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作者:孔甲丙
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勃列日涅夫上台與政策變革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在不斷更新的政治鬥争和内部不滿中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随即成為蘇聯的最高上司人。赫魯曉夫的政策在試圖推進農業和工業的現代化改革中,觸動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在體制内有固定地位的官員們。他的下台,部分是由于這些官員們對他的政策感到不滿和威脅。

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迅速采取行動,撤銷了赫魯曉夫時期的多項改革措施,重新确立了官員的終身制,這一措施直接強化了官僚系統的穩定性,官員們不再因為政策的不斷變動而擔憂自己的職位安全。同時,他還擴大了官員們的特權,包括更優厚的待遇和更多的權力自由,使他們能在各自的領域内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經濟繁榮與國際石油危機

在勃列日涅夫的上司下,蘇聯迎來了1970年代的經濟繁榮期,這一時期被後來的曆史學家稱為“蘇聯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繁榮主要得益于兩個關鍵因素:蘇聯境内的大型油田的發現和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

1970年代初,西西伯利亞的泰門河盆地和其他幾個區域發現了世界級的超大型油田。這些新發現的油田很快被納入開發計劃,大規模的開采活動随即展開。這些油田的産量巨大,迅速将蘇聯推向了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的行列。随着油田的開發,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石油管道、煉油廠以及運輸網絡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營運為蘇聯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增長。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與此同時,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由于中東國家對西方國家的石油禁運,國際油價從每桶3美元飙升至12美元,給依賴石油進口的西方國家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壓力。蘇聯作為石油出口國,從中獲益匪淺,大量的石油出口為蘇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外彙收入。這些外彙收入被用于進一步發展國内的工業基礎設施,特别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使蘇聯的工業産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由于石油收入的增加,蘇聯政府能夠在保持軍事開支的同時,增加對民生項目的投資。1970年代中期,蘇聯政府啟動了一系列社會福利計劃,包包覆房建設、醫療保健和教育。這些政策大大改善了普通蘇聯公民的生活品質,住房短缺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醫療和教育資源變得更加普及。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軍事擴張與國力消耗

在經濟繁榮的推動下,勃列日涅夫政府對蘇聯軍事力量的投資持續加大,這反映在其軍事開支的持續增長上。1970年代,随着石油出口收入的大幅增加,蘇聯有了足夠的财政餘地來支援其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蘇聯的軍事預算迅速超過了美國,其在全球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占據了前所未有的領先地位。

在這一時期,蘇聯大量資金被投入到軍事工業中,特别是飛機和坦克的生産。為了滿足蘇聯日益增長的軍事需求,數十個新的軍工廠被建立,既有的工廠也進行了擴充和現代化改造。飛機制造業特别得到了重點發展,蘇聯的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生産線在全力運轉,數量和技術水準都有顯著提升。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坦克制造也是蘇聯軍工業的重點領域之一。蘇聯的坦克産量在1970年代達到頂峰,包括T-72和T-80主戰坦克的大規模生産。這些坦克以其耐用性和火力強大而被大量部署到蘇聯及其盟國的軍隊中。除此之外,蘇聯還投資于大規模的火箭、飛彈及其他先進武器系統的研發和生産,這些武器系統的部署進一步提升了蘇聯的戰略威懾能力。

蘇聯的海軍力量同樣得到了顯著加強。新的潛艇和戰艦被設計并投入生産,其中包括核動力潛艇和航空母艦。這些先進的海軍裝備使得蘇聯海軍能夠在全球範圍内展示其力量,并在冷戰期間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直接的挑戰。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在這位平庸豪傑的上司下,蘇聯似乎達到了其國力的頂峰,與美國在世界範圍内進行各種對抗,但其強大的背後也走向了解體的邊緣。

阿富汗戰争的影響

1979年12月,蘇聯上司人勃列日涅夫作出了對阿富汗進行軍事幹預的決定,這一行動旨在支援阿富汗的共産黨政府,對抗那些受到包括美國在内的外國支援的反政府武裝力量。這一決策标志着蘇聯的冷戰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同時也是勃列日涅夫時期最具争議和後果嚴重的決定之一。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蘇聯的軍事介入開始于1979年12月24日,當蘇聯派遣了數萬軍隊穿過塔吉克斯坦邊境進入阿富汗。這場軍事行動被蘇聯政府稱為支援阿富汗人民對外侵略的鬥争,但國際社會普遍将其視為一次無端的侵略行為。蘇聯軍隊迅速占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試圖迅速平定局勢并支援阿富汗的共産黨政權。

然而,蘇聯的軍事介入并沒有如其預期那樣迅速結束沖突。相反,這一行動激發了廣泛的國内抵抗和國際反對。在阿富汗境内,各地的民兵組織和部族力量迅速組成了抵抗蘇聯介入的聯盟,這些被稱為“聖戰士”的武裝力量得到了包括美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國家的秘密支援。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随着戰争的持續,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逐漸陷入困境。蘇聯士兵面對的是一個地形複雜、敵意濃厚的環境,而且阿富汗的抵抗力量運用遊擊戰術,使得蘇聯軍隊難以有效控制沖突。蘇聯軍事指揮官發現自己卷入了一個曠日持久的戰争,而這場戰争的成本不斷升高,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包括人員的巨大損失。

這場戰争對蘇聯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沖擊。據估計,蘇聯為這場戰争支出了至少450億盧布,這些開銷包括軍事裝備、後勤支援和兵員的維護費用。更為嚴重的是,戰争導緻了數以萬計的蘇聯士兵死亡和更多的士兵受傷,這對蘇聯社會和家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國際上,蘇聯的行動受到了廣泛的譴責。西方國家紛紛對蘇聯實施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聯合國大會也通過了譴責蘇聯侵略阿富汗的決議。這些國際壓力加上戰争的持續,進一步削弱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和國内經濟狀況。

解體前的蘇聯

到了1980年代末,蘇聯的内部困境日益嚴重,經濟增長明顯停滞,政治體系顯示出過度中央集權和僵化的弊端,同時各民族間的沖突也開始逐漸加劇。這些問題的根源部分來自于蘇聯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重工業和軍事擴張的發展模式,以及政府對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高度控制。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經濟上,蘇聯面臨的挑戰尤為突出。由于長期以來對軍事和重工業的重視超過了對民用經濟的投資,加之全球石油價格的波動對蘇聯經濟帶來的沖擊,蘇聯的經濟增長開始放緩。此外,蘇聯的農業持續表現不佳,食品短缺在晚期蘇聯成為常态,迫使政府不得不花費巨額外彙用于糧食進口。

政治上,蘇聯的體制僵化問題也愈發嚴重。高層上司的年齡普遍偏高,缺乏新的思想和改革的動力。政府内部的決策過程緩慢而效率低下,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人民期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此外,由于長期實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和強制的俄語推廣,加劇了中央政府與各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緊張關系,特别是在波羅的海國家和烏克蘭等地。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民族問題的突出表現在各加盟共和國對中央集權的逐漸反感和獨立運動的擡頭。1980年代中後期,随着資訊更加開放和國際環境的變化,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急劇上升。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開始公開要求更多的自治權乃至獨立,這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構成了直接挑戰。

盡管勃列日涅夫試圖通過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和繼續推動軍事工業的發展來維護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這些政策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深了蘇聯的經濟負擔,并且在政治和民族關系上造成了更多的裂痕。随着國内問題的不斷累積和外部壓力的增大,蘇聯的統一結構開始出現動搖。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到了1991年,随着更多的加盟共和國宣布獨立,蘇聯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最終崩潰。這一年,蘇聯正式解體,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這不僅是因為經濟和政治體制的内在缺陷,也是多年積累的民族沖突和社會不滿在蘇聯強權政治下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1]李興.論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外交與蘇聯的興亡[J].科學社會主義,1999(6):51-52
“平庸豪傑”勃列日涅夫:與美國對峙18年,卻親手把蘇聯推向解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