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土散文:“照野猪”

作者: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乡土散文:“照野猪”

文:王业沁

  看题目,一般读者很难理解其意思,这是杨滩五合山区地地道道的一句土语,意思是,看护种在山上的玉米(包谷)、山芋、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以防野生动物糟蹋蚕食一种驱赶方法。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与妻回了一趟五合,和在广德技师学院教书的三妹夫,及三妹,走了一趟五合的“天路”。这天路是在五合与宁国的分界山岭上修建的,海拔都在500米以上,大致路线是从村部出发,到升子口,上山岗,在山岗上,顺着山岭,到冬瓜冲,到元屋,到茅草岭,下到杨家冲,整条路10余公里全在山岗上,越野的汽车可以开行,有上坡有下坡,够刺激的。

前些年,应五合村书记之邀与广德作协的一批作家爬了一次天路,那是顺着汽车路行走的,一趟走下来也要3个小时,这对长期蹲在办公室,坐在电脑前码字的“秀才”们也是一种锻炼。

这次,我们没有顺路走,为了检验自身退休后的体能,也为了追寻知青生活时,上山“照野猪”的那个山洼,我们选择了看似荒唐的“路线”,穿越竹林,爬山坡,在过去种过玉米的山岗上,走羊肠小道。退耕还林,树木禁伐后,山中林木茂密,大雪压倒压断的毛竹和树木比比皆是,横七竖八地倒在山林中,还有一些带刺的灌木,无法用“走”来描树,只能用“爬坡钻树林”来形容,还未爬到山岗已经是一身臭汗,野物们行走的羊肠小道上,野猪、野兔拉下的粪便,随处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后,五合山区的野生动物呈恢复性增长,这不,还未上到天路,三姨妹就看到一只野兔胆怯怯地从巴茅草丛中蹦了出来,跑走了;岗边一棵杉树上一只山鸡正在“咯咯”地鸣叫;走在我前面的三妹夫突然在一蓬杂草边看见一条“土八带”(土语,蝮蛇);他们三人走在我前面,突然一只约40公斤重的黑棕色的野猪,从右边的树林里窜出,越过山岗跑到左边的竹林,尽管我的手机已调至拍照状态,拿在手中,想拍下这一精彩的瞬间,已经来不及,野猪跑的无踪无影了。

这是吴村后头冲的一个山洼,名叫“娘娘屋”,1862年前,吴村繁华时期这里建有“尼姑庵”,广德大疫后吴村也未幸免,庙宇倒塌,地基上已有竹木生长了。移民后,村民把这个洼子连同“尼姑庵”的屋基地开垦了出来,种上了黄豆、山芋和玉米等,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山上种的粮食作物,山地里,都搭建了“照野猪”的棚子,每天晚上生产队都要派人看护(一般都是壮年劳力)。棚子的搭建也要一定的技术,基本都在玉米地里的中间,略高一些,能遮风避雨,环顾四周,四根支柱,前两根高,后两根矮一点,支柱上架上横梁和树枝,棚顶盖上巴茅草,再用树干压住,左右也用巴茅草做墙壁,前后留空,棚子里面要搭建一个能躺卧的茅草床,以便“照野猪”的人休息。

“照野猪”驱赶的武器,就是用五级或六级的毛竹,取中间,竹节的间隔距离在40公分以上,稍长一米多一点,最好是三节,两头留节,锯断,中间一节,对称地锯开,两边留有能衔接的竹片,再把前面的一节,与中间一节锯开的位置破开,拿起后能像拍巴掌那样“叭叭”地打响,简称“竹巴掌”。

晚饭后,在天还未完全黑下来之前,就得上山“进驻”野猪棚,那时,生产队在“娘娘屋”种有玉米和山芋,野猪也喜食之,一般是晚上10点后出窝觅食,到了玉米地后,闹腾的动静是比较大的,看护人这时就要拿起“竹巴掌”使劲拍起来,用“叭、叭、叭”地响声,吓走野猪,也有带土枪打野猪的,当年枪械还未实行管制,村上还有几条土枪,《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未颁布,下弓、打猎捕食野物很随便。

“照野猪”很辛苦,也危险,生产队的章队长一般不安排我们知青小组“下放学生”去的,我与其他知青不同,是在这个村里长大的,人熟,好奇之心驱使我想一探“照野猪”的真实感受,于是,便跑到四喜叔家,请求跟他一起去“照野猪”,四喜叔经不住我的恳切请求,那晚,带上我,在天黑之前上了“娘娘屋”的照猪棚,棚里茅草床上只有一床棉被,他盖半边我盖半边,用上衣服当枕头,裤子不脱,带裤睡觉,我们俩一人带了一个“竹巴掌”靠在所谓的“床头”。

说来也巧,还真遇上了事。

上半夜,平安无事,大概凌晨4点多钟,东方开始发白,一只母野猪带着一群七八条野猪仔来到玉米地,啃食玉米,四喜叔一听,有野猪,连忙喊醒我:“志兵,野猪来了,快起来拍‘竹巴掌’!”我一呼噜爬起来,拿起“竹巴掌”迅速拍打起来,可能是,母野猪要喂养小猪仔,需要大量进食,拍打了好一会功夫,就是不见野猪逃走,怎么办?于是,四喜叔左手拿着“竹巴掌”,右手捡起一块大石头怒孔着向野猪的方向奔去,我也拿起“竹巴掌”,顺手在棚边抓了一根木棍紧随其后,母野猪龇着獠牙,瞪着双眼,怒目对视着我们,此时,我俩同时将手中的石头和木棍砸向野猪,然后,即拍“竹巴掌”,可能是母猪还要顾及它的“孩子们”,便掉头带着它的一群小野猪逃走了。“如果是一头公猪发起野来,后果很难设想”,四喜叔事后对我说。

那次的经历,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如今的“娘娘屋”已是一片毛竹园,竹林里还生长着名贵的中药材“黄精”。五合正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奔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业沁,广德市税务局退休干部,现为宣城、广德作家协会、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过去的岁月,充实现在的生活,善于调研,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过调研文集《科学税收征管之路》,曾获得宣城市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年来,偶有作品在报刊、文学平台发表,在职时以新闻通讯为主,退休后开始学习散文写作和历史文化研究,已有多篇文章获奖。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