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它曆史久遠,曾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作者:北京紀事
它曆史久遠,曾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原标題《消失多年的家織布》

20世紀70年代初,從順義楊鎮向東至平谷、薊縣、興隆等地,我們可以看見這樣一種景象,公路兩側田裡勞作的人多穿一種家織布的衣服。這種布布料紋路稍粗,多為藍色、黑色,也有綠色,做成制服的樣式。這種衣着與經濟有關。順義潮白河以東地區,因遠離城區,交通不便,經濟單一,收入較差。是以,很多人家裡的衣服、被褥、帽子、襪子,乃至門簾、窗簾等都用家織布。“家織布”,又稱“土布”,它的曆史很久遠,起源已難考。順義楊鎮往東村裡許多人家都有紡車、織布機,這一帶從事紡線、織布的人家較多,他們不僅滿足自己家、本村人家織布,還到外村為人織布,形成了産業。

它曆史久遠,曾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織布由彈花、紡線、繞線、漿線、挂線、認缯、織布、染布等工序組成。每年秋季,棉花摘下後,地裡的其他活也已完成,人們開始做織布的準備。摘下後的棉花裡面有葉子、稭稈等,人們先要把這些雜質等清除。而後彈棉花,彈時把棉籽去掉,是為皮棉。棉花蓬松柔和、潔白,疊成一鋪一鋪的,一鋪稱“一桄兒”。下一工序是紡線,紡線要把棉花卷成棉條,一條約半尺多長,拇指粗細,中間用高粱稈的外皮做芯,而後在紡車上紡成線。紡線時,操作者右手轉動紡車,左手續線,續線要手上的功夫,線勻稱與否,都靠紡線人的續線手藝。紡出的線根據使用,可粗可細,但粗細要均勻,不僅可用于織布,日常縫制衣服、被褥或織襪子,也用這種線。

棉線紡成後,要先漿線。漿線要在晴天,又占地方,要選在地方寬敞的場院或是街道,便于操作。漿線先把棉線放在木架子上,架子約有二尺寬。而後認缯,缯用竹闆制成,中間有孔,約2尺寬。把線一根根穿入孔中,為的是把線撐開,便于漿線。認好缯後,把線挂好,再上漿。漿線用米湯最好,但那時白米較少,隻能改用白面、細玉米面、高粱米熬成,湯要稀稠适中,不能有疙瘩。漿線可使棉線挺括,有拉力,織布時不亂線。漿線時,一手用刷子來回地刷漿,另一手向前推缯,線刷得要均勻,防止粘連。刷後,瀝幹,挂在架子上,傍晚時收起來,漿好後的棉線就可上布機織布了。

織布機為木制,本地的木工有人專會打制織機,織機分立式卧式兩種。織布機的結構全部是榫卯,不用釘子。織布機由機身、大梁、輥子、卡輪、缯、梭子、弓子等件組成。

它曆史久遠,曾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織布時,要先把線挂在輥子上,而後把線向下,這線稱為經線,又稱長線。挂好線後,把輥子放在機子上。下一步還要認缯,缯稱“陰陽缯”(兩塊),約二尺長,半尺多寬,中間是一排密密的小孔。認缯穿線時,要隔一根穿一根,為說得明白,穿線時的順序是先穿陰缯,單數,1、3、5、7、9,依此類推,餘下雙數的線穿入陽缯内。下道工序是穿梭子,梭子上穿的線是緯線,又稱短線。緯線要先蘸濕,以增加拉力,而後把缯固定在織布機上,再把線挂在下端的輥子上。

操作時,人坐在機前,左右腳交替踩動踏闆。右腳踩動時,陰缯擡起,兩缯之間出現菱形空當,操作者右手拽動上方繩套,梭子便順着缯之間的空當穿過去,這個動作稱為“拽梭”。操作者踩動左踏闆,陰缯落下,陽缯擡起,操作者再拽動繩套,梭子又向相反的方向穿回,如此反複。于是兩塊缯交替上下,梭子左右穿回,經線和緯線交織在一起,布便織成了,這道工藝稱編織。操作的人左手要不斷地敲打織好的布匹,使織好的布不卷不褶。操作的人兩手兩腳要配合得好,織好的布平整勻稱,不斷線,效率也高。

織布時,織布機哐當哐當響,傳出很遠,聽聲音就知道有人在織布,有時幾家都在織,也是一道風景。請人織布,主家管飯,活幹不完,也提供簡單的住處,帶有濃厚的農耕社會印記。織出的布紋路細密,接近後來的平紋布,比外邊買的布稍厚。但幅都較窄,約一尺二寸寬,32尺長為一匹,做褥子都要兩幅,做上衣背後也有一道聯結的痕迹。

它曆史久遠,曾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每年秋後,人們開始紡線織布。有時一家織一匹、幾匹,也有幾家湊成一匹。布織成後,根據需要染成各種顔色。舊時,有不少村裡都有染坊,染布叫“出布”。顔料要去外邊買,有青色、藍色、紅色等常用色。染布時,大鍋裡放上水,加适量的鹽,放上顔料煮。上世紀70年代實行軍綠色,有的人把布染成綠色,也挺好看,還可以染成雨過天青色,顔色似雨後的天,由淺入深,挺悅目。有的人家講究,要在布上染花,染布的人會按要求把布折疊成花樣,用線紮起來,染布時,把花樣讓出來不染。待染完布,曬幹打開,沒染的部位就成了花,也挺好看。品種有牽牛花、葵花、月季、九花等。殷實的人家,往往會存幾匹布備不時之用。因是純棉花織出的布,穿在身上比較舒服,有吸汗、透氣等特點,冬季穿着保暖性好。因較厚,夏季穿在身上,容易出汗,但不會黏漬漬地沾在身上。

那時,多數人家的被褥、衣服、門簾、桌布、鞋都用這種布,衣服多做成便服。随着社會的發展,服裝樣式也越來越多,人們認為便服太土氣,就有手巧的人把上衣褲子都做成制服。上衣也是四個兜,既好看,使用也友善,有人戲稱為“粗糧細作”。冬閑時,本地活少,人們還常到密雲、興隆、薊縣等地區去織布。他們把織機用車推着,沿着崎岖的山路頂着北風前行,可見其艱苦。解放前,農村生活困難,請人織布,多付糧食,玉米、小麥、小米、黍子、糜子等都有,事前說好織一匹布給多少糧食。據一位織布人的後代講,解放初期,經濟有了好轉,一個人織一天布,可以收入一塊錢,那時物價低,這個收入在農村是很可觀的了。

衣食住行,穿衣排在第一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有人類以來,人就要穿衣服,想來已有幾千年或更長的曆史,是以,織布的曆史應當很久遠。改革開放後,随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布的花樣越來越多,品質也好,土布因工藝落後,裝置簡陋,效率也低,織出的布較厚,夏季穿着也熱。人們也不再織這種布,那些紡車、布機也逐漸淘汰,而紡線、織布這門手藝也逐漸消失。如今,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能講起如何織布,年輕的人則很少知道。紡車、織布機以及織布的工藝則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

作者丨金克亮

【文章來源:《北京紀事》5月刊】

它曆史久遠,曾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