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神奇了!沙地家家養蠶的那些事兒……

作者:錢塘新區報

養蠶,沙地人稱作“看蠶”,在沙地有着悠久的曆史。清代乾嘉年間,因江道改流,原屬海甯的赭山、南陽、河莊、樂園一帶,并入南岸沙地,并改隸蕭山。此處曆來種桑養蠶,有“九裡杏花十裡桑”之稱。受其影響,沙地均事蠶桑。自開春起至秋葉落,處處桑樹油綠,家家蠶事繁忙。

太神奇了!沙地家家養蠶的那些事兒……

看蠶人家,均有桑園。池沿屋邊,植滿桑樹。早期的桑樹品種,為火桑、湖桑、青桑、望海桑、紅頂桑等,均屬喬木桑、高幹桑。桑苗培植,多用枝條垂壓法,即用竹鈎挂住旁生枝條,使之逐漸接近地面,至冬季壓土,來春便生根發芽,可剪開移栽别處。

壓條培植的桑樹,不生桑葚,不開花。樹高約兩米時,主幹“斷梢”,則枝葉紛披,采桑甚便。如以籽播,于立夏時節采撷紫熟桑葚,用稀泥水搓散籽粒,連水澆于地面,至秋季即長苗尺餘。但這是“草桑”,尚需嫁接成“糯桑”才可喂蠶。各家桑葉,總體自給。或有餘缺,則由中介調節。中介者稱作“桑主”,桑主一般路邊橋堍搭棚攏市。早晨,桑葉有餘之戶陸續挑來,需求之家前來購買,桑主則過秤作中。成交後,桑主按總額抽取頭錢。

蠶籽,以外來為主,稱“來路籽”,多由(當時)嵊縣蠶農前來走村串戶兜售,也有蠶桑研究機構推行的改良種。部分農家自備“土籽”:春蠶作繭後,留一定數量作種。約十餘日,繭破出蛾,雌雄均等,相遇即交;後,雄者衰竭而死,雌者即刻産卵。

承卵以紙,每蛾所産兩百餘粒均勻密布,一一黏于紙上,無一粒堆積。産卵既畢,即在每張蠶籽四邊夾上竹條,懸挂于通風避日處,并忌煙火、桐油等異味。至臘月十二,祭祀蠶神,取下蠶種,用鹽水浸泡十二晝夜,至臘月二十四撈起,用微火烤幹,此稱“蠶浴”。經浴,劣種自死。然後儲藏于箱匣,使之不透風,不受潮,直至清明取出孵化。

太神奇了!沙地家家養蠶的那些事兒……

桑樹吐出新葉,蠶婦開始“催青”。先将蠶籽張挂于室内通風處,待蠶籽轉綠,即用手巾包裹焐于胸背之間,是為“焐籽”。經兩三天,蠶苗出殼如蟻,即以雞毛撣入小匾,養于無風而通氣的朝南蠶室。喂養幼蠶的桑葉,需細如煙絲。切葉時,使用麥草砧,不損刀。摘下的桑葉,儲存于甕,不易幹枯。

俗稱蠶眠為“幼”。自出種至頭幼、二幼、三幼、大幼,直至上簇作繭,約一月。幼蠶漸長,予以分扁而一層層疊于蠶架之上,稱之“動蠶架”,意為由此進入蠶事忙季。至于幼蠶需炭火保暖,壯蠶需明亮通風,蠶座需疏密适中,飼蠶勿用霧葉、露葉,以及加網除沙,提青促幼,圍簾上簇等,均屬常事。其間多有技巧,比之桐鄉、海甯,略遜一籌。

太神奇了!沙地家家養蠶的那些事兒……

蠶繭收起後,一般直接挑到附近街鎮的繭行出售。坎山、頭蓬是較大的繭市,有衆多的繭行。也有自家缫土絲者。缫土絲,需剝去蠶繭外圍絲綿,然後擺一篾籠竈,一絲車。用文火燒燙竈镬之水,放入一把繭,即以長筷攪拌,使繭泡軟,脫去膠質,漂出絲頭。

再将七八個絲頭抽出提住,粘成一股,穿過絲車的控絲閥,搭于轉架上,腳踩絲車,絲條逐漸抽出。镬内繭完之後,又抓一把攪拌,将絲頭添接于輪,繼續踩車。如此循環往複,最終從輪架上将整匝的絲取下,紮成一絞。窮日之力,一人可缫絲一斤左右。土絲去膠未盡,且粗細不均,大多出售,少數人家請腰機師傅織成土綢。土綢又厚又硬。

看蠶人家普遍祭祀蠶神,稱之為“蠶花娘娘”。除蠶浴時祭祀,一般還要祭祀兩次:一次在幼蠶出苗之後、頭眠之前,祈求“蠶寶寶”順利成長;再一次是在成蠶“上山”之時,祈求蠶繭豐收。祭品一般為兩盅酒、一塊肉,焚香點燭,揖拜祈求。有的還要加供一碗豆粥,祭畢,在豆粥上蓋一片肉,置于舍頂喂老鼠,因老鼠是養蠶的大敵,以此祈求老鼠不要傷害“蠶寶寶”。

太神奇了!沙地家家養蠶的那些事兒……

舊時,看蠶期間,忌人來往,有的甚至閉門謝客,雖親戚朋友也拒不招待,以免沖克蠶神,傳染蠶病,稱“蠶忌”。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江浙蠶絲業普遍陷于絕境,沙地大面積毀桑種糧。之後無較大起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擴大種糧面積,桑園全廢。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為發展副業,河莊等圍墾地區種桑養蠶,至八十年代中期萎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