不偏三,不向四
不辜負一地好顔色
來源:甯武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