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作者:孔甲丙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勃列日涅夫上台与政策变革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不断升级的政治斗争和内部不满中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随即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政策在试图推进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中,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在体制内有固定地位的官员们。他的下台,部分是由于这些官员们对他的政策感到不满和威胁。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采取行动,撤销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多项改革措施,重新确立了官员的终身制,这一措施直接强化了官僚系统的稳定性,官员们不再因为政策的不断变动而担忧自己的职位安全。同时,他还扩大了官员们的特权,包括更优厚的待遇和更多的权力自由,使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经济繁荣与国际石油危机

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迎来了1970年代的经济繁荣期,这一时期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苏联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苏联境内的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

1970年代初,西西伯利亚的泰门河盆地和其他几个区域发现了世界级的超大型油田。这些新发现的油田很快被纳入开发计划,大规模的开采活动随即展开。这些油田的产量巨大,迅速将苏联推向了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行列。随着油田的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石油管道、炼油厂以及运输网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为苏联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与此同时,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中东国家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飙升至12美元,给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苏联作为石油出口国,从中获益匪浅,大量的石油出口为苏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汇收入。这些外汇收入被用于进一步发展国内的工业基础设施,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苏联的工业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由于石油收入的增加,苏联政府能够在保持军事开支的同时,增加对民生项目的投资。1970年代中期,苏联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社会福利计划,包括住房建设、医疗保健和教育。这些政策大大改善了普通苏联公民的生活质量,住房短缺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医疗和教育资源变得更加普及。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军事扩张与国力消耗

在经济繁荣的推动下,勃列日涅夫政府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投资持续加大,这反映在其军事开支的持续增长上。1970年代,随着石油出口收入的大幅增加,苏联有了足够的财政余地来支持其雄心勃勃的军事计划。苏联的军事预算迅速超过了美国,其在全球军事力量的对比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领先地位。

在这一时期,苏联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军事工业中,特别是飞机和坦克的生产。为了满足苏联日益增长的军事需求,数十个新的军工厂被建立,既有的工厂也进行了扩展和现代化改造。飞机制造业特别得到了重点发展,苏联的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的生产线在全力运转,数量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升。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坦克制造也是苏联军工业的重点领域之一。苏联的坦克产量在1970年代达到顶峰,包括T-72和T-80主战坦克的大规模生产。这些坦克以其耐用性和火力强大而被大量部署到苏联及其盟国的军队中。除此之外,苏联还投资于大规模的火箭、导弹及其他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这些武器系统的部署进一步提升了苏联的战略威慑能力。

苏联的海军力量同样得到了显著加强。新的潜艇和战舰被设计并投入生产,其中包括核动力潜艇和航空母舰。这些先进的海军装备使得苏联海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其力量,并在冷战期间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直接的挑战。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在这位平庸豪杰的领导下,苏联似乎达到了其国力的顶峰,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各种对抗,但其强大的背后也走向了解体的边缘。

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1979年12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作出了对阿富汗进行军事干预的决定,这一行动旨在支持阿富汗的共产党政府,对抗那些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支持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这一决策标志着苏联的冷战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也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最具争议和后果严重的决定之一。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苏联的军事介入开始于1979年12月24日,当苏联派遣了数万军队穿过塔吉克斯坦边境进入阿富汗。这场军事行动被苏联政府称为支持阿富汗人民对外侵略的斗争,但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一次无端的侵略行为。苏联军队迅速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试图迅速平定局势并支持阿富汗的共产党政权。

然而,苏联的军事介入并没有如其预期那样迅速结束冲突。相反,这一行动激发了广泛的国内抵抗和国际反对。在阿富汗境内,各地的民兵组织和部族力量迅速组成了抵抗苏联介入的联盟,这些被称为“圣战士”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包括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国家的秘密支持。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随着战争的持续,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逐渐陷入困境。苏联士兵面对的是一个地形复杂、敌意浓厚的环境,而且阿富汗的抵抗力量运用游击战术,使得苏联军队难以有效控制冲突。苏联军事指挥官发现自己卷入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成本不断升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人员的巨大损失。

这场战争对苏联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据估计,苏联为这场战争支出了至少450亿卢布,这些开销包括军事装备、后勤支援和兵员的维护费用。更为严重的是,战争导致了数以万计的苏联士兵死亡和更多的士兵受伤,这对苏联社会和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国际上,苏联的行动受到了广泛的谴责。西方国家纷纷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联合国大会也通过了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的决议。这些国际压力加上战争的持续,进一步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经济状况。

解体前的苏联

到了1980年代末,苏联的内部困境日益严重,经济增长明显停滞,政治体系显示出过度中央集权和僵化的弊端,同时各民族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加剧。这些问题的根源部分来自于苏联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重工业和军事扩张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高度控制。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经济上,苏联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对军事和重工业的重视超过了对民用经济的投资,加之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苏联经济带来的冲击,苏联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此外,苏联的农业持续表现不佳,食品短缺在晚期苏联成为常态,迫使政府不得不花费巨额外汇用于粮食进口。

政治上,苏联的体制僵化问题也愈发严重。高层领导的年龄普遍偏高,缺乏新的思想和改革的动力。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缓慢而效率低下,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人民期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此外,由于长期实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和强制的俄语推广,加剧了中央政府与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波罗的海国家和乌克兰等地。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民族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各加盟共和国对中央集权的逐渐反感和独立运动的抬头。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更加开放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急剧上升。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公开要求更多的自治权乃至独立,这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构成了直接挑战。

尽管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继续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来维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这些政策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深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并且在政治和民族关系上造成了更多的裂痕。随着国内问题的不断累积和外部压力的增大,苏联的统一结构开始出现动摇。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到了1991年,随着更多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最终崩溃。这一年,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内在缺陷,也是多年积累的民族矛盾和社会不满在苏联强权政治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1]李兴.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J].科学社会主义,1999(6):51-52
“平庸豪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对峙18年,却亲手把苏联推向解体

继续阅读