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散文:“照野豬”

作者:億聰起名鄉土文學社
鄉土散文:“照野豬”

文:王業沁

  看題目,一般讀者很難了解其意思,這是楊灘五合山區地道地道的一句土語,意思是,看護種在山上的玉米(包谷)、山芋、小麥、高粱等糧食作物,以防野生動物糟蹋蠶食一種驅趕方法。

今年五一節期間,我與妻回了一趟五合,和在廣德技師學院教書的三妹夫,及三妹,走了一趟五合的“天路”。這天路是在五合與甯國的分界山嶺上修建的,海拔都在500米以上,大緻路線是從村部出發,到升子口,上山崗,在山崗上,順着山嶺,到冬瓜沖,到元屋,到茅草嶺,下到楊家沖,整條路10餘公裡全在山崗上,越野的汽車可以開行,有上坡有下坡,夠刺激的。

前些年,應五合村書記之邀與廣德作協的一批作家爬了一次天路,那是順着汽車路行走的,一趟走下來也要3個小時,這對長期蹲在辦公室,坐在電腦前碼字的“秀才”們也是一種鍛煉。

這次,我們沒有順路走,為了檢驗自身退休後的體能,也為了追尋知青生活時,上山“照野豬”的那個山窪,我們選擇了看似荒唐的“路線”,穿越竹林,爬山坡,在過去種過玉米的山崗上,走羊腸小道。退耕還林,樹木禁伐後,山中林木茂密,大雪壓倒壓斷的毛竹和樹木比比皆是,橫七豎八地倒在山林中,還有一些帶刺的灌木,無法用“走”來描樹,隻能用“爬坡鑽樹林”來形容,還未爬到山崗已經是一身臭汗,野物們行走的羊腸小道上,野豬、野兔拉下的糞便,随處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後,五合山區的野生動物呈恢複性增長,這不,還未上到天路,三姨妹就看到一隻野兔膽怯怯地從巴茅草叢中蹦了出來,跑走了;崗邊一棵杉樹上一隻山雞正在“咯咯”地鳴叫;走在我前面的三妹夫突然在一蓬雜草邊看見一條“土八帶”(土語,蝮蛇);他們三人走在我前面,突然一隻約40公斤重的黑棕色的野豬,從右邊的樹林裡竄出,越過山崗跑到左邊的竹林,盡管我的手機已調至拍照狀态,拿在手中,想拍下這一精彩的瞬間,已經來不及,野豬跑的無蹤無影了。

這是吳村後頭沖的一個山窪,名叫“娘娘屋”,1862年前,吳村繁華時期這裡建有“尼姑庵”,廣德大疫後吳村也未幸免,廟宇倒塌,地基上已有竹木生長了。移民後,村民把這個窪子連同“尼姑庵”的屋基地開墾了出來,種上了黃豆、山芋和玉米等,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

那時,山上種的糧食作物,山地裡,都搭建了“照野豬”的棚子,每天晚上生産隊都要派人看護(一般都是壯年勞力)。棚子的搭建也要一定的技術,基本都在玉米地裡的中間,略高一些,能遮風避雨,環顧四周,四根支柱,前兩根高,後兩根矮一點,支柱上架上橫梁和樹枝,棚頂蓋上巴茅草,再用樹幹壓住,左右也用巴茅草做牆壁,前後留白,棚子裡面要搭建一個能躺卧的茅草床,以便“照野豬”的人休息。

“照野豬”驅趕的武器,就是用五級或六級的毛竹,取中間,竹節的間隔距離在40公分以上,稍長一米多一點,最好是三節,兩頭留節,鋸斷,中間一節,對稱地鋸開,兩邊留有能銜接的竹片,再把前面的一節,與中間一節鋸開的位置破開,拿起後能像拍巴掌那樣“叭叭”地打響,簡稱“竹巴掌”。

晚飯後,在天還未完全黑下來之前,就得上山“進駐”野豬棚,那時,生産隊在“娘娘屋”種有玉米和山芋,野豬也喜食之,一般是晚上10點後出窩覓食,到了玉米地後,鬧騰的動靜是比較大的,看護人這時就要拿起“竹巴掌”使勁拍起來,用“叭、叭、叭”地響聲,吓走野豬,也有帶土槍打野豬的,當年槍械還未實行管制,村上還有幾條土槍,《野生動物保護法》還未頒布,下弓、打獵捕食野物很随便。

“照野豬”很辛苦,也危險,生産隊的章隊長一般不安排我們知青小組“下放學生”去的,我與其他知青不同,是在這個村裡長大的,人熟,好奇之心驅使我想一探“照野豬”的真實感受,于是,便跑到四喜叔家,請求跟他一起去“照野豬”,四喜叔經不住我的懇切請求,那晚,帶上我,在天黑之前上了“娘娘屋”的照豬棚,棚裡茅草床上隻有一床棉被,他蓋半邊我蓋半邊,用上衣服當枕頭,褲子不脫,帶褲睡覺,我們倆一人帶了一個“竹巴掌”靠在所謂的“床頭”。

說來也巧,還真遇上了事。

上半夜,平安無事,大概淩晨4點多鐘,東方開始發白,一隻母野豬帶着一群七八條野豬仔來到玉米地,啃食玉米,四喜叔一聽,有野豬,連忙喊醒我:“志兵,野豬來了,快起來拍‘竹巴掌’!”我一呼噜爬起來,拿起“竹巴掌”迅速拍打起來,可能是,母野豬要喂養小豬仔,需要大量進食,拍打了好一會功夫,就是不見野豬逃走,怎麼辦?于是,四喜叔左手拿着“竹巴掌”,右手撿起一塊大石頭怒孔着向野豬的方向奔去,我也拿起“竹巴掌”,順手在棚邊抓了一根木棍緊随其後,母野豬龇着獠牙,瞪着雙眼,怒目對視着我們,此時,我倆同時将手中的石頭和木棍砸向野豬,然後,即拍“竹巴掌”,可能是母豬還要顧及它的“孩子們”,便掉頭帶着它的一群小野豬逃走了。“如果是一頭公豬發起野來,後果很難設想”,四喜叔事後對我說。

那次的經曆,回想起來還曆曆在目。

如今的“娘娘屋”已是一片毛竹園,竹林裡還生長着名貴的中藥材“黃精”。五合正在踐行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奔向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王業沁,廣德市稅務局退休幹部,現為宣城、廣德作家協會、曆史文化研究會、新四軍曆史研究會會員,喜用文字記錄過去的歲月,充實作在的生活,善于調研,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過調研文集《科學稅收征管之路》,曾獲得宣城市第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多年來,偶有作品在報刊、文學平台發表,在職時以新聞通訊為主,退休後開始學習散文寫作和曆史文化研究,已有多篇文章獲獎。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