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作者:冷炮曆史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公元前208年,安條克三世的塞琉古軍隊仍在急速向東,誓要重振亞洲内陸的分離地盤。但與先前的波斯或帕提亞叛軍不同,下個對手雖孤懸于阿富汗山區的巴克特裡亞,卻也是希臘人比例最高的地方利益集團。

是以,雙方在阿裡烏斯河的交戰,就成為兩支希臘軍隊的異域相撞。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塞琉古帝國衰落 促成巴克特裡亞本地集團的分離

早在公元前247年,原為總督的狄奧多圖斯宣布獨立,将巴克特裡亞省剝離出塞琉古帝國。彼時,大王安條克二世正處焦頭爛額之際。不僅在叙利亞南部的戰争中敗給埃及托勒密王朝,還在北面遭遇凱爾特蠻族入侵小亞細亞半島。由于連年戰争,他不得不向東方各省征收超額賦稅,并要求動員更多部隊替自己填坑。結果便是封疆大吏們的争相背叛。例如稍後被蠻族占據的帕提亞省,也是在這一年決定自行其事。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巴克特裡亞的希臘殖民者 多為原先的雇傭兵部隊

不過,背靠興都庫什山的巴克特裡亞,在地緣方面要更加優越,不像帕提亞容易被遊牧蠻族輕易奪取。當地的希臘定居者,源自為波斯帝國或亞曆山大大帝服務的雇傭兵。在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争結束後,紛紛被遣散到這類偏遠區域肩負屯田戍邊。隻不過在各城市建立之初,他們僅能在新家園充當二等公民角色,服從于數量更少的馬其頓駐軍。直至繼業者戰争爆發,壓在頭頂的一等人紛紛西調,才得以十分幸運的坐享其成。甚至能在亂世中,成為受波及最小的區域之一。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巴克特裡亞的希臘化城市複原

在新的戰争降臨前,巴克特裡亞希臘人已享受過數十年相對和平。一方面是借用先進技術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兩天和果園。另一方面又是東西方交通要沖,能夠憑穩定預期吸引四方商賈光臨。故而城市化人口發展迅猛,經濟條件非常優渥,更讓周遭的本地部落選擇心悅誠服。最後,相對特殊的人文環境,還造就出截然不同的軍事文化。除負責防禦城池的普通公民兵,貴族精英都選擇騎馬作戰,并且在裝備、技巧等方面都領先于其他希臘化王國。盡管有過權臣篡位事變,把原先的君主狄奧多圖斯二世轟下台,但整個基本盤依舊相當牢固。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篡位者歐喜得莫斯 原是前任國王的妹夫

公元前209年,安條克三世遠征的消息已傳至當地,讓上位不久的歐西德莫斯大感情況危急。顯然,隻要帕提亞的阿爾薩斯家族支撐不住,自己的地盤必将淪為下個目标。其次,巴克特裡亞軍隊并無訓練馬其頓方陣,很難靠步兵間的對線扛住強敵。若再考慮到很多城鎮規模有限,并無針對大型攻城器械的防禦設計,怎麼看都無法在傳統模式下維持勝率。為今之計,隻有寄出騎兵優勢,盡可能将遠道而來的王師阻擋在界外。等到對方因補給困難而心生退意,又能靠外交偓佺争取來發展視窗期。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獨特的環境 讓巴克特裡亞希臘人非常倚重騎兵

正因如此,當塞琉古軍隊的各分支由伊朗北部接近,巴克特裡亞的萬名騎兵已在阿裡烏斯河畔嚴陣以待。但過于浩大的聲勢,必然躲不顧對方斥候的敏銳觀察。安條克自知從正面硬沖損失較大,索性在天黑前選擇稍稍後撤,到臨近城鎮安頓主力步兵。自己則親率2000多名精銳騎兵,在後半夜悄悄折傳回河邊,準備借助夜幕掩護完成強渡。雖然身邊可能還有一些輕裝散兵或近衛軍步兵跟随,但他們在即将發生的戰鬥中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好在巴克特裡亞人也疏于防備,為保護戰馬而傳回遠方營地休整,進而給對方以可乘之機。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歐喜得莫斯的部隊 以精銳的鐵甲騎兵為核心

次日淩晨,歐西德莫斯在睡夢中被驚醒,方才獲悉有塞琉古軍隊渡過阿裡烏斯河。當他親率巴克特利亞騎兵趕到現場,甚至沒時間展開作戰隊形,就直接向眼前的安條克發起攻擊。尤其是人馬具裝的鐵甲騎兵,在當時的希臘化列國中還不常見,因而被組建者寄予厚望。可惜,古典時代的馬匹承載能力有限,過于嚴實的護具又十分沉重。以至于影響到沖鋒速度,隻能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接近目标。安條克左右卻皆為頂級精銳,自小按純正的馬其頓貴族傳統訓練,對于如何在馬背上肉搏頗有心得。故而在與緩慢的鐵甲機關近身後,非但沒有顯出頹勢,反而在不利情況下打的有來有回。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塞琉古與巴克特裡亞的騎兵對沖

不過,巴克特裡亞人畢竟有絕對數量優勢。随着騎兵戰在河畔持續,更多人策馬趕到現場增援。他們會用經典希臘戰術,不斷以中隊機關發起進攻。塞琉古人剛擊退一批對手,接着又要面對另一組人的連續沖鋒。大部分人在激烈中倒下,安條克三世的坐騎都被亂刀砍死,本人更被直接打掉幾顆牙齒。但依舊拼命堅持,利用每一輪交鋒的短暫間隙重組隊列,繼而向新來者策動反沖擊。不知不覺中,他們讓大部分敵軍把吸引放到自己周圍,忽略掉阿裡烏斯河對岸的其他情況。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激戰中 安條克本人都險些命喪當場

很快,戰場上的攻守雙方發生逆轉。原來,安條克在戰前特意将一支預備隊留在原地待命。在自己身邊2000人即将損耗殆盡之際,突如其來的增援開始從側面和背面向巴克特利亞人發難。由于先前戰鬥過于激烈,歐喜得莫斯的部下正處混亂階段,根本沒機會重新組織應對。那些裝備沉重的鐵甲騎兵,更是在無助中損失巨大。随着大批本地精英血灑沙場,其餘人也紛紛選擇逃離現場。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在預備隊抵達後 塞琉古騎兵扭轉了戰場局勢

雖然赢得阿裡烏斯河之戰,塞琉古軍隊的損失卻并不算少。陣亡的近1250名騎兵,大都來自貴族家庭或附庸國精英,其代價遠勝過普通公民兵凋零。但功虧一篑的巴克特裡人無疑消耗更大,至少有2500名鐵甲騎兵長眠于本省邊境。歐喜得莫斯隻能逃回首府巴克特拉,無力再布置除守城外的其他事物。是以,安條克能從容不迫的将之包圍,并用差不多兩年時間逼對方乖乖就範。

阿裡烏斯河之戰:阿富汗山區的希臘化騎兵對決

盡管認慫 巴克特裡亞王國卻進入吉盛時代

此後,勝負已分的雙方選擇握手言和。安條克三世帶着勝利餘威,深入到南方的印度河流域,然後才傳回西方策劃其他戰争。盡管他的勝利算不上完美,卻大體上完成對塞琉古東部屬地的整頓,配得上中興之主名号。若非後來執意與羅馬人兵戎相見,無疑會在曆史上留下更好評價。

歐喜得莫斯則用稱臣姿态保住基本盤,繼續經營自己的巴克特裡亞王國。他的後裔将轉戰河中、錫斯坦與印度,把古希臘文明的極東分支延續到整個古典時代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