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風(守望·特别策劃)

作者:國門河口
傳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風(守望·特别策劃)

  顧旭昌家的小院裡,孩子們和大人在做遊戲。

  顧旭昌攝

傳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風(守望·特别策劃)

  陳靜(左一)一家在公園裡看書。

  受訪者供圖

傳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風(守望·特别策劃)

  韓淑秀(右)和薛奎在巡邊路上休息。

  盧鴻雁攝

傳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風(守望·特别策劃)

  倪伯蒼(左二)和陳玉蘭(左三)在向村民發放法規宣傳單。

  受訪者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資料顯示,大陸目前有4億多家庭。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展。近年來,在各地區各部門推動下,大陸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落地生根。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4個家庭,了解他們傳承好家教、培育好家風的故事。

  ——編 者

  顧旭昌家庭五代同堂相親相愛

  “親人經常聚在一起很幸福”

  一場小雨過後,樹上的葉子綠得透亮。雲南省魯甸縣一戶人家的院子裡,紅色、粉色的玫瑰競相綻放。随着一聲“開飯喽”,顧旭昌一大家子人取碗拿筷,不一會兒,桌上的很多菜就見了底……

  “五一”假期,小院裡聚了70多口人。“親人經常聚在一起很幸福,大家一起吃飯聊天,氛圍特别好。”顧旭昌說,“過年的時候人更多呢!”

  顧旭昌是家中的第二代,一大家子五代同堂,有28個小家庭、100多口人。“咱家這麼多人,能不能辦個‘年會’?”2009年,在顧旭昌侄子顧午淋的提議下,一大家子大年初二開了第一次“家庭年會”,除了吃團圓飯,各個小家庭還要表演節目。

  小院從前是顧旭昌的父輩居住,土瓦房雖然破舊,但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父親是國小教師,我們小時候,他把房子外牆當黑闆,教我們讀書識字。”顧旭昌說,重視教育是父輩傳承下來的好家風。

  第一次“家庭年會”就在小院的水泥地上舉行,大家圍着院牆坐一圈看表演。2019年,顧旭昌三兄弟出資翻新了小院,蓋起4層小樓,“家庭年會”則搬進了客廳。

  “家庭年會”上還評選出“優秀家人”,設定了一些獎項。“我們的評選儀式感滿滿,還有頒獎詞……”顧旭昌說,“我們希望以這些活動為載體,讓好家風代代傳承。”

  去年暑假,大家又想出了個“開辦訓練營”的點子。孩子們不僅要在小院裡完成課業,還學着包餃子、炒菜、洗衣服。顧旭昌的侄女顧俊敏說:“從‘訓練營’回來後,兒子自理能力更強了,不僅自覺讀書、寫作業,還會幫家長做家務。”

  “老有慈心,小有孝心;心存善念,儉以養德……”屋裡,一幅毛筆寫就的家訓挂在牆上。屋外,小院裡搖起跳繩,大人小孩齊上陣,滿是歡聲笑語……

  陳靜家庭在書香中共同成長

  “閱讀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

  “開始看書啦!”晚上9點,陳靜做完家務,招呼丈夫賀玮傑和兩個女兒到書架上各自取書,在客廳圍坐在一起,閱讀分享。這樣的親子時光,在重慶市榮昌區市民陳靜家已是尋常。兩個80後帶着兩個10後,每周一次家庭閱讀分享會,每年一份家庭心願書單……一家人在書香中共同成長。

  夫妻倆的卧室裡放着一個落地的三門大書櫃,孩子們床頭則擺着裝書的竹編筐。“可以将近期看的書籍放在裡面,睡覺前看看。”陳靜說,家裡的茶幾、餐桌上也都有書,想看時就能随手翻閱。

  “閱讀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陳靜介紹,他們注重采用有趣的方式,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周末晚上,夫妻倆經常組織“家庭詩詞大會”,兩人為一組“賽詩”,一組說唐詩題目,另一組背誦對應的詩句。

  還有一次,一家四口扮演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的角色。“平時我們都不大好意思表達愛意,但那次,大家沉浸其中,互相表達感情,關系更融洽了。”陳靜說。

  這幾年,陳靜和賀玮傑一有時間就帶着兩個孩子出去走一走,一睹書中提到的大美河山和人文勝景。

  書裡提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不過,在出門前,陳靜給孩子們布置了“作業”:為什麼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的原理是怎樣的?李冰父子做了哪些工作?……做好“預習”,孩子們在參觀時感觸更深了,回家後閱讀的興趣也更濃了。

  去年,一家人在北京遊覽了長城、故宮,還觀看了升旗儀式,孩子們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回家後,夫妻倆“趁熱打鐵”,買了一些曆史類書籍,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

  從2020年開始,陳靜和賀玮傑定期舉辦家庭教育公益分享活動,還在小區内組織小型閱讀分享沙龍,與鄰居們交流閱讀經驗,推薦、交換書籍。“我們想讓書香飄得更遠,讓更多家庭享受到讀書的樂趣。”陳靜說。

  韓淑秀家庭巡邊五十餘載

  “我們懂得有國才有家”

  這一天,韓淑秀帶上法規宣傳單,和老伴薛奎一起步行向東,一直走到一條黃沙土道前……夫妻倆是黑龍江省東甯市三岔口鎮東大川村村民,也是當地的護邊員。這條蜿蜒向前的巡邊路,見證了老兩口50多年從青絲到白發的溫暖相守。

  1971年,23歲的薛奎迎娶了19歲的山東姑娘韓淑秀,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夫妻倆始終互相扶持。薛奎有胃病,有時疼起來幹不了活,韓淑秀就給丈夫做面片湯養胃。那時,面粉稀缺,她自己都舍不得吃上一口。薛奎不善表達,卻有着自己的感情表達方式,去地裡幹活時發現山葡萄和山梨,就采回來帶給妻子。

  “太深奧的道理咱講不出來,但我們懂得有國才有家。”韓淑秀說,剛嫁過來時,當地民警向他們提出協助守邊護邊的建議,夫妻倆沒有猶豫便答應了下來。

  夏季蚊蟲多,冬季風雪大,夫妻倆在農業生産之餘與民警一起宣傳邊境法規、制止非法狩獵、修複破損設施……53年中,他們巡邊超10萬公裡。

  在大女兒薛紅蘭的記憶中,母親忙碌的身影有時在巡邊路上,有時在做飯的鍋台旁。駐勤民警吃飯時間不固定,韓淑秀總是随時為他們燒火做飯。夏天時,韓淑秀揮動鍋鏟汗濕衣背的畫面,深深地留在了薛紅蘭的腦海中。

  又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依舊是那條黃沙土道,夫妻倆身邊多了一個人陪伴。三兒子薛連軍經常在工作之餘陪父母一起巡邊。在韓淑秀和薛奎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也都樂于助人,經常力所能及地做好事。有一次,二兒子薛連剛在回家途中遇到因車禍受傷的村民,他主動攔車把村民送往醫院,直到傷者轉危為安才悄然離開;冬季山路結冰行車困難,薛連軍就在路面抛撒細沙或爐灰渣,防止過往車輛打滑……“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們要講奉獻、有愛心,我們要把這個好家風傳承下去。”薛連軍說。

  倪伯蒼家庭堅持為村民服務10多年

  “隻要鄉親們有需要,我們願意做更多”

  來到江蘇省啟東市海複鎮廟基村網格員倪伯蒼的家,遠遠看去,這排平房并不顯眼,但走近一看,卻讓人眼前一亮。

  屋前有一排宣傳欄,除了3間自住房,其餘房間都被改建成公共活動空間。東邊第二間是“家庭普法站”,陳列着相關報刊書籍;南邊3間是網格活動室等,裡面有電腦、電視機、放映機和會議桌椅……

  2012年,啟東市實行網格化管理,村民倪伯蒼成了一名網格員。小到修水龍頭、換燈泡,大到打官司、建房子,他有求必應。

  一開始,老伴陳玉蘭有些埋怨:“家裡的事都顧不上了。”于是,倪伯蒼每天早早地起來做家務、幹農活,忙完了再去忙村裡的事。

  “老倪真了不起!”倪伯蒼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認可,也得到了陳玉蘭的支援。晚上回家後,倪伯蒼便将一天的工作記錄下來。陳玉蘭默默地幫丈夫調整台燈,倒一杯水。在陳玉蘭的陪伴下,倪伯蒼記下了49本共120餘萬字的“民情日記”。

  漸漸地,陳玉蘭也參與到倪伯蒼的工作中。有一次,一戶人家鬧沖突,陳玉蘭負責做婆婆和兒媳婦的工作,倪伯蒼負責做兒子的工作。“她以情動人,我則講道理,我們倆互相配合。”倪伯蒼笑着說。

  調解工作難免遇到誤解,但他們從不計較。有一年除夕,一戶村民因為不滿調解結果,找上門來。這件事讓倪伯蒼感到很愧疚,陳玉蘭安慰他說:“一點小波折,别放在心上。”

  10多年來,夫妻倆先後為村民排憂解難1200多次,成功調解沖突糾紛1000多件。村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倪家伯”“倪家媽媽”。“隻要鄉親們有需要,我們願意做更多。”倪伯蒼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